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立足政治經濟學批判、拜物教批判、財產權批判的立體視角,深入闡釋馬克思階級概念在其文本中的總體內涵,進而從“現實之維”“形上之維”“歷史之維”“實踐之維”分析當代階級概念的理論背景與現實境遇,并梳理了當代西方學者消解階級概念的邏輯演進。*后,在馬克思政治哲學語境中深入反思與批判“激進政治”思潮。該書重申與堅守了馬克思階級概念,不僅回應了當今國外激進思潮,也為建構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
作者的話
階級概念或者說歷史唯物主義革命主體的問題,在我腦海里徘徊八個年頭了。當初選定這個題目作為博士論文的時候,確實“不被看好”,只是我的執(zhí)意才使得這一選題能夠繼續(xù)。隨著時間的進展,今天在西方學術界,討論革命主體的著作已經漸漸從多年沉寂中,呈現出了復興的跡象。以最新的一些著作諸如奧利弗·哈里森(oliver Harrison)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革命主體:拉克勞、奈格里與巴蒂歐》(2014)、拉查拉托(Maurizio Lazzarato)的《符合與機器:資本主義與主體的生產》(2014)以及吉多·斯塔羅斯塔(Guido Starosta)的《馬克思的<資本論>、方法與革命主體》(2015)等等為例,均反映了身處資本主義更新換代中的人們,基于時代境遇對于“階級”的重新思考。如果我們將視野放置到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早期階段,關于階級概念討論也大量存在,更不要說傳統(tǒng)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了。倒是十分奇怪的是,階級在今天國內的學術界卻變成了一個人們不愿提及的話題,甚至被一些人認為是一個過時的話語體系。應該說,從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或者德波的“真在不在,擬在真在”的思想來看,階級作為資本與勞動分離之后必然展現的一種現代性現象,被慢慢地在資本邏輯所塑造的拜物教意識給遮蔽了。因而,今天要觸及馬克思的思想,就不能僅僅是“哲學地”、“政治經濟學地”,毋寧更是要包含“政治地”這一維度。
總體來講,對于這個似乎“不合時宜”的論題大致有三個方向需要鋪展,一個是馬克思本人的階級概念與其政治哲學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二是在以資本主義轉型為由,斷定現代社會與馬克思所理解的資本主義社會之間存在非連續(xù)性,兩者之間在質上是斷裂的。從而認定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的理解方式在當代已經失效了,呼吁人們需要重新激活新的抵抗策略,以及發(fā)展出各種概念和方法試圖建構新的抵抗主體。諸如拉克勞、墨菲的“邊緣群體”、奈格里、哈特等的“諸眾”概念等等;三是要深入勘定新的拋棄階級概念的主體建構是否是有效的,這種抵抗是否真的宣示了革命的不可能性,還是這些激進左翼理論自身進入了“革命退卻”的陣地。當然,在流行的誤讀中,往往從后現代主義進入他們,還可能指責他們的無政府主義的影子。應該說,這些年,我就在上述三個方向上來回擺渡各種思想資源,從馬克思開始,然后切入到當代激進左翼理論,以便回溯并為馬克思的階級概念以及革命作理論上的辯護,本以為不會太難的問題卻至今依然覺得十分艱難。所以,在2011年寫完初稿的時候,我給標題改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概念——基于政治哲學解讀的嘗試”。這些年來,在此種嘗試性的思考中著實走的并不容易,倒不是因為這些人物出現的各種新的概念需要不斷去閱讀,而是他們之所以要建構新的抵抗主體,就在于資本主義自身的宰制方式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階級理念所以指向的意義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不同,言說的語境、言說的旨趣、言說的方法、言說的資源都需要更新,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更新換代,那么抵抗的主體就需要不斷的思考下去,所以注定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嘗試在馬克思的階級概念與當代人的抵抗主體之間進行理論思考的命題。從本著作來看,雖然我意圖捕捉到上述問題中的某些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是,徘徊越久,想的越多,問題延展的越來越廣,特別是當代激進左翼理論中的“主體”問題需要作一個專題式的寫作。于是,我本想對文中過多的對拉克勞、墨菲作為激進左翼個案研究,擴展到對朗希埃、哈特、奈格里、韋爾奇諾、布當等人討論的想法在此擱置了。當然對于這個專題絕非是“獵奇”,而是試圖去捕捉這些思考者是如何判斷資本主義的新特征,從而基于這些特征又是如何思考馬克思的革命主體、以及馬克思的解放可能性的問題。
階級概念沒有死去,它的分析話語在當今依然能夠抓住時代的現實!
