《春天的第七扇門》內(nèi)容簡介:本書收錄了作者公開發(fā)表的15部短篇小說。小說既獨立成篇,又兼具關聯(lián)性。小說構建了蘇中里下河平原上的一個家族式的文學基地,用我的眼光審視和解讀了發(fā)生于家族各成員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用很大的篇幅書寫了一對漂亮姐妹花的糾纏、對決、心戰(zhàn)與和解。本書既可當作集單篇看,也可當作連續(xù)劇的長篇看。小說充滿了社會懸疑的張力,被稱為汪(汪曾祺)派小說的傳承之作。作者在設置迷局中,破解了迷局只有一個答案的慣例,每一個迷局都有N種答案,給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每篇小說的結局猶如殘局,給讀者留下沒看完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恰似讓人回味、咀嚼的味蕾,使人產(chǎn)生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接著再看一遍的閱讀循環(huán)。緊扣社會的痛點,探幽人性中鮮為人知的隱秘世界,化解人們的精神困頓、人生逆境,給人以暖、以光,是小說的另一大鮮明特色。
作者在設置迷局中,破解了迷局只有一個答案的慣例,每一個迷局都有N種答案,給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每篇小說的結局猶如殘局,給讀者留下沒看完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恰似讓人回味、咀嚼的味蕾,使人產(chǎn)生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接著再看一遍的閱讀循環(huán)。緊扣社會的痛點,探幽人性中鮮為人知的隱秘世界,化解人們的精神困頓、人生逆境,給人以暖、以光,是小說的另一大鮮明特色。
烈焰或火花小說創(chuàng)作及其他
徐向林
1
我的文學啟蒙有兩個出處:一個是十一二歲時,挑燈夜讀了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另一個是十六七歲時,差不多讀完了所有能讀到的古龍的書。
這兩個出處,對我個人而言有一個共性的啟發(fā),那就是文字表述的集約化。集約化與簡約化不完全一樣,簡約化是十句話并作一句話講,集約化則是把十句話先過下秤,然后給予表述所需的最合適數(shù)量。
2
我剛開始寫小說時,我告訴別人,我寫小說的理由是我有話要說。
后來寫著寫著我發(fā)現(xiàn),越往下寫我心里的話越是不能說,因為我筆下的小說主人公很反感我借著他的嘴巴來說話,他告訴我:最好的境界,是不言!
3
很多小說家在創(chuàng)作談或訪談中,會提及博爾赫斯、馬爾克斯,有一段時間甚至成為潮流,似乎不提提他們,就不懂小說怎么寫似的。
身處這個潮流中,我也想趕時髦,但老實說,這二位大師的小說我并沒有深讀多少。不知什么原因,這么多年的閱讀生涯,我對國外的小說沒有自發(fā)的閱讀興趣,除了對馬克·吐溫、契科夫、凡爾納、塞林格、海明威、芥川龍之介、莫泊桑等作家的部分作品稍熟悉外,別的小說我?guī)缀踝x不進。
這是一件很尷尬的事,你想啊,寫小說,不博覽群書能成嗎?
但不管別人怎么說,我的閱讀體系是深深植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上的。有一句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言來也會湊。我想,如果精讀了四大名著,精讀了儒林外史、聊齋志異,也應該可以寫出優(yōu)秀的小說。因為這些古典小說的大師們,譬如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吳承恩、吳敬梓,他們當年創(chuàng)作時,也從未閱讀過國外的作品。幸好他們沒讀,就像中國山水畫上,如果加一個油畫肖像,你覺得會成為傳世之作嗎?
4
我寫作紀實文學多年,那些都是非虛構的真實故事。當我從事小說的虛構寫作時,在非虛構和虛構之間穿行,我給它的定義是鏡像。
如果說紀實故事是真實的世界,那么小說就是鏡子里的虛幻世界,它只是鏡外世界的局部取景和平面化處理。
都說文學創(chuàng)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始終覺得,小說家的現(xiàn)有認知能力,遠未達到3D掃描和打印的效果,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努力,創(chuàng)造的不是人工智能,只是一個或銅質(zhì)或玻璃的鏡子而已。
5
從寫作的訴求來看,寫作者有三種類型:一是從心寫作,把內(nèi)心的話說出來,博客、微博、朋友圈是主空間;二是從職寫作,安放在職業(yè)寫作的位置上,比如職業(yè)作家、職業(yè)秘書、職業(yè)記者等;三是從欲寫作,寫作的目的很明確,奔名利而去。
6
虛構一個理想中的世界,決定這個世界里人物的生死興亡、高興或悲傷、凄涼或榮耀,小說家作為筆下世界的教主,有著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
我想,這該是吸引和釋放小說家孜孜不倦創(chuàng)作魔力的一種吧。
7
小說寫作者怎么才能成為小說家?我想就一個字:寫!
