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是中國的大姓,孫姓名人和孫姓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廣有影響。該書圍繞孫姓起源與孫姓文化這一主題,對孫姓的起源、流變、播遷,孫姓的家風(fēng)家訓(xùn)家教,孫姓名人及其歷史文化貢獻(xiàn)等,進(jìn)行了深入探討,是系統(tǒng)研究中華孫姓源流暨孫姓文化的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著作。
孫姓,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2007年中國姓氏人口排行中排第12位。當(dāng)代孫姓的人口已達(dá)2215萬余人,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1??38%。孫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二省,大約占孫姓總?cè)丝诘模玻福ィ浯畏植加诤邶埥⒑颖、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山東為當(dāng)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cè)丝诘拇蠹s18%。以長江為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接?xùn)|北三省是孫姓分布較多地帶。
“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gòu)成!皩O”字的本義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許慎《說文解字》曰:“孫,子之子曰孫。”《禮記?雜記》注曰:“孫謂祖后者!倍鴮O姓的起源恰恰又具體體現(xiàn)了“祖后者”的特征。
據(jù)記載,孫姓起源大致有四:
第一個淵源,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wèi)武公之子惠孫,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衛(wèi)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wèi)武公之子為公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wèi)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jù)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距公已遠(yuǎn),不得上聯(lián)于公,應(yīng)以其王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王父惠孫的字為氏,就是孫氏,是為衛(wèi)國姬姓孫氏之始。這支姬姓孫氏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據(jù)《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wèi)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薄锻ㄖ?氏族略》曰:“衛(wèi)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為衛(wèi)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孫仲,以王父字為氏!薄堵肥贰贰缎帐蠈ぴ础返葧,均持其說。
第二個淵源,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孫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2600多年的歷史。
第三個淵源,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第四個淵源,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叔父比干,屬于以避亂改姓為氏。這里邊,前兩個淵源都是“以字為氏”,尤其是孫姓第一個來源歷來都為孫姓宗親所認(rèn)可,奉姬姓衛(wèi)國卿大夫惠孫為中華孫姓的得姓始祖。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卿大夫得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王父(祖父)或者父親的字為氏。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衛(wèi)人以字命名的氏有孫氏、彌氏、石氏、子玉氏、公叔氏等15氏。這里邊,孫姓得姓始祖惠孫和石姓得姓始祖石碏都是見于史書記載的人物。另一種則以封邑為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記載衛(wèi)人以邑為氏的有元氏、寧氏、常氏、聶氏、戚氏、商邱氏等13氏。其他還有以“名”“謚”為氏,這可以歸類于“以字為氏”;還有以官職、地名為氏的,這也大致可以歸類于“以邑為氏”。
毫無疑問,“以字為氏”和“以邑為氏”都是先秦時期諸侯國卿大夫得氏的主要形式,公族以及卿大夫可以“以字為氏”,也可以“以邑為氏”。這兩種得姓方式在中華姓氏起源中占據(jù)了相當(dāng)大的比例。盡管如此,卿大夫“以字為氏”和“以邑為氏”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了解這些歷史知識,或許可以促進(jìn)我們對孫姓等“以字為氏”姓氏的起源有更進(jìn)一步的認(rèn)識。
在歷代姓氏書籍的記載中,“以字為氏”的姓氏大多只記載得姓始祖的字和官職,其封邑則大多忽略。而“以邑為氏”的封邑地望基本上都記載得比較清楚。不過,在這些史書中,孫姓雖然起源于“以字為氏”,但同時也明確記載他的封邑在“戚”,這樣,就給我們研究“以邑為氏”和“以字為氏”的差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關(guān)于卿大夫得氏,《春秋左傳?隱公八年》有一段著名論述:“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于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币源搜灾,天子因諸侯先祖所生,賜之曰姓。杜預(yù)云:“若舜生媯汭,賜姓曰媯;封舜之后于陳,以所封之土,命為氏。舜后姓媯而氏曰陳,故鄭(玄)《駁異義》云:‘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玎嵈搜裕翘熳淤n姓也。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其親已遠(yuǎn),不得上連于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嫡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凡賜氏族者,此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雖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其無功德,死后乃賜族,若無駭是也。若子孫不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之為別,散則通也。故《左傳》云‘問族于眾仲’,下云‘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云氏是也!保ㄒ姟抖Y記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