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民間文藝學研究雖然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跨文化對話的財富,但要真正地將跨文化學引入民間文藝學的研究,還需要通過民俗學這座橋去構建跨文化民間文藝學研究的方法論。本書主要使用了四個個案,梳理并總結了民俗學方法論分期的價值與特點、民間文藝學方法論分期的價值與特點,從而提出了跨文化民間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建設目標,即建立當代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研究的學術理性,拓展和提升研究水平,找到自我與他者互跨的度與溝通的橋,攜帶人民的聲音,加入世界文明的跨文化對話。
建立當代民間文藝學的學術理性,攜帶人民的聲音,加入世界文明的跨文化對話,由精英文化和民眾文化兩翼齊飛,使自我的概念更為完整。
本叢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跨文化方法論研究的首批成果,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承擔執(zhí)行,由承擔北京師范大學2015年跨文化方法論研究首期講座的10位中歐學者撰寫。
跨文化學發(fā)端于北京大學,學科奠基人樂黛云先生,同時是我國比較文學專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以往我國跨文化領域的學者大都集中于這個領域。在法國,由新一代漢學家金絲燕教授領銜,近年也開展了跨文化學科建設。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方法論研究首期講座,將跨文化研究向傳統(tǒng)國學領域全面推進,強調(diào)將跨文化學與傳統(tǒng)國學綜合研究,讓這門吸收世界前沿學問并提倡平等對話的學科在中國本土扎根更牢,同時也讓中國歷史文明和現(xiàn)代文化研究的成果通過跨文化的橋梁公之于世和交流于世。這種學科的轉向是經(jīng)過長期準備的。在跨文化方法論研究首期講座中,樂黛云先生與法國頂級漢學家汪德邁先生、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家王寧先生和民俗學專家董曉萍教授等聯(lián)袂,將跨文化研究由原已很有成績的文學門類,推向中國古代哲學、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和民俗學等以使用中國思想材料為主的研究領域,使多元文化發(fā)展與跨文化學建設的整體關聯(lián)理論付諸實踐。令人欣喜的是,此觀點得到了加盟講座的中歐學者的一致響應。因此,這套叢書的性質(zhì),也可以說,是在這批中歐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從跨文化對話的視角,在各自以中外不同角度研究中國國學的學術成就中,所精心提煉出的一部分研究成果。
自2016年起,經(jīng)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的支持,跨文化方法論研究首期講座將更名為跨文化學研究生國際課程班連續(xù)開辦。繼續(xù)出版這套叢書,是我們的心愿。我們希望它們能為跨文化學理論和方法論建設提供磚瓦,也期盼中外高?缥幕芯康娜瞬抨犖椴粩鄩汛蟆
董曉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國衣阿華大學、芬蘭約恩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遠東學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訪和從事合作研究。國際民俗學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數(shù)字民俗學和跨文化學。
主要著作有《華北民間文化》、《鄉(xiāng)村戲曲表演與中國現(xiàn)代民眾》、《田野民俗志》、《說話的文化》、《不灌而治》、《全球化與民俗保護》、現(xiàn)代民俗學講演錄》、《現(xiàn)代民間文藝學講演錄》、《北京民間水治》、《數(shù)字鐘敬文工作站》、《民俗學科建設報告書》、《中國民俗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專論》、《民俗非遺保護研究》和《穿越文化層》等。
總序I
前言I
第一節(jié)翻譯與跨文化
中、德、美三種中國故事類型編制方法比較10
第二節(jié)跨文化民間文學資料的處理方法
中、日、印、越英雄回家故事比較98
第三節(jié)鐘敬文與季羨林故事研究方法比較
以中、印貓鼠型故事比較為重點138
第四節(jié)外國文學教育與民間文學
中、俄(蘇)民間文藝學比較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