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一書即取自《附錄與補遺》,它其實也獨立成書。在此書中,大叔以優(yōu)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這本書討論的問題也與我們世俗的生活最為接近:比如財富、名聲、榮譽、健康、養(yǎng)生,以及為人處世所應遵守的原則等等。而且,大叔罕見地放棄了其一貫的居高臨下、俯視眾生的態(tài)度,而是盡可能地從世俗、實用的角度展開表述和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普通大眾閱讀——盡管這世界如此錯綜復雜、眾說紛紜,各類世俗話題、南北人情讓人欲罷不能,但經(jīng)過這位思想大師深刻而通透的討論之后,無不變得清晰明了,話題也幾已窮盡矣。
◆雙魚座大哲學家叔本華花甲之年的成名作!
大叔生日2月22日(雙魚座)。1850年,已經(jīng)62歲的叔本華發(fā)表其人生最后一部作品《附錄與補遺》——《人生的智慧》即摘自該書,這部巨著給大叔帶來了世界性聲譽。而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忍受了長達六十余年的沉寂!
◆遭到黑格爾、謝林、費希特等大家的聯(lián)合封殺!
叔本華發(fā)表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時,只有25歲;完成其主要著作《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時,只有30歲——如此年輕就構(gòu)建了完備的哲學思想體系,簡直就是思想界天才般的人物。但是,跟大叔同時代的大哲學家如黑格爾、謝林、費希特等,居然都心照不宣的對他和他天才般的思想只字不提!用今天的話說,這不是“封殺”,這是“聯(lián)合封殺”!
◆尼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莫泊桑、普魯斯特、博爾赫斯、弗洛伊德、托馬斯·曼、卡夫卡、王國維等大師一致推薦!
尼采說:“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托爾斯泰說:“叔本華的哲學已把我們帶至哲學所能帶至的極端!备ヂ逡恋略诙燃贂r隨身攜帶叔本華的著作,博爾赫斯為了閱讀叔本華而自學德文,瓦格納特意創(chuàng)作《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獻給叔本華。叔本華的思想在屠格涅夫、契訶夫、莫泊桑、左拉、普魯斯特等大文學家的作品里隨處可見。
無智慧,不青春
一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都涌現(xiàn)過很多思想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今天,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物質(zhì)空前充沛而精神極度貧乏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空前泛濫而智慧極度稀缺的時代,是一個個性極盡張揚而內(nèi)心孤獨迷茫的時代,也是一個價值觀多元化而信仰極度匱乏的時代。
當我們離開課堂步入社會,開始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江湖打拼之時,如何能夠保證自己不會迷失在欲望里,沉醉在淺薄中,漂浮于喧囂上?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有幸能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偶遇,這必然是上帝的饋贈。編者希望這套“西方經(jīng)典文庫·典藏版”能帶給你不一樣的人生智慧。
二
現(xiàn)在,擺在你眼前的這本《人生的智慧》,是“西方經(jīng)典文庫”的第二本書,其作者是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現(xiàn)代的學術(shù)界、思想文化界影響極深。
叔本華出生于德意志但澤一個顯赫的富商之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去世后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chǎn),使他一生衣食無憂。盡管如此,叔本華的一生卻很不得志:他曾有過幾次戀愛,但卻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女,只有一條卷毛狗伴其左右,并就此孤獨終老;他雖然有很好的物質(zhì)條件專心從事著述,但卻一直過著隱居生活,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都出奇一致地對他的思想絕口不提,以致其學術(shù)思想直到他去世的前幾年才獲得承認。換言之,如叔本華般睿智之人,也忍受了長達六十多年的沉寂,才得以奠定自己的名聲——因為他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天賦使命。
