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錢路先生十幾年以來的*篆刻作品匯集,呈現印面、印拓、印跋等多種層面,展現了其全面的印學思想。錢路早年尤致力于古建筑的測繪考證,更于音樂之中悟離合之韻律,于技擊中參猛利之劍氣,在考古、繪事、古文字、傳統(tǒng)音樂諸方面亦有造詣,學養(yǎng)深厚。近30年來,錢路對所有戰(zhàn)國文字以及不斷發(fā)現的戰(zhàn)國文字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閱讀與學習研究整理,并上溯西周金文,以戰(zhàn)國錢幣文字與兵器文字的為主要取法,將五大系戰(zhàn)國文字熔為一爐,意欲建立一套自己的篆書文字體系。篆刻則吸取戰(zhàn)國文字中簡約、方折、勁健、高古、長槍大戟之意味,形成曲直交錯、正欹聚散、大疏大密之印風,因之篆刻能庖丁解牛,技近乎道,擎篆刻藝術之傳統(tǒng)正脈,隱顯開立氣象,可以說是打開流派印以來寫意篆刻的正脈大道的寬廣天地。錢路于章法字法刀法的全方位都有獨特領悟與表現,顯示印之大者的大家氣象。與流行印風的人為造作的形式感或所謂現代構成法則不同,錢路先生的現代性植根于古典深沃的土壤之中,是通過返回到高古本源處來重新審視體悟篆刻藝術的本體,并以深厚的古文字功底、系統(tǒng)的篆書文字體系、開放的現代意識,來建立自己全新的印學體系。
序一
浙派篆刻宗師丁敬身有詩曰: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如嶺上云?吹搅扑蚊睿卧貪h家文。
這首膾炙人口的論印詩,主題就是思離群三個字。大意是說篆刻創(chuàng)作不要平庸,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沉溺于陳規(guī)戒律,唯別人的馬首是瞻;要有自己的獨立追求,思維舒展如嶺上白云,努力去發(fā)現被常人忽視的美妙,就能不必墨守漢家文了。丁敬身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就敏銳地感受到群的桎梏對藝術創(chuàng)造的阻礙,群,不光是群體的意思,更是一種集體的慣性思維方式,是一種不求進取的任性和惰性,是一個怯懦者逃避風險的避風港。在印章藝術發(fā)展歷史的長河中,銳意進取和安閑守舊針鋒相對,爭執(zhí)不休,是一場永遠演不完的戲。但最終推動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功勞應屬勇于求索的離群者。
錢路君出生于海島,見證過巨浪狂風的桀驁不馴,體驗過出入險境的豪情酣暢,性格中從小就植入了強者的因子。學業(yè)既成,一直從事文博專業(yè)工作,后又進浙江美術學院深造,奠定的基礎不可謂不深,接受的教育不可謂不厚,羽毛既豐,志存高遠,他并不滿足于現狀,揚帆以尋找新大陸,作品的出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尋求篆刻創(chuàng)作的新意象,的確并非易事,有多少開拓者半途而廢或歧途難返,只有少數成功者幸運地成為時代的驕子,能夠為歷史翻開新的一頁。然令人肅然起敬的是,癡情的尋夢者總是不乏其人,不畏艱難,不計成敗,前仆后繼,雖挫猶榮,壯哉!
初閱錢路篆刻集,但見佳作紛呈,質實而粗獷,古樸而爽利,極具震撼力,令人耳目一新。仔細判讀,作品能夠具備如此感染力的原因,主要是他從字法入手,以此鎖定了主攻的大方向;因字而帶動章法的變化,用刀法來表現全印的強勢。這是一整套聰明、理智、合理、合法、有效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既是前輩大師治學的經驗,又是錢路多年探索的成果。
錢路先確定戰(zhàn)國文字為入印主體。秦尚未統(tǒng)一前的戰(zhàn)國文字,如未經修葺的荒原野花,蘊含著無盡的原始之美,且其信息存量浩如煙海,可為印章創(chuàng)作提供用之不竭的源泉。錢路耗三十余年之精力,對已有的與新發(fā)現的戰(zhàn)國(含西周)文字進行收集研究,按時代、載體、風格等梳理歸納,以尋找其結字規(guī)律、形體特征、書寫方式等,為己所用。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現, 戰(zhàn)國文字除了保存在鐘鼎彝器外,還分別存在于竹、帛、石、陶、璽印、封泥、錢幣、兵器等器物上,不同載體形成不同的風格面貌;從文字特征來看,又可按地域劃分齊、燕、晉、楚、秦五大字系。聚合兩條脈絡收集到的文字已為數不少,它們既有漢字的共同屬性,又有不同形狀的繽紛多彩,戰(zhàn)國文字在美學上的特殊價値,是燦爛輝煌和無可替代的!
