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邀請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老師擔任叢書主編,在外國文學經(jīng)典名著中挑選出一批較具開放性的文本,邀請教育界一線名師參與撰寫。以批判性思維理念為基礎,結(jié)合各位教師本人對文本的理解與思考,通過篇首導讀、文內(nèi)點評、每章節(jié)的啟發(fā)性問題等多種形式的輔助文字,為讀者進入思辨閱讀提供手把手的引導!遏敒I遜漂流記》是英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開山之作。講述英國青年魯賓遜航海途中意外流落荒島,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孤島生涯。塑造了魯濱遜這樣一個敢于冒險、勇于開拓的英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人類強烈的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數(shù)十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聯(lián)袂編寫。集多年一線教學經(jīng)驗,辟文學經(jīng)典閱讀蹊徑。
總序:經(jīng)典的魅力,在思辨中綻放
余黨緒
經(jīng)典的價值無可爭辯,套用一句流行語,你讀或者不讀,它都在那里。但具體到每一個閱讀者,經(jīng)典價值的實現(xiàn),卻要靠自己去爭取。
我羨慕博覽群書的人,卻不敢鼓吹博覽群書。生命有限,閱讀無邊,貪婪讓人窒息,閱讀也不例外。順便說,關(guān)于讀書的許多箴言,都有可疑之處。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的說辭形同誘騙,讀書讓人高貴的論調(diào),其實也有些莫名其妙。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人高貴,讀書也不能。讀書能讓人高貴,也能讓人遍身俗氣。高貴是什么?一旦它成了某種訴求的對象,先就俗了。
高貴不可言說,言說也不在當下。它是時間沉淀出的某個維度。
當然,博覽也好,約取也罷,都是個人的自由。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不隱瞞自己是個一本書主義者,主張精選精讀,免得浪費時光。這或許與我的閱讀經(jīng)歷相關(guān),小時候沒什么書可讀,卻幸運地得到了一本《紅與黑》,結(jié)果把它讀到了五馬分尸的地步。無書可讀的好處,就在于逼著你去反復閱讀一本書,琢磨一本書。我一直不太明白,為什么于連死的那天,陽光是那么明媚,我甚至聽到了鳥語,聞到了花香。這個疑問一直陪伴著我,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于連該死,于連必死,他因野心與尊嚴的交戰(zhàn)而死,因?qū)ι膿]霍而死,也因時代荒謬的恩賜和加倍無情的剝奪而死。
讀書不在多,也不怕少。許多書不值得一瞥,有些書卻值得用一生來陪伴,關(guān)鍵在于,你能有這個緣分與幸運。當然,這也需要一點崇敬經(jīng)典的信念。其實,相信經(jīng)典,就是相信歷史與時間,是歷史和時間將這些經(jīng)典推送到我們手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經(jīng)典亦如是。
一部偉大的經(jīng)典所能提供的精神與心理空間,大到足夠讓每個讀者從中找到自己的鏡像,這是我們對經(jīng)典的信賴。其實,在經(jīng)典面前,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自信我說的這種自信與學識無關(guān)因為人性相通,所以每個人都有自信的理由。相信自己的理解力與批判力,也就是信任人性,堅信另一個時空的人,也和我們流著一樣的淚。每個人都有可能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一部經(jīng)典,這種自信是理解力與批判力的源泉。如此,才能讓經(jīng)典造福我們的人生,充實我們的生命。
在經(jīng)典閱讀上,我主張一要讀,二要想,三要用。
一要讀。如果有一本值得你擁有的經(jīng)典,那么,擁有它的唯一途徑就是讀,而且是細讀。有些人希望通過影視劇、縮略本甚至百度百科來接近經(jīng)典,就像找個中間商來盤剝自己一樣,結(jié)果注定是南轅北轍;有些人讀雖讀了,卻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則幾近焚琴煮鶴。
二是想。讀經(jīng)典光用心還不夠,還必須用腦。梳理作品的邏輯,理清自己的邏輯,更要厘清兩種邏輯之間的異同。這種理解與對話就是思辨。不要總是沉溺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自我玄想之中,重要的是,在這一千個哈姆雷特之中,尋找最哈姆雷特的那一個。所謂思辨性理解,就是要克服自以為是的偏見,戰(zhàn)勝習以為常的成見,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說自話,在理解與對話中發(fā)現(xiàn)作品的個性,同時也樹立起屬于自己的真知灼見。
