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南陽作家自選集”叢書之一,體裁為文學評論。采取散文形式和述評筆法,結合作品,深入探討南陽作家在現代語境下言說方式和敘事模式的變化,以語言本體論來觀照當代文學現象,展現作家與文本、生存與命運、藝術追求與語言探索、民族傳統(tǒng)與地域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
孫曉磊,法律專業(yè)畢業(yè)。1981年在唐河縣工商局參加工作,現任南陽市文聯(lián)秘書長兼聯(lián)絡部主任,河南省作協(xié)會員、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2005年開始寫作,先后在報刊雜志發(fā)表文學評論二十余篇,其中評論著名作家行者的《解讀發(fā)生》曾被數家報刊、網絡媒體全部或部分轉載。出版有文藝評論專著《解讀發(fā)生》,該書獲南陽市政府第四屆文學藝術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他的評論文采飛揚,知識面寬博,語言堅實貼切,評說中肯到位,注重價值尺度的深刻性和判斷的客觀性,評出了作者獨到隱秘的思想所在和文本的倫理指證,顯現出邏輯力量和洞悉人心的穿透力。評論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中的嬗變人生》、魯迅文學獎得主周同賓的《周同賓的村莊記憶與鄉(xiāng)土情結》及北京作家夏子華的《在品讀中回眸歷史》等文章,獲得廣泛好評。對于文學評論的寫作,他認為,無論選擇什么評論方法,都要堅持文化的操守,用心靈和情感去寫作,使文字透視存在、促使沉思、張揚個性,并因此感染人、啟發(fā)人。他始終堅信:很多時候,精神的期許、守望和堅持比什么都重要。
第一輯 見證與述評
周同賓鄉(xiāng)土文學的精神指向
“文章太守”守護世道人心
文化行者的文學夢幻
寥廓江山的華麗歌者
馬本德的城鄉(xiāng)現實觀照
沉郁與救贖之殷德杰
王晉康,一個耽于科學精神的殉道者
李成軍,嘗試更多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
藍風之憂患意識
偏居一隅的文壇怪才王俊義
田中禾的創(chuàng)作之路
二月河,再塑歷史精神的一種象征
第二輯 解讀與觀照
現實主義審美的更多可能
楚風漢韻鑄文心
鐵血漢子的人文精神
在品讀中回眸歷史
游走在思與悟之間的孤獨靈魂
《明廷驚天大案》的反腐情結
至真至誠情悠長
向自尊而至高無上的生命致敬
文潤心田亦風流
心靈的展現
尋覓失落的精神故園
延展影視敘事中的文學意蘊
負載情感和心靈的認知空間
見證想象與虛構的真實生活
欲念中的神性期待
轉換形式,超越自我
突破愛欲城堡,實現自我提升
《無名橋》的文化解析意義
碧水壯歌唱大風
《望鄉(xiāng)》之情
湖光山色中的嬗變人生
正視欲望,抵御誘惑
第三輯 感知與闡釋
文學宛軍的時代性
也說《我為南陽喝彩》
電影、電視劇觀后感
談談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新
昆德拉小說,探詢的藝術
淺談南陽書法
由修復花洲書院想到的
南陽春晚述評
平實中的真實與虛構的幻化
明遠與《見證風雅》之問答
耶利內克,女權主義的捍衛(wèi)者
石磊作品的藝術性及創(chuàng)新
救贖和審美最利于拯救靈魂
酒神精神的人文淵源
是審判更是反思
南陽旅游之我見
書畫市場淺議
慧能、叔本華與廢名
多讀有關南陽的書
關于形式感的一點想法
南陽電視劇發(fā)展現狀的思考
周同賓先生創(chuàng)作五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一種闡釋
見證民俗的記錄者
讓讀書成為時尚
讀《一衙一山》
《西游記》的內在精神
由山陜會館的文化遺存所想到的
一株怒放而迎風招展的山菊花
春風化雨待花紅
散文創(chuàng)作漫談
曾幾何時,散文的“楊朔模式”大行其道,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被奉為金科玉律,甚至中小學生都對此模式爭相仿效、反復演練,好像舍此之外散文便不復存在。楊朔模式之所以影響幾代人,既是因為該模式從心理學上來說是有意或無意慣性行為的條件反射使然,也因為當創(chuàng)作者、閱讀者都欣然接受和認同這種成功藝術形式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同時,趨同心理又會放大和強化這一模式,其結果就可能形成集體意識的障礙,阻礙散文創(chuàng)新和散文家的個性發(fā)展。任何事物,如果向一個極端走得太遠,必定會令人質疑并引發(fā)新的探索,因此,對原有散文模式的修正、變換乃至異化和顛覆也就在所難免,這不僅是散文文
