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與爆炸理論》涉及了燃燒、爆炸的基本原理,著重論述了燃燒爆炸危險性物質(zhì)及其特性、燃燒爆炸事故后果分析,對實際生產(chǎn)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燃燒與爆炸理論》引用了最新的國家標準GB 18218—2009《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以及化工企業(yè)定量風險評價導則(征求意見稿),更新了危險化學品的分類方法。《燃燒與爆炸理論》理論與實踐并重,在理論上闡明基本原理的同時,重視工程上的實用性。書中詳細闡述了9類共計85種典型的燃燒、爆炸危險性物質(zhì)的燃爆特性及滅火方法,以及15個泄漏、池火災、蒸氣云爆炸、沸騰液體擴展蒸氣云爆炸、物理爆炸、中毒等事故后果進行的定量分析和計算實例。此外書中所列入的工藝參數(shù)、相關數(shù)據(jù)對生產(chǎn)實踐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該書系統(tǒng)性強、內(nèi)容充實、實用性強,可作為高等院校的化工安全工程等相關專業(yè)教材,也可作為消防工程從業(yè)人員、安全評價人員以及從事相關專業(yè)的研究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1 緒論
1.1 燃燒與爆炸的基本概念
1.1.1 燃燒
1.1.2 爆炸
1.1.3 燃燒與爆炸的關系
1.2 化工生產(chǎn)過程中的燃燒爆炸事故
1.2.1 現(xiàn)代化工生產(chǎn)的特點
1.2.2 工業(yè)裝置燃燒爆炸事故常見模式
1.2.3 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案例
1.3 火災損失統(tǒng)計
1.3.1 2007年火災損失統(tǒng)計
1.3.2 2008年火災損失統(tǒng)計
1.3.3 2009年火災損失統(tǒng)計
2 燃燒基本原理
2.1 燃燒條件
2.1.1 燃燒三要素
2.1.2 燃燒的充分條件
2.1.3 燃燒條件的應用
2.1.4 火災分類
2.2 燃燒形式及燃燒過程
2.2.1 燃燒類型
2.2.2 燃燒形式及分類
2.3 燃燒理論
2.3.1 活化能理論
2.3.2 過氧化物理論
2.3.3 鏈式反應理論
2.4 氣體燃燒
2.4.1 氣體燃燒過程
2.4.2 氣體燃燒形式
2.4.3 氣體燃燒速度
2.4.4 氣體燃燒速度影響因素
2.5 液體燃燒
2.5.1 液體燃燒過程
2.5.2 液體燃燒形式
2.5.3 液體燃燒速度
2.5.4 液體燃燒速度影響因素
2.5.5 油罐火災
2.6 固體燃燒
2.6.1 固體燃燒過程
2.6.2 固體燃燒形式
2.6.3 典型固體物質(zhì)的燃燒
2.7 燃燒產(chǎn)物的毒害作用
2.7.1 火場中熱煙氣的一般毒害作用
2.7.2 碳氫化合物燃燒產(chǎn)物的毒性
2.7.3 高聚物燃燒產(chǎn)物的毒害作用
2.7.4 其他燃燒產(chǎn)物的毒害作用
2.8 熱值與燃燒溫度
2.8.1 熱值及其計算
2.8.2 燃燒溫度及其計算
3 爆炸基本原理
3.1 爆炸及其分類
3.1.1 爆炸概述
3.1.2 爆炸的分類
3.2 可燃氣體爆炸
3.2.1 單一氣體分解爆炸
3.2.2 混合氣體爆炸
3.2.3 爆炸極限
3.2.4 爆炸極限的計算
3.3 爆燃及爆轟
3.4 粉塵爆炸
3.4.1 粉塵爆炸概述
3.4.2 粉塵爆炸的條件、過程及特點
3.4.3 影響粉塵爆炸的因素
3.4.4 爆炸溫度及壓力的計算
4 可燃物質(zhì)的危險特性
4.1 閃點、燃點和自燃點
4.1.1 閃點及其測定方法
4.1.2 燃點
4.1.3 自燃點
4.2 氧指數(shù)及其測定
4.2.1 氧指數(shù)
4.2.2 氧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
4.3 最小點火能和最小點燃電流
4.3.1 最小點火能
4.3.2 最小點燃電流
4.4 消焰距離和安全間隙
4.4.1 消焰距離
4.4.2 最大安全間隙
5 點火源與引爆能
5.1 明火
5.1.1 生產(chǎn)過程中的明火
5.1.2 其他明火
5.2 自燃著火
5.2.1 自燃性物質(zhì)的分級
5.2.2 自燃的控制
5.2.3 忌水性物質(zhì)
5.2.4 混合危險性物質(zhì)
5.3 電火源
5.3.1 電熱
5.3.2 電火花
5.4 沖擊和摩擦
5.4.1 分類
5.4.2 控制與消除
5.5 高溫表面
6 燃燒、爆炸危險物質(zhì)
6.1 燃燒、爆炸危險物質(zhì)相關的國家標準