與其他哲學家相比,叔本華的不同之處在于——早在青年時期便已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他說:“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彼粚懗鏊J定為真理的東西,其他一切完全被排除在外。叔本華也是一個強烈意識到自己使命的人,他曾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早歲之時,便隨時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并整理成著作。1 8 1 3年,叔本華發(fā)表著作《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迄今仍是認識論的名篇,年方二十五歲。1 8 1 8年,叔本華發(fā)表了核心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時年才三十歲。該書層層深入、系統(tǒng)論述了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構(gòu)成了其哲學思想的核心,也直接奠定了其哲學大廈之基。但很不幸的是,首版印刷的五百冊幾乎無人問津。接下來,毫不氣餒的叔本華陸續(xù)發(fā)表《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年)《論意志的自由》(1839年)《論道德的基礎》(1 8 4 0年)等著作,從而完成了對其哲學大廈的局部擴充和裝修。毫無例外地,這些著作出版后也都一一遇冷,沒有引起什么反響。在這之后,叔本華又花了六年時間,對之前積累的散論文稿進行了梳理和增刪,并冠以《附錄和補遺》之名,于1851年出版,時年已六十三歲。鑒于之前那些作品的滯銷,出版商對叔本華這部封筆之作只印了區(qū)區(qū)七百五十冊,且只支付十冊贈書,稿酬為零。然而,正是這部著作得到了英國評論家約翰·奧森弗德的贊賞,叔本華的哲學才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從此一舉成名,并給他帶來了世界性聲譽——叔本華的話也終于得以應驗:“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
三
《人生的智慧》一書即取自《附錄和補遺》,它其實也獨立成書。在此書中,叔本華以優(yōu)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這本書討論的問題也與我們世俗的生活最為接近:比如財富、名聲、榮譽、健康、養(yǎng)生,以及為人處世所應遵守的原則等。而且,叔本華罕見地放棄了其一貫的居高臨下、俯視眾生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從世俗、實用的角度展開表述和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普通大眾閱讀——盡管這世界如此錯綜復雜、眾說紛紜,各類世俗話題、人情世故讓人欲罷不能,但經(jīng)過這位思想大師深刻而通透的討論之后,無不變得清晰明了,話題也幾乎窮盡矣。
四
叔本華同時也是一位語言大師,他的思想一貫以冷峻、簡明、流暢著稱,他的著作中每個字、詞的使用都相當精確考究,但又不失自然;遣詞造句莫不具備鮮明的思想特征和人格魅力。叔本華在進行思想推論時,其縝密的思維在細節(jié)之處一一顯現(xiàn),推理環(huán)節(jié)相互呼應、絲絲入扣,加上辛辣的諷刺和黑色幽默,往往都是渾然天成,沒有絲毫的牽強附會。
我們認為,譯著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重新定義——尤其是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當代。我們堅信,無論多么艱深的理論或者思想,如果不能在當下找到回應,將最終變?yōu)楣始埗选榱俗屇贻p的讀者朋友閱讀到原汁原味的叔本華的思想,我們特意在德文原版的基礎上重新翻譯,并將英文版作為適當參考。
為保持譯著的完整性,本書在出版時沒有作大的刪改,敬請讀者朋友們體諒。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近代的學術(shù)界、思想文化界影響極深。
大叔出生于德意志但澤(今波蘭格坦斯克)一個顯赫的富商之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逝世后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chǎn),保證了他一生衣食無憂。盡管如此,大叔的一生卻很不得志:他曾有過幾次愛戀,但卻終生未婚,也沒有子女,只有一條卷毛狗伴其左右,并就此孤獨終老;他雖然有很好的物質(zhì)條件專心從事著述,但卻一直過著隱居生活,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都出奇一致地對他的思想絕口不提,以致其學術(shù)思想直到他去世的前幾年才獲得承認。換言之,如大叔般睿智之人,也忍受了長達六十多年的沉寂,才得以奠定自己的名聲——因為他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天賦使命。
