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是近些年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取得了不少成果。《民國時期史學三題》遵循“詳人所略、略人所詳”的原則,圍繞以往研究較為薄弱的專題展開探討,共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 歷史編纂學的轉(zhuǎn)型
第一章 清遺老的精神寄托:清史館與《清史稿》的纂修
第一節(jié) 復古思潮與清史館之設(shè)
第二節(jié) 《清史稿》的編纂過程
第三節(jié) 清遺老政治文化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
第二章 國家意志在修史領(lǐng)域的弱化:民國國史館的多舛命運(1912—1949)
第一節(jié) 新舊交織:國史館初設(shè)無功(1912—1917)
第二節(jié) 政學轉(zhuǎn)換:國史館降格為國史編纂處(1917—1927)
第三節(jié) 籌而未設(shè):停留在政策層面的國史館(1927—1937)
第四節(jié) 保存史料:戰(zhàn)火淬煉下的國史館籌備委員會(1937一1946)
第五節(jié) 復古“正統(tǒng)”:國史館政治屬性的強化(1946—1949)
第三章 “歷史完形論”的提出與實踐:周谷城的中外通史編纂
第一節(jié) 以“新史學”為主旨的通史編纂理論
第二節(jié) 以新紀事本末體維護“歷史自身之完整”
第三節(jié)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吸收和借鑒
第四節(jié) 歷史比較方法的廣泛運用
第四章 呂思勉與歷史編纂的新探索
第一節(jié) 《白話本國史》:開創(chuàng)中國通史編纂的新紀元
第二節(jié) 《呂著中國通史》:通史編纂的全新嘗試
第三節(jié) 通史編纂經(jīng)驗在斷代史中的成功運用
中篇 “新史學”的演進
第一章 重寫20世紀史學史的思考:以“新史學”的傳承和發(fā)展為例
第一節(jié) 對梁啟超史學前后期關(guān)系的重新界定
第二節(jié) 新史學從思潮向流派的轉(zhuǎn)型
第三節(jié) 新史學流派的學術(shù)主旨
第二章 20世紀“新史學”流派對史書體裁的綜合創(chuàng)造
第一節(jié) “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
第二節(jié) 寓傳統(tǒng)體裁的精華于近代章 節(jié) 體之中
第三節(jié) 紀事本末體與典志體的大膽糅合
第三章 唯物史觀與“新史學”學者治史的新境界
第一節(jié) “新史學”學者對唯物史觀的接受與批評
第二節(jié) 唯物史觀與“新史學”理論的深化
第三節(jié) 諸多領(lǐng)域的啟發(fā)性運用
第四章 “五四”以后“新史學”的延續(xù):蕭一山的史學思想及清史編纂新論
第一節(jié) 深厚的師生情誼與博通的治史風格
第二節(jié) 中西交融下史學理論的新探索
第三節(jié) “以義為全書之精神所在”
第四節(jié) 政治、經(jīng)濟、文化均衡詮敘
第五節(jié) 運用章 節(jié) 體編纂大型史書的成功范例
第五章 衛(wèi)聚賢與“新史學”
第一節(jié) 鮮明的進化史觀和強烈的經(jīng)世色彩
第二節(jié) 跨學科治史方法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第三節(jié) 對中國史學史的較早探索
第六章 陸懋德《中國史學史》的特點和價值
第一節(jié) 兩份目錄之差異
第二節(jié) 以史書編纂為主線梳理中國史學的演進脈絡(luò)
第三節(jié) 中西史學比較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下篇 經(jīng)史關(guān)系的變遷
第一章 謝無量經(jīng)學思想略論
第一節(jié) 以現(xiàn)代哲學、文學理念統(tǒng)攝經(jīng)學的嘗試
第二節(jié) 融經(jīng)人史:開拓經(jīng)典研究的新方法
第三節(jié) 濃郁的“信古”風格
第二章 以史治經(jīng):周予同的經(jīng)學史研究
第一節(jié) 以史學治經(jīng)學,以史學統(tǒng)一經(jīng)學
第二節(jié) 以進化論為指導、注重因果與聯(lián)系的治史特色
第三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達到學術(shù)研究新境界
《民國時期史學三題》:
此外,他采取這種體裁編纂中國通史,實有其現(xiàn)實寄托。他說:“我這一部書,取材頗經(jīng)揀擇,說明亦力求顯豁。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xiàn)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逼湓谌珪詈蟾枪奈鑷藨(yīng)有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并引梁啟超所譯拜倫的詩作為結(jié)尾:“馬拉頓前。∩饺菘~緲。馬拉頓后啊!海門環(huán)繞。如此好河山,也應(yīng)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軍墓門憑眺。難道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不信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一個史家的強烈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躍然紙上!
(二)秉承新史學旨趣的同時逐漸服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并加以熟練運用。
呂思勉是新史學的承繼者和實踐者,以進化論為指導,探討歷史演進大勢和反映社會情狀的編纂主旨也貫穿于其一生的史書編撰中,這部著作所采用的新式體裁實際上更鮮明地體現(xiàn)出這一主旨。而且,其在上冊所開列的文化諸專題,實為繼承梁啟超的通史編纂構(gòu)想,此將梁氏所擬定通史目錄與呂氏目錄相比對,自然可明,只是呂氏目錄為切合大學通史教材的實用性而更為簡練。同時,在社會生活內(nèi)容上,較《白話本國史》而言,他增添了衣食、住行兩章,以更好地達到新史學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要求。比如,他通過考證《詩經(jīng)》、《禮記》、《孟子》等古代典籍的記載后,認為“古人主要的食料有三種:(一)在較寒冷或多山林的地方,從事于獵,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二)在氣候炎熱、植物茂盛的地方,則食草木之實!ㄈ┰诤雍慕詣t食魚”。又指出,“烹調(diào)方法的進步,也是食物進化中一種重要的現(xiàn)象。其根本,由于發(fā)明用火”。其重在記述古代社會衣食住行的變遷并注意分析其原因,從而使讀者可對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演進有一基本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