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第三種讀法(有料,有趣,反轉,反思,讀歷史的新姿勢。)
定 價:42 元
- 作者:黃樸民
- 出版時間:2017/12/1
- ISBN:9787214207340
- 出 版 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207-53
- 頁碼:
- 紙張:輕型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歷史的第三種讀法》是國學名家、古代思想史和軍事史專家黃樸民教授的歷史隨筆精選集。
本書分四部分,二十九篇,十余萬字。本書既不同于陽春白雪的歷史學術研究之作,也不同于下里巴人的歷史戲說與演義,而是采用學術性與通俗性相結合的第三種讀法,反思歷史上重要人物的功過得失。從春秋爭霸,到帝王權謀,到功臣榮辱,再到思想文化鼻祖,文章以深厚的學術積淀為基,以活潑生動的隨筆形式為文,既有對歷史規(guī)律和戰(zhàn)略大勢的宏觀把握,又有歷史細節(jié)和人物性格等微觀考察,不戲說,不顛覆,見解獨到,讓人耳目一新。這是本書*突出的特點,也是其獨特價值之所在。
照本宣科易受人蒙蔽,
戲說演義會誤入歧途。
須求真致用,亦雅俗共賞。
一張試卷中的歷史記憶
1982 年,我很僥幸地考上了母校杭州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是中國古代史先秦史研究方向,導師是黎子耀教授。
說僥幸,并非矯情,因為我的入學考試成績并不理想,雖然中國通史、歷史文獻等科目考出較高分數(shù),政治一門更取得了76 分的高分(好多考生都栽倒在這門科目面前,當年的及格線也就45 分),可是,外語是驚悚過關,不多不少60 分,而專業(yè)課先秦史,才得56 分。好在總分較高,遂以特例被破格錄取。說句實在話,我是混入研究生行列的。另外6 位校內外考生就不如我幸運了,2 個名額只用掉了1 個,我成了唯一的幸運兒。后來,我曾詢問過子耀師,為什么他的給分手這么緊?子耀師答: 于先秦史,我自己也就60 多分的水平,給你56 分已是很高的分數(shù)了。難怪乎,子耀師經(jīng)常會給考生打出很低的分數(shù),20、30 分很正常,最低時曾打出過8 分的成績。要是換成在今天,子耀師是招不到學生的。可這就是當年老一輩學人的風格。
那一年,子耀師已是78 歲高齡,是當年杭州大學歷史系除老主任沈煉之教授之外最年長的一位老師。他的年齡,加上當時沒有必須在教室里上課之類的硬性規(guī)定,所以,我的碩士生專業(yè)課程都到先生家里上。剛開始時,尚在等待分配工作的師兄周鵬飛老師也一道旁聽。后來他回陜西上崗,就剩下我一個人了。子耀師對我講:每周一次,我講的內容你消化不了,兩周上一次課稍稍從容些。于是, 我就每半個月上先生家聆聽老人家的教誨。
雖然,上課的密度不高,可學習的壓力卻相當大。子耀師的課是互動式的, 我不但要帶著耳朵用心地聽,更要開動腦筋專志地答。他在下課前會宣布下堂課將講授的主題,并布置相關的課前準備要求。偷懶是不成的,糊弄更是連門也沒有。所以,下課后,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跑圖書館,老老實實地為兩個星期后的課程作準備。
記得有一次,為對付夏代文化的課,我在學校圖書館整整泡了10 天,竭澤而漁, 將當時有關夏文化的專題研究論文通通翻看了一遍,并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論文做了提要,梳理線索,歸納觀點,并加上讀后心得,這樣才在接下來的課上勉強過關。
子耀師最為推崇王國維先生的學術成就,認為在先秦史研究中,王氏的二重證據(jù)法是屢試不爽的最佳利器。所以,在我印象中,收錄在王國維先生《觀堂集林》中的《卜辭中所見的殷先公先王考》一文,是他重點講授與討論的內容, 連講四次,幾占整個課程的一半時間。
我讀《觀堂集林》,更喜愛讀的是王氏另一篇宏文《殷周制度論》,曾問先生為何不討論該文。子耀師答道: 該文恢宏壯闊,氣勢磅礴,綱舉目張。但是宏觀之文,易生以偏概全之弊?瓷先ヮ^頭是道、義正辭嚴,但往往理大于事,疏漏多有。即使高明如王靜安,也難以避免。該文有啟示,但可商榷處亦不在少數(shù)。初學者宜從根本做起,夯實基礎,尤其要端正學風,專志篤實,切忌好高騖遠, 大而化之。高屋建瓴、大開大闔是學者晚年的事。至于初學者,倘若一開始就進入和效法,那便是誤入歧途、緣木求魚了。當時,先生的這番話,對我來說,可謂是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的半吊子文人習性還是讓我過早地告別了傳統(tǒng)的治學之道,率性而為,寫一些大而無當?shù)臇|西,實在是愧對先生的一片苦心了。先生若九泉有知,一定會深感失望,斥我頑冥不化, 是一個不可教的孺子了。
