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人物書簡文叢》之《緣緣堂子女書》共選編豐子愷子女信件191封,其中一吟老師占120封。在豐先生子女們的這些書信中,蘊含著一種共同的感情,就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親情。豐子愷先生一生愛柳,畫柳,推崇楊柳“不忘根本”,時時親拂老干、根土的精神。他的七個子女,就像“豐子愷”這棵高柳上的柳條。他們和家鄉(xiāng)一個晚輩的頻繁通信,猶如下垂的柳條時時親拂著故鄉(xiāng)的根土。這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子愷漫畫”韻味的抒情意境。
[大象人物書簡文叢]總序/李輝
人總是在矛盾狀態(tài)中向前走著。
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一種又一種新的寫作工具、交流手段,給我們帶來便利,帶來興奮,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失落,帶來感傷。十多年前,我曾撰文為電腦寫作將使手稿消失而感到遺憾。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電腦寫作,未來的人們不僅很難欣賞到諸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墨跡,更難以從字句的修改來了解作者思想的脈絡(luò)以及行文風格的形成。
當發(fā)出如此感慨時,我還沒有想到,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更為便利、快捷的通信方式,已走進我們的生活。“伊妹兒”——一種全新的鴻雁傳書,繼電話之后,在更大程度地改變著人們傳統(tǒng)的交流習慣。
上網(wǎng)的人們,仍在寫信,仍在相互傾談,但已是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情緒波動的過程。風格各異的筆跡,被千篇一律的印刷體所取代;書寫信封、張貼郵票的親切,被鍵盤清脆的敲打聲所取代;等待郵差敲門的焦急,拆開信封的激動,躺在床上一頁一頁翻閱的悠閑,被電腦顯示器上的隨時出現(xiàn)的字母和數(shù)字所取代……一切都是全新的形式,全新的體驗。
不必傷感,不必失落。新的交流方式最終也會形成一種新的書信文化,在這一點上,我很樂觀。
不過,正因為如此,傳統(tǒng)的書信方式更值得我們重視,更值得我們盡可能地予以關(guān)注。這便是推出這套“大象人物書簡文叢”的初衷。
在這套書之前,哉還主編了一套“犬象人物日記文叢”,為它寫序時,正是2003年4月下旬北京SARS肆虐的時候。今天,又為這套“大象人物書簡文叢”寫序,恐懼與危機似已過去。短短兩個多月,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每個人都經(jīng)歷了難忘的日子。想必如同有不少人會把自己的感受寫進日記一樣,我相信也有不少人用傳統(tǒng)的書信方式和新的“伊妹兒”方式,向親朋故舊描述了各自的心理歷程和現(xiàn)場目擊。許多年后,它們?nèi)绻袡C會發(fā)表,都將是一段歷史的真實反映。
書信與日記一樣,是最具個人化的寫作之一。原本意義上的書信——如同日記——不是為了發(fā)表(一些公開信除外)。寫信人可以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地與一個既定對象傾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無巨細,均在信中。于是,歲月流逝而去,留下來的私人通信,往往就成了個人生活、社會風情、歷史變遷的真實記錄。將這樣的書信整理出來予以出版,就有可能使文化積累、歷史記錄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細節(jié)。同時,一些書信因作者的杰出才能和豐富修養(yǎng),還有可能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占據(jù)一席之地。
這套“大象人物書簡文叢”率先推出的是幾位作家的書信,它們是巴金的《佚簡新編》、胡風的《致路翎書信全編》、路翎的《致胡風書信全編》、孫犁的《蕓齋書簡續(xù)編》、黃裳的《來燕榭書札》。以后,作者隊伍將逐步從文學界向其他方面擴展。
應(yīng)該特別說明一點,本套叢書以及日記叢書書名,均冠以“人物”而非“名人”,一字之差,其實預(yù)示著選題拓展的可能。重視名人,但不限于名人,不同領(lǐng)域的不同人物,他們的書信或者日記,只要有歷史價值,都將列入其中。我向來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歷史原始記錄的整理出版,我們對一代又一代人物的認識,對文化發(fā)展脈絡(luò)的認識,對歷史細節(jié)的認識,才有可能更接近于客觀真實。在這一點上,星星點點的搜尋、發(fā)掘、整理,雖不像振聾發(fā)聵的鴻篇巨論那樣容易引起轟動,引起關(guān)注,但在解讀歷史、認識現(xiàn)實方面,同樣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這也是我為何一直對史料情有獨鐘的緣故。
很高興得到大象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在推出“大象人物日記文叢”的同時,也推出這套書簡叢書。
是為序。
二〇〇三年七月六日于北京
編后小記