入印文字的多姿多彩,很自然地會影響到印面分朱布白的格局。章法之大體,因使用了戰(zhàn)國文字,就順理成章地不同于漢家文的方塊整飾,而是咨肆自如的大疏大密,作者的浪漫情懷和澎湃熱情,也由此找到了理想的宣泄渠道,思離群的章法模式,有如瓜熟蒂落,手到擒來,不會再有太大的糾結。章法之道,是作者綜合素質體現的又一個方面,雖然入印文字是前提,但每一方印章法的妥帖,卻關系到許多印外的功夫,一件作品的起承轉合,虛實疏密,當然要煞費心思,也必然是經過一番冰霜之苦的。錢路曾學習并實踐過多年的古建筑學,為他提供了提高審美能力的滋養(yǎng),而書法、國畫、音樂、詩文等多方向的學識,又為他視野開闊,心胸拓展,增加了巨大的益處。古人提倡的印外求印,在此也得到又一次的印證。
分析錢路篆刻章法的特點,可以用大小由之,疏密有致,欹正相映,形式生動四句話來概括。要做到每一枚印章都如一幅生動的圖畫,格調統(tǒng)一而形式各異是很不容易的,這也是鑒定作者水準高下的重要方面。昔曾拜讀吳缶翁的印章,驚嘆其在大風格的統(tǒng)領下做到每方印有各自的變化特色,有獨立的審美個性,從而具備玩味不盡的形式美感,不愧是大家風范,可惜此后擁有這樣能耐者已經十分罕見了。對照今日之印壇,眞可謂世風日下,模式化的陋習已成常態(tài),前無古人的快速繁榮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千人一面形成蔚然大觀。所謂風格只是群體的圖騰,已不屬于個人;許多人在依照習慣做作品,而不是用心靈創(chuàng)造作品,個性一旦演滅,做出來的作品離工藝品的格調也不遠了。
在刀法上,錢路設定的追求目標是剛健中顯樸茂,遒勁處寓蒼茫,這是不低的標準了。他努力通過用刀的長沖短切,因勢而動,力貫始終,體顯出戰(zhàn)國文字長槍大戟的意趣。從另外角度來說,刀法的心源又在書法。要達到既健又遒,粗細皆宜的境界,必須要以刀代筆,刀隨筆行,字佳刀才好。如若有人說:我字寫不好,印也能刻得好。坦白地說,這種說法只是技層面的計較。因為沒有書法的支撐,印文必然有形而無神,實在很難近乎道。所以錢路苦練三代篆書由來已久,花費了大量精力,近兩年更加強了行草書的訓練,尤其專注于二王法帖。用筆之嫻熟,用刀之自如,書印互參,中間這一轉換的過程,個中三昧,大可深究。
錢路君撿多年辛勤耕耘之作,籌備結集出版,并囑我寫篇序言。我看過一些書的序文,覺得有部分寫得空乏無物,胡亂贊美一番完事,實在不敢恭維,使得我逐漸形成了不喜歡看序文的壞習慣,F在輪到自己來寫了,只怕也寫不出什么有意思的文字,落得別人也不喜歡看的結果,所以倍感惶恐。忽然想起了丁夫子在詩中表達的思離群主張,覺得大有深意,很受啟發(fā),即以錢路作品為范例,由實到虛,寫點感受,既充作序,亦是自我的教育勉勵,不知尚合適否?
張耕源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五日完稿
錢路,字如適,別署虔廬、三晉軒。一九六三年出生于浙江定海。幼喜藝事,七十年代末師從王道興、周靜波二位先生學習詩文書畫。灰痪虐硕晔軜I(yè)于張耕源先生;一九八五年就讀于浙江美術學院,得劉江、章祖安、金鑒才、陳振濂、王冬齡、祝遂之諸師親炙。書法于吉金、魏碑、晉人法帖體會尤深;篆刻吸取戰(zhàn)國文字中長槍大戟之意味,形成簡約、方勁、大紅大白之印風。
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篆刻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寧波市書法家協(xié)會篆刻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寧波華僑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沙孟海書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