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子耀師的先秦史專題研究課程也進入了尾聲。當時的研究生教育雖說是自由開放,但再自由再開放,期末的考試這個程序還是要有的。所以,子耀師就按學校的規(guī)定,命題對我進行考試。
幸運的是我至今仍保留著他當年出的先秦史專題研究考試題目。它不是印刷的試卷,而是在一張64 開的小紙片上的手寫稿。四道試題今謹抄錄如下:
一、《國語·魯語》載虞、夏、商、周吉禮,就中所言殷禮在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否?
二、王國維考證卜辭中的王亥,結論如何?有何證據(jù)?
三、西周金文中所見的土地轉讓情況如何?
四、試言近年探索夏文化的由來和現(xiàn)狀。
我現(xiàn)在也忝居高校教師之列,也時不時會想到一個問題: 一位老師的水平高下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其實,這是多余的遐想。因為老師的高水平在任何地方都是能夠得到反映的,講課精彩、成果豐碩固然是水平,考試出題到位同樣也是水平。子耀師的這張試題卷,就是很好的例證。
細加體味,子耀師的四道題,把握了先秦史學習與研究的兩個最重要環(huán)節(jié):
第一,先秦史學習上內容重點的掌握問題。
第二,先秦史研究中方法要領的掌握問題。
就先秦史學習的內容而言,夏文化探索,關系到對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了解與認識,其重要性固不待言。禮制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鬃釉: 周因于殷禮,其所損益可知也。故討論殷禮,并進而認識西周禮樂文明,也是先秦史研究的重中之重。歷史學的本質屬性之一,是盡可能復原歷史的真相。殷商年代邈遠,復原真相最為不易,從研究殷商先公先王譜系入手,則是最具有典型性意義的工作。連殷商的歷史都能復原,遑論其余?實可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土地制度的演變是經(jīng)濟史乃至整個歷史演變的基礎,把握了土地制度的發(fā)展脈絡, 則整個社會形態(tài)的遞嬗及其規(guī)律、影響亦可思之可半了。
就研究的方法論而言,子耀師的這份試題也同樣滲透著他高明的治學理念,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講,就是所謂的預流。眾所周知,研究先秦史的最大難題, 一是資料貧乏、文獻遺闕;二是有限的文獻資料真?zhèn)位祠、年代界定困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學術界特別重視用地下考古發(fā)現(xiàn)新材料來彌補文獻記載不足的缺憾。換言之,如果沒有地下考古新材料的支持,先秦史研究就難以取得有意義的進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講,王國維先生所倡導的二重證據(jù)法,的的確確是無可動搖的先秦史研究最佳方法、正確途徑。所謂二重證據(jù)法,王國維在1925 年有明確的論述:吾輩生于今日, 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陳寅恪先生后來更簡潔地概括為: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即是一種把新出土或發(fā)現(xiàn)的史料與古籍記載結合起來以考證古史的方法。自提出之后,便為絕大多數(shù)學者所服膺,被公認為一種高度科學的學術正流。
子耀師對文獻熟悉的程度是驚人的。98 歲辭世前,在雙眼患白內障無法看書的情況下,他仍以口述的方式,撰就《周易密義》《老子密義》等多部學術專著, 旁征博引各種文獻,全憑記憶。但是,他一樣很關心和重視地下考古新發(fā)現(xiàn),而且認為初學者尤其要掌握正確的治學方法。這在先秦史研究中,就是要以了解和運用二重證據(jù)法為起點,一開始就走上正道。