2 0 0 7年春,李輝先生由鐘桂松兄陪同來桐鄉(xiāng),約我為他主編的“大象人物書簡文叢”編一冊《緣緣堂子女書》。我覺得這確是件有意義的事,但將別人的書信拿出來公開發(fā)表,總得先征得寫信人的同意。于是我分別寫信給豐陳寶、元草、一吟三位前輩,并很快得到了支持和信任的回音。然而,書信是個人之間的私下談話,對于所談的內(nèi)容哪些可以公開,值得公開,哪些不必公開或尚不宜公開,這應(yīng)如何把握呢?陳寶老師卻鼓勵說:希望你,也相信你在選編時會把握好這個“度”。
我整理出自1 9 8 2年6月至今所有和他們的通信,保存的來信有4 0 0封,其中一吟老師最多,占了四分之三。我花了一個月時間來重讀這些信件,很多已經(jīng)淡忘的往事,一下子又浮現(xiàn)在眼前,心里又一次充滿了激動。二十多年前重建緣緣堂,修衣冠冢,和后來編《豐子愷文集》,成立豐子愷研究會,舉辦豐子愷百年誕辰活動等許多具體細節(jié),如今看來也都成了豐子愷研究的重要史料。
寫信也各人有各人的風格,猶如各人有各人說話的姿態(tài)和表達感情的習慣、方式一樣。也許書信更能體現(xiàn)“文如其人’’這一古訓。但豐先生子女們的這些書信中,蘊含著一種共同的感情,就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親情。豐子愷先生一生愛柳,畫柳,推崇楊柳“不忘根本”,時時親拂老干、根土的精神。他的七個子女,就像“豐子愷’’這棵高柳上的柳條。他們和家鄉(xiāng)一個晚輩的頻繁通信,猶如下垂的柳條時時親拂著故鄉(xiāng)的根土。這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子愷漫畫”韻味的抒情意境。
本書共選編信件191封,其中一吟老師占120封。在豐氏兄弟姐妹中,她是小妹。在緣緣堂各種活動和豐子愷研究中,她始終是主要的聯(lián)系人和實干家,因此寫的信也就最多。
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我對信中部分人,事及石門方言作了簡單的注釋;對于涉及政治問題的地方,或作一定刪改,或以“××”代替;對錯別字和不規(guī)范的標點采取了徑改的原則;原書信中病句或詞不達意處,一律不作修改加工;數(shù)字的用法一仍其舊;落款及年月日保留了寫信人的風格,謹此說明。
限于水平,在選編和注釋中一定存在許多不妥和錯誤之處,愿各位前輩和讀者指正!
葉瑜蓀
2008年3月16日于容園
豐陳寶,1920年8月生。豐子愷長女,小名阿寶。1945年畢業(yè)于重慶中央大學外文系。新中國成立后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曾任上海音樂出版社、文藝出版社、譯文出版社編審。譯著有《藝術(shù)論》等18部。合編有《豐子愷文集》、《豐子愷漫畫全集》等書。
葉瑜蓀 字知秋,齋號容園,浙江省桐鄉(xiāng)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會員,F(xiàn)任浙江省桐鄉(xiāng)市政協(xié)副主席,市文聯(lián)副主席,豐子愷研究會會長,杭州師范學院弘豐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自幼深受鄉(xiāng)里前輩豐子愷先生人品和藝品影響,7歲學畫,12歲學篆刻,1979年后專攻竹刻。以淺刻和留青刻法摹刻古今名家書畫,尤以善刻豐子愷作品飲譽海內(nèi)外。有:《竹刻漫談》、《竹刻文化談薈》、《豐子愷的藝術(shù)人生》等專著,出版《容園竹刻》、《竹刻技藝》專著,1995年9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shù)家”稱號,1996年3月應(yīng)邀赴新加坡舉辦展覽。
豐陳寶(三十五封)
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二00五年十一月五日
豐林先(二十四封)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二日-二00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豐寧欣(一封)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八日
豐華瞻(一封)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豐元草(五封)
一九八七年八月十一日二00七年五月十日
豐一吟(一百二十封)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八日-二00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豐新枚(五封)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日-二00五年五月六日
編后小記——葉瑜蓀
豐陳寶(三十五封)
◆1
瑜蓀:
來信及拓片六張收到。我們?nèi)覀鏖,愛不釋手。選來選去,決定民望要“長亭外”,我要“子規(guī)啼血四更時”(附畫),因為這幅畫是我15—16歲時,在緣緣堂父親叫我做模特兒而畫出來的(記得他讓我手持一物高舉,低頭看,他速寫后,作為此畫中的看蠶人)。拓片六張能否留下給我們保存欣賞?還是應(yīng)該還給你?(先留下,需要的話來信即寄。)
民望自從元宵下一天起,患肺炎、感冒,熱度時退時發(fā)。昨天又有幾分熱度了。他說他不給你寫信了,叫我在信中向你致意,謝謝你的竹刻。他還叫我告訴你:《世界名曲欣賞》第一輯一出版就銷售一空,現(xiàn)已在重版中;第二輯(俄羅斯部分)早已交稿付排,今年可以出版;第三輯(法國、東歐),早已交稿;第四輯(英美)正在著手寫。每出一本,都不會忘記給你寄去的。(凡送過第一輯的人,以下各輯都會送的。)
我本月底可能陪同一位朋友(僑居美國的孫女士)來石門參觀緣緣堂。如果成行,那時會同你見面。
祝好!
