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是清朝以來有廣泛影響的蒙學讀物,與《三字經》、《千字文》等相配合,在推動民間禮義文明和兒童德育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兜茏右(guī)》的內容來源于《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段話可以視為孔子的教學大綱!兜茏右(guī)》包括了孝悌、忠信、仁愛、恭謹等儒家修身功夫,內容具體詳盡,緊扣人倫日用,為現(xiàn)今國民教育中*為緊缺的兒童禮儀修養(yǎng)教材。
《〈弟子規(guī)〉讀本》包括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準確闡發(fā)了《弟子規(guī)》的義理,以及它對于當代青少年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對兒童修身做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弟子規(guī)》,寶典還是霧霾?
趙法生
隨著民間學習《弟子規(guī)》熱情的不斷高漲,網上有關《弟子規(guī)》的爭論風波再起。輿論對于這本傳統(tǒng)蒙學教材的看法,顯現(xiàn)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觀:有人視之為萬能寶典,有人則把它比喻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霧霾。這樣尖銳的觀點對立,好像再一次表明國人已經患上了嚴重的價值觀分裂癥,甚至在教導小孩子方面都是如此,以致某些人士痛心疾首,哀嘆人心不古了。其實,觀點的分歧并非全是壞事,一個現(xiàn)代國家也不會要求它的國民對于一本書只能有一種看法,圍繞《弟子規(guī)》的爭論恰恰表明了民族理性的長足進步,這也是近代以來啟蒙運動的重要成果。盡管如此,《弟子規(guī)》的廣受歡迎卻非無所依憑。
《弟子規(guī)》何以走紅大江南北?
《弟子規(guī)》是清代康熙年間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1647—1729)寫的一本蒙學教材,原名《訓蒙文》,全文只有1 080個字,由于相對較為晚出,它在蒙學教育方面的影響本不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更早的蒙學教材。但是,在21世紀初葉以來蔚為大觀的這一波傳統(tǒng)文化熱中,《弟子規(guī)》的影響卻有超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聲勢!兜茏右(guī)》的誦讀聲遍及大江南北,在民間熱心人士的推動下,它步入家庭、企業(yè)、機關、學校甚至監(jiān)獄,媒體上屢屢見到有關這本小冊子感化了監(jiān)獄囚犯的報道,甚至一些佛家的代表人物也加入到弘揚《弟子規(guī)》的行列中來,成為以佛弘儒的重要推手。不管人們如何看待《弟子規(guī)》的走紅,它已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xiàn)象,其背后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動因。
近代以降,數千年間維系中國人日用倫常和人生信仰的儒家思想被連根拔起,受到全民大批判,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中的最為重大的事件。這固然是儒家文明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屢屢遭遇重大挫折的結果,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不適宜現(xiàn)代轉變的成分進行反思清理也完全必要,五四運動由此開出的民主科學路更是意義重大,但是,從近代到“文革”的反傳統(tǒng)也存在一個重要的偏頗:混淆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變與常。
變與常是傳統(tǒng)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變就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那些時代性的內容,是有必要在今天加以變革的成分;常就是常道,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和禮、義、廉、恥四維等,它們是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中并非全都是過時的東西,其中有的是現(xiàn)代甚至是超現(xiàn)代的,尤其是那些古代圣賢對于宇宙人生大道的根本覺解,那些洞悉本源、直指人心的永恒智慧,值得浮躁功利的現(xiàn)代人反復拜讀領會。托克維爾說過,如果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摸索。誠哉斯言!
《弟子規(guī)》總結了儒家數千年來童蒙教育的經驗,它主要講述孩童在家里家外接人、待物、處事和讀書的修養(yǎng)、規(guī)矩與方法,尤其注重禮儀教化,這正是近代以來被破壞殆盡的傳統(tǒng)。當然,它不僅僅適合孩童。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反傳統(tǒng)運動尤其是“文革”的掃蕩之后,還有哪一個成年人——不管他是大學教授還是位高權重——能夠力行或至少聽說過這些本來在孩提時代就該學好的人生禮義呢?家教傳統(tǒng)的中斷和數代人的禮義缺失才是《弟子規(guī)》走紅的時代動因。正是中國文化的悲劇性命運和一陽來復的特定情勢,喚起了時代對于這本小書的注意,也使得它超越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意義展露無遺。至于有些主張自由主義的朋友完全將其視為封建遺毒,認為它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那是誤會。修養(yǎng)和禮義并不是民主法治的對立物,發(fā)達國家的民眾大多彬彬有禮。相反,一個不知廉恥的民族是建不成民主法治的。
《弟子規(guī)》中的有益教誨
《弟子規(guī)》系根據孔子在《論語?學而》中的一段話寫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段話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青少年首先要學習和實踐好孝悌、恭謹、誠信、博愛、仁愛等儒家基本道德,養(yǎng)成君子人格,還有空余時間的話再去學習知識,即人格養(yǎng)成優(yōu)先于知識傳授,這與當代的中國教育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