為此,他不但在講課過程中苦口婆心加以強調,而且也在考試中有意識地予以倡導。四道試題,都包含了二重證據(jù)法方法論運用上的具體要求,都是地下出土資料與文獻記載互為印證的案例。這種良苦用心,是他對學生負責的具體體現(xiàn)。至今念及,猶為泫然。
30 余年轉眼就過去了,我已不記得當年我是怎么回答這四道試題的,也不清楚子耀師當時是否滿意我的答案,究竟給我這門課的考試打了多少分……及格大概是肯定的,否則我在1985 年也就無法正常畢業(yè)了。但是,所幸的是,當年的試題, 我保存了下來,成為我手中難得的子耀師遺墨。這張試題紙顏色已漸漸轉黃,質地也越來越松脆,可是我腦海中子耀師的音容笑貌卻始終是那么的清晰。他的學識,他的人格,他的情懷,他的境界,永遠是我這個弟子所不可企及的巍峨山峰。
一張小小的試卷,貯存著太多了的歷史記憶,讓我睹物思人,無法自己!
黃樸民,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兼任:中國文化網(wǎng)絡傳播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歷史學)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圖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軍事史。
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先秦兩漢兵學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發(fā)展史》(秦漢卷)《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tǒng):中國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略研究》《道德經(jīng)講解》《孫子兵法詳解》《黃樸民解讀論語》《刀劍書寫的永恒:中國傳統(tǒng)軍事文化散論》等;曾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文獻》《學術月刊》等海內外各類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
第一章 有人歡笑,有人憂帝王的權謀與格局 001
歷史總是重演春秋爭霸與大國角逐 002
都是虛名惹的禍夫差之死 008
君子斗不過小人越王勾踐滅吳 016
理想甚美,現(xiàn)實更酷王莽的改革悲劇 019
親手摧毀北魏根基的孝文帝全盤漢化看上去很美 026
格局決定結局隋文帝的狹隘與偏執(zhí) 035
和諧為本貞觀之治的時代精神 041
用冗員、貪官換得皇權穩(wěn)定趙匡胤的權謀 045
第二章 君心難測英雄淚名將的無奈與尷尬 047
不知退進的惡果亞父的尷尬 048
時代和個人的悲劇李廣難封的真相 055
都是朋友圈害的論諸葛之失 060
昏君枉死英雄敗給皇帝暈招的哥舒翰 067
自污自晦,善終謝幕郭子儀的圓滿人生 073
禍從口出,因忠罹難岳飛的莫須有罪名 081
能打勝仗,不會站隊戚繼光被封殺 087
事君數(shù),斯辱矣從胡惟庸到年羹堯 092
第三章 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思想文化面面觀 099
道法自然老子與《道德經(jīng)》 100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莊子為何選擇游世? 113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的教育境界 118
能謙讓,有睿智,敢擔當孔子的君子氣象 122
當我們談國學時,我們談什么儒的文化史考察 126
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門外說禮 131
《武經(jīng)七書》的文化密碼 137
第四章 沒有人能掌握全部歷史歷史研讀閑話錄 147
歷史,究竟是什么?宜蘭縣史館遐思 148
求真致用,雅俗共賞歷史的第三種讀法 154
以拯救天下為己任的士人悲歌拿道德唱高調的教訓 158
無關忠義《趙氏孤兒》的血腥真相 161
盛世下的危機太平時代不太平 173
白璧微瑕大學者的學術失誤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