陳寶 [1985]5月9日
◆2
小葉:
我愛人楊民望不幸于12日下午五時半與世長逝。根據(jù)他生前一貫主張,我們決定不開追悼會,不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不接受奠儀,并將遺體捐獻給國家,作為他一生對社會的最后一點貢獻。已由單位聯(lián)系,將遺體捐獻給上海第一醫(yī)科大學。前些時父(衣冠)、母、大姑媽、小姑媽在南深浜做墳,我那時實在走不開,沒有參加。如今我可以走動走動了,子女建議,我們一起前來“上墳”(實即向墳?zāi)咕瞎卸Y而已)。我們一行五人(子、女、孫女、小叔和我),將于下星期一(19日)從嘉興搭輪船來,星期四中午從桐鄉(xiāng)乘汽車回滬。因此,擬麻煩你為我們買22日中午從桐鄉(xiāng)開往上海的汽車票四張(小孩不必買票吧)。我怕你不一定在石門,故先寫此信拜托你,謝謝!車票錢請暫代墊,當托蓉賡妹代我還給你。
祝好!
陳寶 [1986]5月14日
◆3
瑜蓀:
我接你信后,就去信問孫淡寧,去年我剪報寄她,那張剪報還在否;如找得到,請她寄還我,以便寄給你看。因為我把剪報寄出后,根本不記得《文匯報》的日期了。
至今未獲她的復(fù)信。估計她已丟失。我翻了書,記得那篇刊登在《文匯報》的選文為《孩子,珍重》,而那篇介紹孫淡寧其人的文章,與書末“叮當”的一文差不多,不像該文那么抒情而已。
謝謝你寄送我農(nóng)婦散文選,我已看了我這里沒有的那幾篇。
我給孫淡寧信上說,你就是叮當文末所說的那種青年之一,對她和她的文風特別景仰、喜愛。
我、一吟、張匯寶、小明四人大約年廿八到石門,宿暫止樓,二夜,于年初一去杭州。初步如此決定。(我兒子帶女孩、女兒帶女孩大約直接從上海去杭州,三四天即回滬。)祝好!
陳寶 [1988]1.26
可能我們提前一天,即于2月14日到石門,宿2夜,到杭州過年,就不知大年夜赴杭車票易買否。
◆4
瑜蓀:
信收到。打電話與一吟商量后,決定買第一班去杭州的汽車,即12:30的一班。萬一這一班買不到,買第二班(13:00)也行。再萬一前兩班都買不到,買第三班(14:30)也無不可,因為我們決定13日到桐鄉(xiāng),轉(zhuǎn)石門,15日(16日改為15日)即去杭,15日是小年夜,吃飯晚到無妨(防車誤點),不比得16日(大年夜)晚到就要讓三妹、小弟等候吃年夜飯了。
屢次麻煩你,很過意不起。
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賞》第三輯已出版,送你的和送蓉賡阿姨、小李的,以及送縣圖書館的(共第一、二、三輯三本),都由我13日帶來。
暫止樓離汽車站近了,而且那里橋邊有貿(mào)易市場,真太方便了。這對蓉賡阿姨說來更是方便,因為她就住在暫止樓附近。
你找了那么多《文匯報》還沒有找到登孫淡寧文章的一張,我實在記不清大約在哪個月了。我已接到孫的復(fù)信,但她講別的事情,沒提《文匯報》剪報,很可能是看過就丟了?磥砟闶窍雽懯裁次恼掳桑哉伊擞终。
《桐鄉(xiāng)文史資料》第六輯早收到,你和豐桂的文章我都看了。最近一期《語溪》我收到了,其中文章我?guī)缀跞戳耍ǔ略娡,也看了幾首,不怎么欣賞)。我因易腰酸,到下午四時許總要躺床上休息一會兒,就利用這時間看這些故鄉(xiāng)資料、文章。
祝
冬好!
陳寶 [1988]2.6
◆5
瑜蓀:
接孫媽媽(淡寧)信,她說希望你從現(xiàn)在起專刻一批豐子愷畫和書法的竹件,因為已經(jīng)帶出去的太少,要展覽還不夠。她說,展出的要純一色的豐氏書畫,不要夾有其他人作品,這樣容易引起注意。
看來展出總得在明年。你用業(yè)余時間刻,速度十分快也快不出來,正好利用展出前的時間多刻一些。然后有便時帶滬,再找便人帶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