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基于一批哲學家乃至科學家的相關思想,以觀點闡述、思想分析和理論解讀的方式,從歷史層面梳理學科的走向及研究內容的演變,揭示了科學哲學發(fā)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內容主要包括普特南、夏佩爾、塞拉斯、羅蒂、范·弗拉森、達米特、克里普克、福德、伽達默爾、哈貝馬斯等科學哲學家,以及牛頓、愛因斯坦、外爾等科學家的思想研究,涉及物理學哲學、數(shù)學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等領域,涵蓋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研究、語境研究、方法論研究等主題,反映出科學哲學的發(fā)展進程。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序言/i
一個杰出的科學研究綱領——試論牛頓的科學方法結構/1
略論愛因斯坦的理論價值觀/13
科學方法論的先驅——淺析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方法/24
加強自然科學家與哲學家聯(lián)盟的一個重要問題——愛因斯坦是自發(fā)的還是自覺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者/35
普特南由“強”向“弱”的轉變及其本質特征——西方科學實在論發(fā)展中的一種傾向/47
普特南的數(shù)學實在論/60
淺析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實在論思想/72
邦格的物理實在論/83
夏佩爾的理性實在論/97
勞丹的“規(guī)范的自然主義”認識論——西方科學哲學發(fā)展的一種趨勢/111
塞拉斯的知識實在論/121
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方法論意義/135
“擬文學哲學”的本質特征——羅蒂“后現(xiàn)代”哲學思想分析/148
范·弗拉森的構造經驗論/164
福德的意向實在論/178
杰出的測量實在論者——N. 玻爾/191
羅蒂后現(xiàn)代哲學思想演變的特征/205
奎因的自然主義與科學實在論/217
自然主義的“再語境化”——R. 羅蒂哲學的實質/234
丹尼爾·貝爾:社會分析方法論/248
丹尼爾·貝爾文化思想述評/261
后現(xiàn)代反實在論的樣板——評范·弗拉森哲學思想的演變/274
范·弗拉森后現(xiàn)代反實在論的方法論演變/288
托馬斯·薩謬爾·庫恩,1922—1996/302
伽達默爾的理解語境觀/319
范·弗拉森反實在論真理觀的后現(xiàn)代走向/332
伽達默爾的真理語境觀/346
D. 玻姆思想中的語境觀/357
維特根斯坦與后現(xiàn)代反本質主義思潮/370
維特根斯坦與后現(xiàn)代解釋學理論/383
理性重建的新模式——哈貝馬斯規(guī)范語用學的實質(上)/395
理性重建的新模式——哈貝馬斯規(guī)范語用學的實質(下)/407
哈貝馬斯的規(guī)范語用學/420
論哈貝馬斯“語用學轉向”的實質/434
達米特的語境真理論/445
論普特南的數(shù)學真理觀/458
科學哲學家思想研究xxxvii
達米特的隱含知識論/474
史蒂芬·霍金的科學理論觀/486
數(shù)學中真的存在危機嗎?——普特南數(shù)學哲學解讀/498
論海德格爾對數(shù)學的哲學沉思/508
瑪麗·海西的科學隱喻思想/524
福德對意向法則的實在論辯護/538
語境視閾中克里普克指稱理論的考察與反思/551
達米特的意義構造論/565
評克里普克論規(guī)則遵循/579
達米特哲學思想研究述評/593
后哲學文化的守望——紀念理查德·羅蒂教授(1931—2007 年)/609
霍根的“語境語義學”思想分析及其意義/623
從相對論到規(guī)范不變性原理——從剩余結構的觀點看外爾和愛因斯坦之爭/640
《郭貴春文集·第五卷:科學哲學家思想研究》:
1.從強調理性轉向注重經驗
勞丹對于自然主義的選擇,事實上是他關于科學自身發(fā)展邏輯的信仰的根本轉變,或者說是關于科學解釋和評價標準的視角的根本轉變。在“后”歷史主義的發(fā)展中他清醒地看到,為了真正地理解成功的科學和合理的方法論,在處理發(fā)現(xiàn)與證明、預設與證實、歷史與現(xiàn)實、連續(xù)與變革、解釋與評價等關系時,遇到了一系列復雜的“科學理性的難題”,而且任何一種關于科學理性發(fā)展模式的構造都是難以令人完全滿意的。為了擺脫理性這一“斯芬達克斯之謎”的困擾,他把理性從知識圣殿中尊貴的“寶座”上拉下了“塵!,僅僅將其看作實現(xiàn)特定認識目的的“工具”或“手段”;理性并不超越于方法并使之普適于一切時代,而是依附于方法以使它更加具體;理性的差異是由于方法不同而顯現(xiàn)的實現(xiàn)價值論的途徑不同,它并不能否認科學價值論存在的必要性。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他認為也必須將科學理性所引起的那種對編史學的關注同時拋開,以避免那些惱人的困境。正由于把對理性的熱情和對編史學的寵愛打入了“冷宮”,勞丹“徹底地敞開了對科學方法論進行自然主義說明的大門,徹底地拋棄了出庫恩、拉卡托斯、圖爾敏和勞丹自己(1977年)所發(fā)展了的科學哲學的歷史主義綱領”,而在規(guī)范的自然主義的旗幟下,通過元方法論和價值論向經驗事實的還原,把整個科學認識論的立場奠在了經驗知識的基礎上。
不難看出,勞丹的這一轉變是在他洞察了“理性難題”而在他舊有的科學進步的模式中又無法解決這一矛盾基礎上作出的選擇。然而,由于他對理性的“貶斥”、對歷史與現(xiàn)實所做的“機械”區(qū)分以及對科學方法與科學目的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曲解”,使他由一種“理想化”的標準理性主義導致了一種“實用化”的工具理性主義;他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全合理的、完整的和真實的實現(xiàn)科學目的的元方法論,所以批判了歷史主義在對過去歷史把握時的“直覺主義”,而卻陷入了對現(xiàn)實科學發(fā)展把握時的“經驗主義”;由于他認為據(jù)當前的科學方法論原則去考察和評價過去的科學理性是一個錯誤,因此,他放棄了對庫恩和費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義的相對主義的“強”批判立場,卻導向了一種“弱”的反理性主義的相對立主義立場?傊,他將過去所堅持和探索的適合于整個科學歷史發(fā)展之普遍性的認識目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評價的理性要求,看作是一種在科學哲學中“不可實現(xiàn)”的東西。但是,問題在于,當勞丹把他的元方法論與科學理性的普遍要求割裂開時,又不自覺地預設或暗含了另一種經驗主義的工具理性范式。這就是他的規(guī)范的自然主義企圖由理性落回經驗而擺脫理性的困擾,但是在經驗的基礎上又不得不求救于理性的一個悖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