三要寫。讀寫結(jié)合,以寫作來反思閱讀,反哺閱讀。寫作,是思想與思維的自我清理和整合。對于學習者來說,這個過程的價值怎么高估都不為過。聰明的閱讀者,一定善于將經(jīng)典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資源:思想的資源、文化的資源、方法的資源。這些資源,恰恰是寫作者所最需要的。
這套書的編寫宗旨,是經(jīng)典的思辨性閱讀。這里,有必要再解釋一下思辨。《中庸》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所謂思辨,也就是慎思明辨。有人將西方的批判性思維譯為明辨思維,這是很有意思的。所謂思辨,也就是不盲從,不盲信,一切信念和結(jié)論都來自獨立的思考與選擇,來自質(zhì)疑之后的分析與論證。
在經(jīng)典的閱讀中,提倡思辨更有意義。經(jīng)典看起來高不可攀,讀者往往處在從屬的、被動的位置,作為體悟者和模仿者而存在。一般而言,閱讀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與作品達成共鳴,對于那些有礙共鳴的因素,都須反躬自問,而反思也多局限在自我檢討的層面。思辨性閱讀則強調(diào)讀者以主體的姿態(tài)切入文本,不以共鳴為目標,而以平等對話為橋梁,追求個人理解的完善與提升。這必然是一個不斷質(zhì)疑、論證、反思和評估的過程,也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螺旋式推進的過程。
經(jīng)典有無窮而多樣的魅力,走進經(jīng)典,路徑無數(shù),但無論怎樣,都離不開內(nèi)心的體驗與理性的思考。這套思辨性閱讀叢書,就是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些基礎性的理解框架和分析路徑。
但愿這樣的努力能給經(jīng)典閱讀增添一點新的活力。
作者 [英]笛福
18世紀英國小說家,英國啟蒙時期現(xiàn)實主義小說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譯者 王晉華
中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出版有文學譯著及理論譯著多種。
導讀 余黨緒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及思辨讀寫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長。出版《人文探究》《議論文寫作新戰(zhàn)略》《公民表達與寫作教學》《祛魅與祛蔽》等。近十年來,致力于將批判性思維引入語文教學,提出并實踐思辨讀寫,出版有中學生思辨讀本四種。
第一章 告誡···································1
第二章 風暴···································6
第三章 海盜·································14
第四章 逃脫奴役·····························22
第五章 巴西·································36
第六章 遇難·································45
第七章 唯一的幸存者·························53
第八章 最初的日子···························67
第九章 日記:食物和住所· ·····················78
第十章 日記:天災· ···························92
第十一章 日記:生病· ························100
第十二章 日記:康復· ························113
第十三章 日記:島上探險· ····················125
第十四章 日記:陶罐和獨木舟· ················132
第十五章 日記:反省· ························147
第十六章 無可逃脫··························156
第十七章 進一步的改良······················165
第十八章 一個腳印··························177
第十九章 骸骨······························188
第二十章 恐懼與隔離························198
第二十一章 失事的船························209
第二十二章 遭遇野人························220
第二十三章 對星期五的觀察··················232
第二十四章 對星期五的教導··················245
第二十五章 新的計劃························252
第二十六章 野人歸來························262
第二十七章 解救俘虜························274
第二十八章 暴動者··························285
第二十九章 重獲海船························305
第三十章 回到英格蘭························317
第三十一章 與星期五一起歷險················330
第三十二章 再回海島························345
參考答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