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我國東部、中部及西部區(qū)域17個。ㄊ、自治區(qū))1700位中小學教師的課程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并對典型的中小學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顯示,影響中小學教師課程觀的因素主要是:教師的教齡、教材、學生、學校制度和環(huán)境等五個方面。在翔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本書全面探討了中小學教師課程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以及轉化策略,明確提出“發(fā)展性課程觀”是課程觀轉型的時代主題,深入論述了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中小學教師如何樹立“發(fā)展性課程觀”,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互動、共生和再造等三個機制。
《教師課程觀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蘇強,教育學博士、研究員,F(xiàn)任職溫州醫(yī)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兼任全國課程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2項;在《教育研究》發(fā)表論文8篇,在《高等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摘3篇;政策建議7次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或被教育部采納;獲得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獎項。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文獻綜述
三 研究的意義
四 研究的設計
五 研究的創(chuàng)新
第一章 教師課程觀的理論分析
第二章 課程價值取向的意蘊及歷史譜系
第三章 中小學教師課程觀的實證調查與分析
第四章 中小學教師課程觀的實踐轉化
第五章 發(fā)展性課程觀:課程觀轉型的邏輯路向
結束語
附錄1 中小學教師課程觀的調查量表
附錄2 教師課程觀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的訪談大綱
參考文獻
后記
退一步說,即便專家所講的理論有價值,但用來指導實踐則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支撐。有研究顯示:“教師現(xiàn)在普遍覺得缺少這種支撐,非常希望這種專業(yè)支撐能進入學!保弧罢J為缺少專業(yè)支持是影響新課程實施的不利條件之一”,并認為“專業(yè)支持的來源主要是教研員和各層次的專家”。但是“僅有5%的教師經常得到專家的指導,而近20%的教師只能得到教研員的指導”。缺乏課程觀的技術層面的方法論支持,是教師的課程實踐出現(xiàn)偏差的主要原因。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主學習”變成為“自由學習”、“合作學習”變成為“小組討論”、“探究式學習”變成為“自發(fā)式學習”,等等。這樣,產生“形似而神不似”的形式化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課程觀轉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牽制于文化歷史與社會條件,還受到研究者或教師對其內涵的理解及實踐運作的影響,而技術支持是實踐運作的保障。在課程觀轉型的技術方略層面,我們更多的是倚重國外相關理論與理念的移植及借鑒。當然,這也為我國中小學教師課程觀轉型提供了方法論參照。但是,“重移植、薄內化、輕適應”也是一直困擾著課程觀轉型的嚴肅問題。呂達先生指出,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與教學改革中,既要敢于創(chuàng)新,又要善于創(chuàng)新。一是要以史為鑒,而不能割斷歷史。二是要洋為中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收或借鑒世界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既不閉目塞聽、盲目排斥,又不生搬硬套,穿靴戴帽。據此,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課程觀轉型的核心問題是什么,這些問題生發(fā)的機理為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提供哪些技術方略支持。
二 發(fā)展性課程觀:課程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
走出課程觀轉型的困境,明確課程觀轉型主題首當其沖,而發(fā)展性課程觀是其題中之意。發(fā)展性課程觀含義非常豐富,既可以從時間的維度闡述,也可以從空間的維度闡述。所謂時間的維度,就是要處理好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關系。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在這里,教師的關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必須用發(fā)展性課程觀來解決好滯后性與前瞻性的矛盾,時間的有限性與知識的無限性的矛盾,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繼承借鑒與開拓創(chuàng)新的關系,處理好教書與育人的關系。所謂空間的維度,就是要處理好理想課程、官方課程、領悟課程、運作課程、體驗課程之間的關系。它們既是上層對下層起制約作用的關系,又是下層對上層可能起反作用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