6.1.1 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通則(GB13690-2009)
6.1.2 危險貨物分類(GB6944-2005)
6.1.3 危險貨物包裝標志(GB190-1990)
6.2 可燃性氣體和蒸氣
6.2.1 可燃性氣體和蒸氣概述
6.2.2 典型可燃性氣體
6.2.3 可燃性氣體分類
6.3 易燃和可燃液體
6.3.1 易燃和可燃液體分類
6.3.2 易燃和可燃液體燃燒、爆炸危險性判據(jù)
6.3.3 典型易燃液體
6.4 可燃固體
6.4.1 可燃固體燃爆危險性
6.4.2 可燃固體分類
6.4.3 典型易燃固體
6.5 可燃粉塵
6.5.1 可燃粉塵分類
6.5.2 可燃粉塵燃爆危險性
6.6 自燃性物質(zhì)
6.6.1 自燃性物質(zhì)分類
6.6.2 自燃性物質(zhì)分級
6.6.3 典型自燃物品
6.7 忌水性物質(zhì)
6.7.1 忌水性物質(zhì)分類
6.7.2 忌水性物質(zhì)分級
6.7.3 典型遇濕易燃物品
6.7.4 忌水性物質(zhì)著火應急措施
6.8 氧化劑
6.8.1 氧化劑概述
6.8.2 氧化劑分類分級
6.8.3 氧化劑儲運注意事項
6.8.4 典型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
6.9 爆炸品
6.9.1 爆炸品概述
6.9.2 炸藥的分類
6.9.3 炸藥爆炸參數(shù)
6.9.4 炸藥安全特性
6.9.5 典型爆炸品
6.1 0混合危險物質(zhì)
7 燃燒、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7.1 后果分析的一般程序
7.1.1 后果分析程序
7.1.2 后果分析所需參數(shù)
7.1.3 后果分析模式選擇
7.2 泄漏
7.2.1 泄漏設備及損壞尺寸
7.2.2 泄漏量的計算
7.3 蒸發(fā)與絕熱膨脹
7.3.1 液體的擴展與蒸發(fā)
7.3.2 噴射擴散
7.3.3 絕熱膨脹
7.4 氣云在大氣中的擴散
7.4.1 重氣擴散
7.4.2 非重氣擴散
7.5 火災事故后果分析
7.5.1 熱輻射破壞準則
7.5.2 池火
7.5.3 噴射火
7.5.4 火球
7.5.5 閃火
7.5.6 熱輻射傷害概率模型
7.6 爆炸后果分析
7.6.1 爆炸傷害準則
7.6.2 凝聚相爆炸傷害模型
7.6.3 蒸氣云爆炸傷害模型--TNT當量法
7.6.4 爆炸傷害概率模型
7.6.5 物理爆炸后果分析
7.7 中毒
7.7.1 描述毒物泄漏后果的概率函數(shù)法
7.7.2 有毒液化氣體容器破裂時的毒害區(qū)估算
7.8 事故后果分析應用實例
7.8.1 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7.8.2 池火災事故后果分析
7.8.3 化學性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7.8.4 物理性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7.8.5 毒物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8 火災與爆炸防治技術
8.1 火災發(fā)生的條件
8.1.1 火災產(chǎn)生的原因
8.1.2 火災事故的發(fā)展過程
8.1.3 火災、爆炸事故的特點
8.2 生產(chǎn)過程的火災爆炸危險性分類
8.2.1 生產(chǎn)的火災危險性分類
8.2.2 儲存物品的火災危險性分類
8.2.3 爆炸和火災危險場所等級的劃分
8.3 工業(yè)建筑的耐火等級
8.3.1 建筑構件的耐火等級
8.3.2 廠房的耐火等級、層數(shù)和占地面積
8.3.3 庫房的耐火等級、層數(shù)和占地面積
8.4 防火分隔與防爆泄壓
8.4.1 防火墻
8.4.2 防火間距
8.4.3 防爆泄壓
8.5 火災與爆炸監(jiān)測
8.5.1 火災監(jiān)測儀表
8.5.2 測爆儀
8.6 防火與防爆安全裝置
8.6.1 阻火裝置
8.6.2 泄壓裝置
8.6.3 指示裝置
8.7 預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方法
8.7.1 以不燃或難燃材料代替可燃或易燃材料,提高耐火極限
8.7.2 密閉設備,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空氣滲入
8.7.3 加強通風,使可燃氣體、蒸氣或粉塵達不到爆炸極限
8.7.4 嚴格清洗或置換
8.7.5 惰性介質(zhì)保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