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導臨: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位于甘肅省成縣天井山,東漢建寧四年(一七一)六月刻,仇靖撰刻并書丹!段鳘M頌》與陜西省漢中市的《石門頌》、略陽縣的《郁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極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篆額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側刻有“邑池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和承露人。頌在圖之左,陰刻隸書二十行,共三百八十五字,頌之左為題名,隸書豎行十二行,計一百四十二字。整碑高二點二米,寬三點四米。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頌其率民修復西狹棧道為民造福的政績。
《碑帖導臨:西狹頌》書法古樸方勁,剛健整飭,用筆多方筆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鋒行筆,兼參側鋒作波磔。尤其是筆畫轉折處外方內(nèi)圓,方處棱角分明,圓處剛勁深含拗力。此碑在漢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書法篆意楷形,既嚴勁又靈動。楊守敬評其:“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毙鞓溻x則說:“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云中,非復可以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
《碑帖導臨:西狹頌》碑帖精選歷代著名碑帖,縱觀中國書法史,適合于專業(yè)書法臨習及收藏鑒賞之用。碑帖清晰的還原了歷代傳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藝術性與版本價值的結合,是廣大臨習書法者的必選之貼。
編者按
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漢字的書體經(jīng)過多次演變,從詭譎奇崛的甲骨文逐漸發(fā)展到蒼茫渾厚的金文、再到規(guī)整勻凈的篆書、嚴整肅穆的隸書、端莊成熟的楷書和連綿飛動的草書、不拘不放的行書等多種書體。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行草書具有更為廣泛的實用價值,能快寫,又易識別,同時優(yōu)秀的行草書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過庭的《書譜》就分別是用行書和草書書寫的,它們不但形體優(yōu)美、而且意境高遠。書家以嫻熟的用筆技巧、精妙的筆法、塑造出完美多變的字體造型,營造出幽雅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行草書在我國的書法藝苑中和書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的行草書名家,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
藝術技巧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它不僅是書家自身本質(zhì)力量的一種外化和對象化,而且能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大小,影響著作品整體美的構成。書法學習的主要任務,一是學習范本的用筆技巧,二是學習范本的結字布白方法。我們學習筆法不僅僅是起、行、收筆處的運筆程式,筆法的目的是塑造線條質(zhì)量,體現(xiàn)筆法自身的表現(xiàn)力,連接點畫線條,使其間關系合理,以調(diào)整筆鋒的狀態(tài)。筆法的選擇與線條質(zhì)感直接相關,通過對筆觸的分析,線條質(zhì)感的判斷,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觀因素的考查等為背景,通過點線輪廓將筆法還原到筆觸面的筆鋒著紙狀態(tài)及決定筆鋒的運筆動作層面,這樣才能實現(xiàn)筆法的全過程。結構作為線條的框架,決定線條質(zhì)量的有效程度,結構的審美是書家風格、品味、格調(diào)的反映。結構因時相傳,更因時、因地、因書體風格而不同,但還是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可循的。
本叢書選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隸、楷、行、草書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數(shù)碼還原專利技術,進行放大處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簡體釋文,供臨學者和書法教學工作者作教學輔導和參考,對于書法教學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及初學者研習都不失為一本好書。對于書法教學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較小,對各種筆法和結構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對帖中字每一個筆畫的用筆細微之處如提按頓挫、方圓藏露、轉折映帶等的豐富變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過對筆畫線條外輪廓的分析,還原其用筆過程。同時,對結構的比例、輕重,大小、疏密等也更為直觀,更易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者來說,一帖在手,不僅增加對帖的感性認識,而且對進一步理解技法有較大的幫助,讓初學者少走彎路。
每種書體都有各自結字規(guī)律,每種帖都有自已的結字特色。我們對篆、隸、楷、行草書的結構規(guī)律進行全面梳理?偨Y出每種書體十二種結字原則,同一種書體中不同書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個性。十二種法則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則(對比原則)和少量個性特征。每個結構原則又選用字帖中的十二個字來“圖說”這個結字原則。這些原則均出自歷代書論經(jīng)典著作,歸類總結后集聚起來,根據(jù)每種帖的特征進行舉例講解,深入淺出,幫助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