與其他哲學家相比,大叔的不同之處在于——早在青年時期便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他說:“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彼粚懗鏊J定為真理的東西,其他一切完全被置之度外。大叔也是一個強烈意識到自己使命的人,他曾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早歲之時,便隨時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并整理成著作。1813年,大叔發(fā)表著作《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迄今仍是認識論的名篇,年方25歲。1818年,大叔發(fā)表了核心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時年才30歲。該書層層深入、首尾呼應地系統(tǒng)論述了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構(gòu)成了其哲學思想的核心,也直接奠定了哲學大廈之基。但很不幸的是,首版印刷的500冊幾乎無人問津。接下來,毫不氣餒的大叔陸續(xù)發(fā)表《論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論意志的自由》(1839年)、《論道德的基礎》(1840年)等著作,從而完成了對其哲學大廈的局部擴充和裝修之功。毫無意外地,這些著作出版后也都一一遇冷,沒有引起什么回應。在這之后,大叔又花了六年時間,把之前積累的散論文稿進行了梳理和增刪,并冠以《附錄和補遺》之名,于1851年出版,時年已63歲。鑒于之前那些作品的滯銷,出版商對大叔這部封筆之作只印了區(qū)區(qū)750冊,且只支付10冊贈書,稿酬為零。然而,正是這部著作得到了英國評論家約翰·奧森弗德的贊賞,大叔的哲學才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從此一舉成名,并給他帶來了世界性聲譽——大叔的話也終于得以應驗:“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
引 言 001
Chapter01 | 基本的劃分 003
Chapter02 | 人的自我 015
Chapter03 | 人的所有 045
Chapter04 | 人在他人眼中的樣子 055
Chapter05 | 建議和格言 127
Chapter06 | 人生的不同階段 239
叔本華生平年表 270
引 言
幸福并非易事。
若非經(jīng)歷一番酸甜苦辣,我們絕不可能在我們自身中找到它。而求之于外更不可能。 ——尚福爾
關(guān)于“人生的智慧”這一概念,我完全采用了它所包含的內(nèi)在含義:在這種“人生的智慧”中,它教誨人們?nèi)绾伪M量幸福、愉快地度過此生。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可稱為“幸福學”,這門學問也因此教導人們?nèi)绾尾拍芟碛幸粋幸福的生存。從純粹客觀的角度考慮,我們應該這樣定義幸福的生存:它絕對比非生存更為可取。由于這種考慮涉及主觀的判斷,所以它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冷靜、縝密的思考。從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依靠這一生存,是因為這一生存本身,而不是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并且我們期望這一生存能夠萬古長青。在此有一個問題:人生是否與這種生存相吻合,或者僅僅是這樣:是否有人生與這種生存相吻合的可能性。
對于這一問題,我的哲學已清楚地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按照幸福學的假設,我們對這個問題必須做出一個肯定的答復。這顯然基于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我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已經(jīng)對之進行批判。
但要完成諸如幸福學這一類著作,我就只能放棄更高的、道德形而上學的立場;而我真正的哲學本來就是要引導人們擁有這種立場。因而,關(guān)于人生智慧在此的全部討論是基于一種折中的處理之上的,所以,這種討論就停留在日常的、以經(jīng)驗為準的立場,并且保留著與此立場相關(guān)的謬誤。因此,它們的價值僅僅是有限的,而幸福學這個詞本身就只是一種委婉說辭。另外,這些討論還說不上完備,部分是因為,我所涉及的主題難以面面俱到;部分是因為,我只有鸚鵡學舌才能達到完備。
在我的記憶中,卡丹奴斯的那本《論逆境》頗值一讀,它帶有和我這本箴言書同樣的目的,可以使我這本書變得完整。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第一部第五章里插入了簡短的幸福學,但那些只是老調(diào)重彈。我并沒有利用這些前輩的著作,因為拾人牙慧并非我的事業(yè)。況且,如果我這樣做了,那么我的書就失去了觀點的統(tǒng)一性,而這種統(tǒng)一性是這類著作的靈魂。當然,一般來說,各個時代的智者當然都說過同樣的話,而愚人——那些各個時代數(shù)不勝數(shù)的平庸之徒——一直做著恰恰相反的事情。因此,伏爾泰說:“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跟我們剛來到的時候所發(fā)現(xiàn)的一樣,還是照樣愚蠢和邪惡!