譬如寫短篇,打個冬天里起床的比方,寫了10篇,才算穿上了內(nèi)衣,寫了20篇才算穿上了外衣,寫了30篇才算穿上了鞋子,寫了40篇才算洗漱完畢,寫了50篇才能外出見客會友。
8
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中短篇小說,能寫活一兩個人物,使之具有鮮明生動的個性特征,從中可以看出某些人的影子,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琢磨,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了小說的部分目的。
9
古語云:文者,貫道之器也。文學創(chuàng)作當然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10
春天的第七扇門,我之所以用這個名字來命名本短篇小說集,這有我的美好構想:第一扇門化怨氣,第二扇門去戾氣,第三扇門解怒氣,第四扇門除忿氣,第五扇門驅暮氣,第六扇門破霉氣,第七扇門好運氣。
11
好的小說,不是一下子就能讓人咀嚼出它的真滋味,而是在經(jīng)過咀嚼、下咽、消化后,才能從中感受到或苦或酸或甜或辣的滋味,這樣的滋味才能長駐心底。品嘗的時候,感覺就那么回事兒,過了不久,還想著接著去品嘗。
12
從體量上觀照,微篇小說是開宴前墊一墊的甜點,短篇小說是開胃的涼菜,中篇小說是豐富的熱炒,長篇小說是最后的壓軸正餐,四者缺一,皆不能構成完整的宴席。
雖然也有人會說百招全不如一招新,但我還是認為一個完備的小說家,應當長中短微兼修。既然做了文字的大廚,最好什么菜都能做點出來,當然,要是其中有一道成為特色,就可一招鮮,吃遍天了。
13
寫短篇小說的好處是,作者可以是擁有絕對權力的掌控者,筆下的人物誰都聽話。寫長篇小說,雖然有故事大綱,但寫著寫著,筆下的人物覺醒了,他們有了獨立的主張,就不一定聽話了,開始搞獨立搞自治了,作者的王者地位受到了動搖,只能信馬由韁,任由筆下人物自由自在地走下去。
14
李宗盛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所有的好作品,都是老天在給我把筆;所有的爛作品,都是我自己寫的。這句話,對于我來說感同身受。往深處究,其實李宗盛和我,都是在說關于天賦的話題。
15
小說創(chuàng)作當然有模式和經(jīng)驗,一個小說作家一旦形成了模式和經(jīng)驗,相當于建成了一個流水式生產(chǎn)線,小說家會越寫越省事、越寫越舒服,但從生產(chǎn)線上走出的作品,很容易千人一面。小說家如果不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會陷進模式陷阱或經(jīng)驗陷阱而不能自拔。
16
如果書信寫作能夠算作我文字創(chuàng)作肇始的話,我八九歲時,就開始給千里之外的父親寫信了,應該是早慧了吧。可惜的是,當下的人越來越不會寫書信了,包括我也是。這究竟是科技傷害了書信,還是書信被科技淘汰了呢?
17
最后,說點與這本短篇小說集直接有關的事兒:書中的十五篇小說,大多發(fā)生或出發(fā)在西大倉,這是一個虛構的地方,現(xiàn)實中也可以找到它的真實存在;部分短篇小說中提到的我,當然也是虛構的人物,但這個我也可以在現(xiàn)實中尋
覓到他的影子。如果與某君有雷同,那純屬巧合。
2017年10月
1 空心(刊于《天津文學》2013年第9期,獲中國小說學會文華杯全國短篇小說二等獎)
2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擬刊于《海燕》(已過審定稿,年內(nèi)刊出))
3 把風拉起來(刊于《芒種》2017年第7期) 頂替(刊于《當代小說》2012年第12期,《湖海文學》2017年春季刊轉載)
4 萬花筒(刊于《當代小說》2017年第7期)
5 近在遠方(刊于《參花》2013年第11期,《湖海文學》2016冬季刊轉載)
6 春天的第七扇門(刊于《天津文學》2017年第7期)
7 板凳的翅膀(刊于《雨花》2014年第3期,《文藝報》2014.6.9刊發(fā)短評,獲2014年度鹽城市政府文藝獎)
8 三朵云(刊于《安徽文學》2017年第2期,《中華傳奇》2017年第6期轉載)
9 你竟如此多情(刊于《當代小說》2012年第9期,獲當代小說全國精短文學征文大賽一等獎)
10 空白(刊于《短篇小說》2014年第10期,獲第二屆江蘇大眾文學獎,《湖海文學》2015年夏季刊轉載)
11 瓢蟲在歌唱(刊于《短篇小說》2014年第8期,《湖海文學》2015年春季刊轉載)
12 斑馬線(刊于《短篇小說》2014年第9期)
13 磁懸。ǹ凇洞笥^·東京文學》2017年第5期(雙月刊))
14 雙瞳(《湖海文學》2017夏季刊) 附:部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