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的《小說田野舞鶴創(chuàng)作與臺灣現代性的曲折》首先以臺灣重要作家舞鶴為線索,對舞鶴創(chuàng)作及其所展現的臺灣現代性問題做了深入考察。舞鶴創(chuàng)作體現了戰(zhàn)后嬰兒潮世代作家融匯本土經驗和現代主義所達致的美學高度和思想困境;其對臺灣現代性問題的不舍追問,包括了反體制思潮、本土文化政治、城市化、族群與多元文化等豐富的面相。第二部分論及旅臺馬華小說,陳映真、郭松棻,白先勇的昆曲改編,以及日據末期殖民地知識分子,將臺灣現代性問題延及身份政治、戰(zhàn)后左翼、文化*新及去殖民等*多層面。
舞鶴創(chuàng)作與現代臺灣
引子:透過舞鶴眺望
第一章 微細的一線香文學青年舞鶴與臺灣一九七○年代
一微細的一線香:未完成的家族史
(一)啥人知我志氣:殖民地臺灣的父祖
(二)發(fā)現斯土斯地:我的一九七○年代
二身世辨析與精神探源
(一)混搭的時代意識:鄉(xiāng)土關懷·民族情感·殖民主義批判
(二)內化的精神資源:現代主義·古典語文·臺灣記憶
第二章 《逃兵二哥》:戒嚴體制與自由意識的生成
一逃兵故事
(一)秀才是一顆螺絲釘養(yǎng)豬兵
(二)逃兵二哥:像鷹隼一樣狠飛
(三)反叛的現實與夢想
二舞鶴式自由及其血統
(一)薛西弗斯與夸父
(二)自由而不主義
第三章 《調查:敘述》:傷痕、悲情及其解構
一二二八與解嚴后的傷痕書寫
二《調查:敘述》:傷痕、悲情及其解構
(一)調查與敘述
(二)父親、母親與安平長工
(三)個人的紀念碑:拆解悲情,銘刻傷痛
第四章 二二八文學的文化政治
一事件前后:動蕩時代的先聲與見證
(一)寒潮涌動的冬夜
(二)驚悸的春天:從臺灣到大陸
二一九五○一九七○年代:寂靜中的回想與回響
三解嚴前后:傷痕意識的興起與各方的言說
(一)悲情:族群記憶的形塑
(二)悲情無省籍:對族群記憶的反撥
(三)戰(zhàn)火中的島與大陸海外邊緣人的戰(zhàn)爭反思
(四)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
四一九九○年代以來:記憶的異質紛呈與敘述的多向反省
(一)差異的豐富與強化:誰的記憶、為誰記憶
(二)敘事倫理的多向開拓
余論:二二八文學與文化政治
第五章 《拾骨》:重返鄉(xiāng)土
一拾骨:狂歡與傷痛的現代化旅程
(一)寺廟與神漢
(二)誰來拾骨
(三)庶民與知識者
二拾骨者,異鄉(xiāng)人
三庶民信仰與鄉(xiāng)土文學精神的流轉
四從線香到拾骨舞鶴鄉(xiāng)土意識與敘事的轉折點
(一)從家族祭到拾骨葬:儀式轉換的文化意涵
(二)在文本交織地帶中的祖父、娘和我:身世與思想之變遷
(三)從線香到枯骨:鄉(xiāng)愁與敘述的隱喻
第六章 《悲傷》:誰在守望誰能抵抗
一在淡水:我心深處剖開馬路
二從天而降、自海中生:你帶來蠻荒之性
三相遇療養(yǎng)院:禁閉與治療
四復合之夢:返鄉(xiāng)與漂流
五余生:努力做個無用的人
第七章 《舞鶴淡水》:浪蕩者手記
一戀戀淡水
二淡水歷劫史
三浪蕩與修行
(一)性與街邊的慰藉
(二)情欲的修行
第八章 《余生》:回歸祖靈烏托邦
一尊嚴的兩面
二出草的兩面
三關于出草的詮釋的政治
四達雅革命與族群傷痕
五原鄉(xiāng)的崩壞與重建
六姑娘溯溪,回歸祖靈
七余生悠悠
余論 舞鶴創(chuàng)作與現代臺灣
一孤獨并生愛神與邪魔
二異質的本土與另類的另類
細讀六家:族群、左翼、文化更新與殖民現代性的意涵
異鄉(xiāng)說書:旅臺馬華小說
一馬來西亞華人生存與書寫的雙重寓言:《開往中國的慢船》
二早期馬共史話:《黑鴉與太陽》
在臺灣的后街與陳映真相遇
一禁書之光,照進臺灣歷史的后街
二作為鏡子的美國,映照臺灣從屬的心靈
三獄中記憶,連接后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世界遠處的信息:論郭松菜的《論寫作》
一理想旺盛的歲月:世界的遠處埋藏著意想不到的信息
二豐饒的尋找:誰懷有別樣的心思,誰就心甘情愿走進瘋人院
三愛的實現:媽,我的腦子病壞了現在我幸福了
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改編
一三條線索
二刪削了什么
三生與旦
四月落重生的哲學
還俗記白先勇案頭與舞臺的另類大眾化
一尹雪艷與文學性
二金大班的煙火氣:從小說到電影
三在地與還俗
四戲園子里的小孩:俗的信仰
克服黑暗論日據末期張文環(huán)與呂赫若對殖民地知識者道路的反省l
一張文環(huán):總決算與烏托邦
(一)云中的覺悟
(二)決戰(zhàn)下的文壇與文學運動
(三)《土地的香味》:現代青年總決算
二呂赫若:以文學克服黑暗
(一)《風頭水尾》:是戰(zhàn)場,不是田園
(二)從東京到臺灣,寂寞與戰(zhàn)斗
(三)《清秋》:本島知識階層的方向與批判
三決戰(zhàn)到光復:克服黑暗的文學之路的斷裂
附錄1 舞鶴創(chuàng)作年表
附錄2 莫那的疑問與感言/Mona Pawan(張進昌)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