Chapter01 基本的劃分
亞里士多德把人生的福分劃分為三類:外在的、靈魂的和身體的,F(xiàn)在我只保留他的三分法,但我認為三項基本內(nèi)容決定人類命運的差別,它們是:
一、人的自我,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于人的人格的東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能力、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智力及其教養(yǎng)。
二、人的所有,亦即財產(chǎn)和其他意義上的占有物。
三、人的顯現(xiàn),這顯然可以理解為:人在他人眼中所顯現(xiàn)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他的看法。由此他人對這個人的認識產(chǎn)生了,并且這種認識是通過榮譽、地位和名聲來體現(xiàn)的。
在第一項中,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大自然所設定的,由此可推斷:就造成人們的幸福抑或不幸而言,這些差別比起第二、三項的差別產(chǎn)生更根本、更徹底的影響,因為后兩項內(nèi)容的差別純粹是出自個人自己做出的判斷和決定。人自身擁有的優(yōu)勢,比如崇高的精神和偉大的心靈,與人的地位、出身、財富等諸優(yōu)勢(即使這個人是王公貴族)相比,就猶如拿現(xiàn)實中的國王與戲劇中的國王相提并論一樣。伊壁鳩魯?shù)牡谝粋門徒門采多魯斯就曾在他的著作里,為他的一篇文章冠以這樣的題目:“我們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們自身之內(nèi),而非自身之外”。
誠然,對于一個人的幸福,甚至對于他生存的全部方式而言,在他自身所擁有的或已失去的東西顯然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就直接有了他的內(nèi)在快樂或不快樂,它們主要是他的感受、意愿和思想結(jié)果;而所有外在之物對他的快樂或不快的影響則只是間接的。因此,同樣外在的事物或者關(guān)系,以及同樣的環(huán)境,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因為與一個人直接相關(guān)的僅僅是這個人自己的看法、感受以及意志活動。外在事物只有在引起他的看法和感受和意志活動時,才會影響到他。
每個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之上,世界的表象也因人而異。因此,一個人的世界是貧瘠、空乏和膚淺的,或是豐富、有趣和充滿意義的,都視各人的頭腦而定。例如,當一些人羨慕他人生活中所發(fā)生的趣事時,他們其實更應該羨慕那些人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天賦才對。在后一種人的描述中,他們經(jīng)歷過的事情都意義深遠、回味無窮,而這一點正可歸功于他們理解事物的天賦。因為同樣的事件,在一個精神豐富的人看來是饒有趣味的,但在一個膚淺、庸俗的頭腦里就只不過是平庸世界里面的乏味一幕而已。
在歌德和拜倫創(chuàng)作的、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許多詩篇中,這些情形昭然若揭。愚蠢的讀者會羨慕詩人能擁有那些豐富多彩的經(jīng)歷,而不是羨慕詩人所具有的偉大想象力——這種想象力足以化腐朽為神奇、變平凡成偉大。同樣,一個多愁善感的人所看到的一場悲劇,在一個樂天派的眼里則是一個趣味盎然的沖突,可在一個冷漠的人那里又被視為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
現(xiàn)實事物亦即每個已完成了的當下之物,都由這兩半——主體和客體——所組成,它們彼此……如此必然、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乃至像水中的氧和氫一樣。當客體這一半保持完整不變時,主體那一半的改變就不可避免地使現(xiàn)實事物完全不同,好像客觀的因素本來就不一樣似的。反之亦然。由此可知,最美、最好的客體和呆滯、低劣的主體互相結(jié)合只能呈現(xiàn)糟糕的現(xiàn)實。這種情形就像在惡劣的天氣下觀賞美麗風景,又像用低劣的照相機拍攝這些風景。
