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成為了人的一種自我調節(jié)身心的修養(yǎng)方式,也自認而然成立一種審美活動。喝茶時人關注的似乎是茶,其實是把茶當成載體,去體味蘊含其中的人生況味,去感
悟自身的心靈。在此刻,人和外部的具體瑣碎的現(xiàn)實生活是隔離的,進入到純粹的由感官而抵達內心的體驗之中,它是心靈的沐浴,生命的洗禮。
我寫茶文是很偶然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一位老同事找到我,讓我給電視臺的一個茶文化專欄寫腳本,我沒怎么猶豫就同意了。這倒不是因為我對茶有多少了解,而是憑直覺感到這件事很有意思。
我喝茶的習慣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工廠當工人的時候。每到夏天,廠里發(fā)降溫茶,大概是每人一斤。茶肯定好不了,所以誰也不拿著當回事。早晨一上班,隨意抓一大把,扔到大白鐵壺里,拎到水房灌上開水,全組的人都倒著喝,后來我離開了工廠,降溫茶也沒人發(fā)了,喝茶的習慣卻留下了。不過也就是個習慣而已,真沒覺得茶有什么特別的意味。
有一段時間,大概有十幾年吧,我過得挺狼狽,不僅窮,還很忙亂,一天到晚有閑暇的時候很少。心情自然也不好。雖然已經活成這樣了,我卻仍然保持著喝茶的習慣。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燒水泡茶。奇怪的是,喝這碗早茶的時候,我平日里那種緊張壓抑、煩躁的情緒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覺得很從容,也很平靜,但我不明白茶為什么會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仔細想想,這大概就是我答應去寫茶文化腳本內在的原因之一。
動手寫腳本了,我才發(fā)現(xiàn)茶文化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題目,僅是相關文獻資料就汗牛充棟。從古至今,居然有那么多人寫過茶,研究過茶。茶還涉及到考古、植物、經濟、文化、民俗等多個領域。我的這個寫作過程,就變成了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年多下來,我寫完了五十二集電視片的腳本,至于為此到底看了多少資料我也記不清楚。書店里能看到的相關的書,我差不多都翻閱過。
電視片播出了,據(jù)說反響還不錯,還得了個電視臺的年度欄目一等獎?晌覍W的那些東西也沒用了,自己覺得有點可惜,就在學校里開了一門叫作中國茶文化的選修課。其實我開這門課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大學生們活得也很緊張焦慮。懂點茶文化或許對他們有點幫助吧。選這門課的人不少,效果如何就不清楚了。有一天我碰上一個學生,說上過這門課,然后又說,這門課給的分不高,我當時沒明白他這話是什么意思。后來才知道,這種可上可不上的選修課,學生是看哪個老師給的分高選哪門的,跟課的內容關系不大。我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自作多情。
我為了準備這門課,還是下了點功夫的。講課跟寫電視片不同,你總得有點系統(tǒng)性,所以我就比較系統(tǒng)地讀了茶文化的文獻,書讀得多了,自己也有了一點體會和心得,這些內容就寫進了我主編的大學教材《中國茶文化》里。此外,應報紙、雜志之約,陸陸續(xù)續(xù)地寫了一些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有時候稿約太急,我就把電視片解說詞改寫成散文來還文債。這種文章是能看得出來的,因為解說詞是讀給人聽的,寫的時候就不得不用強烈一點的詞語,這跟寫給人看的文章是不同的。積日既久,文章就有了一些,但作為一本書,字數(shù)還是嫌少,于是我就又寫了幾篇讀書隨感。這就是本書的來歷。
如果現(xiàn)在要我來回答茶為什么具有滌煩釋燥的作用,我可以說是由于如下二點:
一是因為,茶的滋味是淡而豐富。陸羽說茶的味道是啜苦咽甘,這當然也是對的,只不過這是粗略的說法。其實這苦和甘在不同的茶中有細微但并非無關緊要的差別,正是這不同的苦和甘的組合決定了茶的品質的高下。
現(xiàn)在人們已經把茶葉的滋味區(qū)分得更加細致,在茶葉評審規(guī)定中,僅綠茶的滋味就有:濃烈、濃爽、濃厚、濃醇、濃鮮、鮮、鮮醇、清鮮、鮮淡、醇爽、醇和、平和等十幾項,其實,即便是如此多的條目也不可能把茶的滋味涵蓋凈盡,其間細微的差別恐怕是語言難以描述的。
此外,茶還有作用于觸覺的滑、潤、澀等口感。雖然觸覺并不是滋味,卻并不是無關緊要的。蔡襄在《茶錄》中就明確指出:茶味主于甘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