孫亮,哲學博士。現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主要從事馬克思哲學文本、國外馬克思主義、當代法哲學研究。2015—2016年在德國耶拿大學哲學系做訪問學者。出版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一個批判性建構》(2013),譯著《chaoyue后殖民理論》(2015)、《今日馬克思》(2016)。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動態(tài)》《學術月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20余篇。獨立完成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資助課題。
作者的話
導言
第一章 馬克思政治哲學語境中“階級”概念的闡釋視角與原則
第一節(jié) 政治經濟學批判
一、政治哲學的兩個向度
二、“規(guī)范政治哲學”的顛覆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運思
三、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政治哲學話語建構
第二節(jié) 拜物教批判
一、“資本主義政治的特殊性”
二、“資本主義政治的經濟性”
三、拜物教批判的階級意識維度
第三節(jié) 財產權批判
一、財產權:從自由的確證到貧困的責難
二、“歷史地”考察財產權
第二章 馬克思文本語境中階級概念的總體內涵
第一節(jié) “前”馬克思的階級概念譜系學考察
一、古希臘時期的“階級”觀念
二、近代時期的“階級”觀念
第二節(jié) 階級概念闡釋的難度與形成要素
一、難度
二、形成的主客觀因素
第三節(jié) “階級人”與階級概念的多重維度
一、邏輯起點與真實主體
二、“階級”的縱向維度與橫向維度
第四節(jié) “深入歷史的本質一度中”的階級政治
一、階級斗爭的存在論根基與實質
二、經濟的政治:階級政治的建構
三、常規(guī)與斷裂處的階級政治
第三章 歷史唯物主義“階級”概念在當代的理論與現實境遇
第一節(jié) 現實之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遷的社會影響
一、協(xié)作、手工與現代工業(yè)
二、社會存在:福特主義到后福特主義
第二節(jié) 形上之維:后形而上學時代的哲學轉型
一、從形而上學到后形而上學時代
二、后形而上學轉向中政治思維的挑戰(zhàn)與變更
第三節(jié) 歷史之維:進步主義的“質疑”
一、進步主義的確立及其當代“遭遇”
二、歷史唯物主義在何種意義上理解“進步”
第四節(jié) 實踐之維:從階級革命到新社會運動
一、“1968,五月風暴”:新舊社會運動的分水嶺
二、“新社會運動”的認知定位:基于六個特點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歷史唯物主義“階級”概念的當代理解及其反思
第一節(jié) 逃離“生產”的“階級分析”:韋伯與伯恩施坦
一、“生產”到“市場”:韋伯對階級分析的語境置換
二、社會主義僅僅是一種“規(guī)范”:伯恩施坦的政治規(guī)劃
第二節(jié) 基于“福特主義時代”的階級“解構”
一、愛德華·湯普森的“社會—文化”的階級觀
二、尼科斯·普蘭查斯的“結構主義”的階級觀
三、郝伯特·馬爾庫塞的“人本主義”的階級觀
第三節(jié) “后福特主義時代”的階級“終結”
一、繼續(xù)遠離“生產”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
二、“話語解構”的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概念
三、從“對立”到“對抗”:消解階級政治的“社會”概念
第四節(jié) 瓦解“經濟主義的政治模式”:去階級化的核心策略
一、列寧的“政治優(yōu)先性”開啟
二、葛蘭西的“集體意志”的主體構造
三、“偶然性邏輯”的確立與批判
第五節(jié) 資本邏輯形態(tài)的嬗變:對“階級解構”的一個反駁
一、“中斷手稿”的續(xù)寫與反思
二、社會沖突“場域化”與資本形態(tài)的“多元化”
三、重返“階級話語”的理論召喚
第五章 勘定“去階級化”的激進民主政治與馬克思政治哲學訴求
第一節(jié) “去階級化”的后馬克思主義激進民主政治的構想
一、基本判定
二、激進民主構想對社群主義的批判
第二節(jié) 激進政治哲學對自由主義的批判
一、語境主義的批判
二、透過維特根斯坦重審
三、走向一種競爭性的多元民主
第三節(jié) “去階級化”的規(guī)訓統(tǒng)治與總體性批判
一、“事物化”與規(guī)訓的“物質形態(tài)”
二、“物化”與規(guī)訓的“觀念形態(tài)”
三、“總體性批判”與西方激進左翼的理論限度
第四節(jié) 激進民主政治路向的再反思:一種建設性思路
一、置于“實踐智慧”語境的重審
二、“政治解放”的價值重塑及其“理論功績”
三、汲取的不是結論而是其思考的能力
第五節(jié) 走向人類解放:馬克思的階級政治的終極追求
一、階級革命:理性的構造抑或社會結構性的對立
二、階級解放:超越自由主義的人的自由實現之途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