簡而言之,每個人囿于自己的意識,正如囿于自己這身臭皮囊一樣,并且只能在其中自力更生。因此,外界對他幫助不大。在舞 臺上,有人演王侯,有人演宰相,有人演奴仆、士兵或者將軍,如此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這些角色之間的區(qū)別只是外在的、無關(guān)痛癢的,這些表面現(xiàn)象的實質(zhì)莫不相同:一個又苦又累的窮戲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各人擁有的不同地位和財富,賦予了各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內(nèi)在幸福與素質(zhì),并不會因此而產(chǎn)生相應的差別;相反,這些人同樣是整日奔波卻仍欲壑難填的蠢物。憂慮和欲望的具體內(nèi)容因人而異,但它們的形式,亦即其本質(zhì),卻大同小異;痛苦和憂慮的程度會有所差別,但這些差別卻并不取決于人們地位、財富的不同,換言之,并不由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決定。
因為對人而言,現(xiàn)在的和過去的一切事情,向來就直接是他的意識中現(xiàn)有的和曾經(jīng)有的一切,所以,很明顯,意識本身的特性才是首要的、關(guān)鍵的。并且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意識本身比呈現(xiàn)在意識中的具體事物更重要。一切美妙有趣的事物,經(jīng)過一個蠢蛋笨拙意識的反映,都會變得枯燥乏味;與之相反,在一個簡陋的牢房里,塞萬提斯卻創(chuàng)作了他的《堂吉訶德》。
當下現(xiàn)實的客體這一半掌握在命運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變的;而主體這一半是我們自身,所以,就其本質(zhì)而言,它是不可改變的。因此,盡管在人的一生中,世間的一切千變?nèi)f化,但人的性格卻始終如一;這好比一首曲子,雖然變奏接連不斷,但主旋律卻保持不變。沒有任何人能夠擺脫自己的個性。正如那些動物,不管人們把它們放在何種環(huán)境里,它們?nèi)匀粺o法擺脫大自然為它們所設定的、不可更改的狹小圈子。這解釋了諸如這件事:我們在努力使自己所寵愛的動物快活的時候,必須把這種努力控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nèi),這是由動物的本性和意識的局限所決定的。
人也是如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于他的快樂,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由這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能力尤其決定了他領(lǐng)悟高級快樂的能力。如果這個人的精神能力相當有限,那么,所有來自外在的努力,別人或者運氣所為他做的一切,都不會使他超越對平庸無奇、像動物一樣的快樂的迷戀。他只能享受感官的樂趣、舒適快活的家庭生活、低級的社交和庸俗的消遣。即使是教育,如果說它確實有什么用處,大體而言卻也無法很好地拓寬我們的視野。因為最高級、最豐富多彩并最為長久的樂趣,無疑是精神上的樂趣。
盡管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對這一問題盡是做一些掩耳盜鈴的蠢事,但這無濟于事,能否領(lǐng)悟這些高貴的樂趣,首先取決于一個人的精神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身,即取決于我們的個性;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卻只是考慮運氣、自己擁有的財產(chǎn),或者他人的看法。當然,我們的運氣也許會有好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有充實的內(nèi)在財富的話,甚至就不會太強調(diào)運氣。相反,一個蠢蛋始終是一個蠢蛋,一個呆笨的木頭人至死都是呆笨的木頭人,哪怕他身處天堂,被仙女簇擁著。因此,歌德說:
平民雜役至主人,
時刻謹記不能忘:
蕓蕓眾生之大幸,
莫非自身之個性。
——《西東詩集》
對于我們的幸福和快樂而言,主體比客體重要得多,這在很多事情上可以得到證實。誠如我們所說:饑餓是最好的調(diào)味品,白發(fā)老人對少年眼中的絕色佳人坐懷不亂,乃至天才和圣徒不因俗世而舍棄他們的屬靈生活,等等。毋庸置疑,人的健康遠遠壓倒了一切外在的財富,就連一個無病無痛的乞丐,也比一個重病纏身的君王更為幸運。一個完全健康、出色的體魄,能夠使人的性情溫和、開朗,他的認識既清晰而活躍、深刻而合理,他的意志不但節(jié)制,而且溫柔,還有,他的良知發(fā)乎內(nèi)心:所有這些福分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取代的。
如此看來,在一個人那里,他本身就比他所擁有的全部身外之物更為重要。他的自身是在他孤獨時須臾不離的東西,是別人無從給予、也無從奪走的東西,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別人對他的評議。一個精神豐富的人能夠在孤獨中,在他獨特的思想和創(chuàng)見中,怡然自得;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而言,哪怕永無休止的聚會、看戲、游玩、尋歡作樂,都無法擺脫那折煞人的無聊。一個宅心仁厚、溫和可親、節(jié)制有度的人,雖身陷絕境卻享顏回之樂;但一個貪婪好色、嫉妒成性、卑劣無恥的人,即使富甲一方也難知足。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自己卓爾不凡、出類拔萃的精神人格所帶來的樂趣,那么,對于他來說,蕓蕓眾生所追求的大部分樂趣不足掛齒,甚至儼然成為一種煩惱和累贅。因此,賀拉斯在談論自己時說:
鑲花寶石、大理石、象牙、伊特魯里亞雕像、
繪畫、銀器、紫色法袍,
很多人賴之以生,
也有很多人不為之所縛。
蘇格拉底在看到有人擺賣奢侈品時,說:“我不需要的東西是如此之多!”
因此,對于我們的幸福生活而言,那使我們成為自我的人格,絕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因為我們的人格持久不變,無論在何時何地,它都會發(fā)揮作用。另外,它有別于我列出的第二、第三項的福分,如果要保存這兩項的福分,那只能聽天由命,但自我的人格卻不會被奪走。
相對后兩項福分而言,我們自身的價值可被稱為絕對的。由此可知,通過外在的手段去影響、對付一個人,要比人們通常所認為的要困難。在此,只有無所不能的時間才可以行使它的權(quán)利:人在肉體和精神方面的優(yōu)勢逐漸輸給了時間,唯有人的道德品格堅不可摧。但是,從時間方面考慮的話,后兩項的福分顯然就有優(yōu)勢了。因為相對于第一項而言,時間并不會直接奪走這些福分。
后兩項的福分的另一個優(yōu)勢就是:因為它們都是屬于客體的東西,所以,其本質(zhì)決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們;至少人們都有獲得這些福分的可能。反之,對屬于主體的東西,我們確實無能為力,它們作為一種神圣的權(quán)利被賦予人們,并一成不變地為人終生所有。所以,這些格言也就一直有生命力:
日月星辰之嘉會兮,
汝承之以誕。俄而向前之不休兮,
依律乃厚生。
自知己命之不離兮,
使知命乃先知。
時日永昌之難摧兮,
盡形乃恒張。
——歌德
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我們既定的個性。所以,生而為人,我們的愿望必須與我們的性格相符合,我們的成長必須與之相稱,除此之外的事情一律避免。由此,我們必須選擇最適合自身性格的職業(yè)和生活方式。
試想,一個人天生體格健壯、力大如牛,卻為外在形勢所迫,可能去從事某種需要長期伏案的職業(yè),比如做一些精細、煩瑣的手藝活,或者從事學術(shù)研究和其他腦力工作——這些工作需要他發(fā)揮他并不具備的能力,而他那天生的出色體力卻難以施展,如果這樣,這個人終其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更不用說,一個人雖然具有卓越不凡的智力,卻無法得以一展身手,而從事一種根本施展不了他的才智的低賤工作,或者這工作干脆就是他難以勝任的苦力活。盡管如此,我們?nèi)员仨毦,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在我們年少氣盛的時候,那可是我們生活中的懸崖絕壁。