本延續(xù)的必然,更緣于散文家創(chuàng)作欲望的內心驅動。于是,余秋雨在大時空的背景中反思歷史和觀照現實的所謂“大文化散文”,劉亮程的睨視當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另類散文”便應運而生,形成對散文傳統(tǒng)寫法的強有力的沖擊。周同賓、周熠、廖華歌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更是生動真切地詮釋了這一演變過程,他們匠心獨運的審美創(chuàng)造,把散文從單一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打上了散文存在著另外的更多種寫法的烙印。盡管奉行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大師利用通感、超驗把語言審美演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指導“悟道者”在通向文學殿堂的實踐中超越現實和自我,最大限度地把純粹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深刻性向縱深推進和擴張,并且獲得極大成功。盡管批判現實主義的空間因《安娜·卡列尼娜》杰出創(chuàng)造的難以企及而顯得逼仄,但內容決定形式的哲學規(guī)則在當下仍然通行,文學還主要應當是通過塑造精神、啟迪心智、浸潤思想來干預現實生活,即便是純形式本身的審美創(chuàng)造,在帶給人們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的同時,同樣也在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當然主要是美學意義上的)。因而思想性始終是對包括散文在內的文學的不可回避的根本要求。當然,任何散文也都還是作者主觀反映客觀的獨特體驗的本真表現,是散文家的靈魂折射出語言藝術的意象表征。那么,包括本體和文本在內的語言特質的散文創(chuàng)作究竟有多少維度呢?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考慮。
第一,初學散文者的一定生活經歷和內心體驗結合后的有感而發(fā),是散文創(chuàng)作中最基礎的一個創(chuàng)作維度,權且叫作“生活層面的創(chuàng)作維度”(或客體的物態(tài)層面)。在這個維度上,由于作者天賦、學識、修養(yǎng)和藝術氣質的限制,其更寄希望于客觀世界的多樣性、復雜性,更多地追求經驗性和技巧性的東西,純主觀的、精神層面上的和形而上的東西較少,其生活閱歷和積累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注重唯美內容的成分居多,以彌補形式美感的缺陷和不足。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更重視作品的教化功能而不刻意追求文本的審美功能,其實質還在于思想的貧乏和主體意識的薄弱,導致他難以捕捉到有價值的素材和靈感,不能對形式承載的內容和內容外化的形式做出和諧、統(tǒng)一的抉擇。寫作本身固然是實踐性很強的行為,但作為認識論的反映論,作者的筆下流淌出的是經過主觀過濾的意識流,是自在自我的真情表露,是此岸自由思想在彼岸的真實映象,更是虛構中的真實和真實中的虛構的復合體,當生命體驗的獨特感受乘坐上自由馳騁的思想駿馬,“生活層面的創(chuàng)作維度”的羈絆就將不復存在。
第二,在作者歷時的文化積淀和共時的獨特心靈體驗的交錯中,當作為本體的藝術素養(yǎng)和具體文本的語言表現力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之后,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質,風格便自然形成,散文創(chuàng)作迎來更高的“又一個”維度,可稱為“文本審美層面的創(chuàng)作維度”(或美學層面)。這是一個走向散文大家的過渡時期,這時候“風格即人”,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人”也已然找到了適宜自己表達的寫作手法和言說方式并使之不斷優(yōu)化和強化,創(chuàng)作的“技術”已臻于成熟,迫切需要的是更深邃的思想和更豐富的內涵包容其間,以避免因形式的相對強大而影響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當形式張揚成為喧賓奪主的角色,就如同用史詩般的語言去描述一個不值一提的生活瑣事,其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當形成獨特的語言和具有獨到的心靈感悟之后,用當代哲學最前沿思想成果和人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情懷去觀照社會,就進入最高級的多維創(chuàng)作的自由境地,即“哲學和精神層面的創(chuàng)作維度”。這時,生活的多樣性(更多的是對表象和本質的超驗認識),時空的無限性(三維空間、時空交錯、宗教三界的深思)和哲學層面(對精神、人性和終極關懷的重視)的思想深度交織成三位一體的多維性,使得散文的文本呈現多元化和更多的面貌,像周同賓的《皇天后土》,除作者那種本真質樸的敘述風格和爐火純青的語言特質外,其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在審美文本的包裝下,透射出高尚圣潔的人性光芒。再如廖華歌,從《華歌集》到《微雨霏霏》,再到《七色花樹》,經歷了從解讀生活實際和物象本體,到詮釋靈魂深處的情感和心靈體驗,再到純粹形而上的精神轉換的過程,實現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新高,從而在創(chuàng)作散文不同文本的同時,超越和成就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