我所列出的第一項比起后兩項具有如此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可見,注重保持身體健康、培養(yǎng)自身才能,比一心賺錢更為明智。但我們不應該把這一說法錯誤地理解為:我們應該忽略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安寧。不過,真正意義上的財富,亦即過多的盈余,對我們的幸福卻鮮有幫助。很多富人感覺不快樂,因為他們不但缺乏真正的精神涵養(yǎng),而且也沒有真才實學,因此也就奢談對任何東西的實在興趣,而恰恰是這些興趣,才可以使他們?nèi)ミM行力所能及的精神活動。
除了能滿足人現(xiàn)實的、自然的需求以外,財富對我們真正的幸福沒有多大影響;毋寧說,我們囤積這些財富,并且為了保存這偌大家產(chǎn),不可避免地要勞心費神。誠然,與我們所擁有的財富相比,我們的自我對于幸福而言,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常人對發(fā)家致富的打算,比之精神教養(yǎng),前者的干勁是后者的千百倍。
因而我們看到,很多人在名利場上寢食難安,生如螻蟻,日夜奔波,只盼自己現(xiàn)有的財富增值再增值。一旦涉足狹小銅板之外的世界,他們就一無所知:他們的精神如此空虛,乃至對其他一切事物無知無覺。他們難以企及精神的極樂:他們用很少的時間,花大把的錢,讓自己享受短暫而感性的口腹之樂,徒勞地以之取代精神上的愉悅。臨終時,如果運氣好的話,他們真的會掙到一大筆財產(chǎn)——他們此生的成果——那么他們就會把這份財產(chǎn)留給自己的繼承人,以錢生錢,或者任意揮霍。就連死到臨頭,這種人都板著一副嚴肅陰沉的臉,但骨子里其實庸俗不堪,與其他自吹自擂的人毫無差別。
所以,人的自我所具備的素質(zhì),對他的幸福來說才是最根本的。正因為在通常情況下,人的內(nèi)在自我如此貧乏,以至于那些已經(jīng)解決溫飽問題的多數(shù)人,終究還是覺得生活無味,而與那些還在為養(yǎng)家糊口而打拼的人一般無異。他們內(nèi)在空虛、意識呆滯、精神貧乏,這迫使他們涉足風月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聚在一起,打獵、消遣、閑談。他們以聲色犬馬的享受開始,以追風趕月的空虛結(jié)束。不少紈绔子弟剛剛開始享受人生,就窮奢極欲,其青春灰飛煙滅之際,正是其祖?zhèn)鬟z產(chǎn)付之東流之時。這種做派,究其根源,無他,正是無聊,它源自剛才論及的精神的貧乏與空虛。
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富家子弟步入這個花花世界,會努力用外在的財富,徒勞地去彌補內(nèi)在的貧乏,他想借此從外部得到一切,這就好比白發(fā)老人試圖以黑發(fā)少女的汗水去強健自己的體魄。因此,一個人精神上的貧瘠,最終亦將導致其在財富的貧乏。
至于另外兩項人生福分的重要性,則毋庸贅言。時至今日,資財?shù)膬r值眾所周知,用不著為其吹噓。但與第二項的福分相比,第三項的福分具有一種微不足道的特點,因為它全由他人的意見而來。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爭取到榮譽,亦即良好的名聲,但社會的上流地位則只有宦官才能窺視,威望顯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所有這些當中,榮譽是不容侵犯的;顯赫的地位則是人人艷羨的無價之寶、萬中無一的金羊毛;相反,只有傻瓜才會把社會地位看得比財產(chǎn)更重要。
此外,第二項與第三項有一種人盡皆知的相互關(guān)系。彼德尼斯說得很對:“如果你擁有某種東西,那么別人將視你與此東西等價。”反過來看,他人以任何形式對我們所做出的有力評價,都將有助于我們獲取財富。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