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的路由我們的感情、想法、習慣、念頭以及希望、信仰與夢想組成,無論有多寬、多長,都要一步一步地去走,去丈量。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shù)人都愿意做一點小小的改變,但倘若要徹底從本源上改變,他們的心中就會產(chǎn)生恐懼,即便已經(jīng)做好了面對一切可能性的準備。
腳下的路是由你造就的,你要做的不是了解路的本原,而是你的本原。
當我們低頭看路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在路上了。到底是心支配著路,還是路決定著心?我們所有的記憶、恐懼、欲望都是由心生起的,因此,當我們覺察到心與路的關系時,請記住這樣一個真理:腳下的路就是你的路。
一個郁郁寡歡的年輕人問一位大師:“快樂的秘密是什么?”
大師答:“吃飯,睡覺!
年輕人又問:“我每天都吃飯,每天都睡覺,為什么我卻不快樂?”
大師答:“你在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
一個被習慣所困的人,當然找不到快樂的本源。當我們想著未來的快樂時,我們已經(jīng)在內(nèi)心種下一顆如何通往快樂之路的種子了,但倘若我們的心永遠困在過去的路上,心就會問,如何才能快樂,而這樣,我們是永遠無法找到快樂的。
腳下的路由我們的感情、想法、習慣、念頭以及希望、信仰與夢想組成,無論有多寬、多長,都要一步一步地去走,去丈量。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shù)人都愿意做一點小小的改變,但倘若要徹底從本源上改變,他們的心中就會產(chǎn)生恐懼,即便已經(jīng)做好了面對一切可能性的準備。這就像很多來香海禪寺打禪七的人,在七天時間里,已經(jīng)改變了很多不好的習性,等回到平常的生活中,一段時間之后,一些不好的習性又回來了。當你再次回到香海禪寺的時候,你就要想一想,七天之后,當你再次離開的時候,你真的懂得了什么?
如果我們的心不斷受外力牽引,不斷攀援、糾結(jié),就無法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與輕安。事實上,我們永遠也無法把握外物的流動變化,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覺察、放下、面對,讓心靈獲得潤澤,讓思想沐浴陽光。
腳下的路就是你的路。腳下的路是由你造就的,你要做的不是了解路的本原,而是你的本原。在路上,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個小時、每一天、每一年,你都要覺察并充滿愛,如此,用一顆輕盈的心走好腳下的路,走好屬于你的路。
賢宗,號宗雄,福建人,浙江省桐鄉(xiāng)市香海禪寺住持。自幼事佛,童真人道,勤奮好學,事佛以誠。1991年于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禪宗臨濟正脈第四十五世傳人,畢業(yè)于福建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上海交通大學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1996年冬受聘于普陀山佛學院,期間歷任辦公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禪寺,F(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浙江省佛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嘉興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等職。
賢宗是中國佛商論壇發(fā)起人,是企業(yè)家的心靈導師和禪修引領者。他發(fā)心引領天下企業(yè)家走進寧靜的心靈家園,讓每一個人都有慈濟眾生、慧澤萬物的慈悲心,光明正大地立足于天地之間。
第一章 醒來
第二章 世界并不壞
第三章 正心
第四章 在逆境中修行
第五章 內(nèi)心
第六章 平衡
第七章 菩薩心
第八章 十愿
第九章 光明心
第十章 平常心是道
第十一章 六度
第十二章 醒覺
《腳下的路就是你的路》:
因為在《心經(jīng)》中“自在”之前有個“觀”,觀音菩薩的自在是觀照后得到的自在,這就與上文中所列舉的自在例子不同了。
觀照能力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的覺察、反省能力。倘若一個人不需要別人提醒就能對自己的狀態(tài)了如指掌,并且能夠隨時根據(jù)變化做出調(diào)整,避免不測之禍、不虞之變,那么他便具有很好的觀照能力。
實際上,禪修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便是在培養(yǎng)觀照能力。觀照只有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實現(xiàn),當我們心煩氣躁、氣急敗壞、思緒混亂或者怒火中燒時不可能有觀照能力,這時候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謬誤,想出的解決方案往往欠妥,處理的事情往往失衡。一杯水,平時處于清澈見底的狀態(tài),搖動它或?qū)⑺鼣嚋,就看不清里面任何東西,也可以說此時此刻這杯水便失去了觀照能力。當我們心如明鏡時,心神凝聚,自然有了光芒,可以燭照一切、洞明一切。
這種安靜和清明的狀態(tài)需要不斷進行訓練,禪修便是最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上課的時候心不在焉,工作的時候想著家里的事,下班后對工作的事念念不忘,這些情況之所以會出現(xiàn)是因為我們不能專注心神,不能把精力集中在當下所做的事情上。處處不在位,身心分離時就會感覺不舒服、不自在。
觀照之后便可以得到自在,看透世間萬事萬物存在的規(guī)律,并且將這樣一種思想運用于生活,用出世間的大智慧衡量自己的言行,如此才能得到自在。
在這樣的標尺下,我們可以評判自己孜孜以求的一切是否值得,追問它們的本質(zhì)是什么,最后會發(fā)現(xiàn),一切事物都沒有實在的意義,因為它們都處于不斷生滅變化之中,沒有什么可以永久地為自己所有,包括自己的愛人、孩子、家庭。世間萬事萬物都遵循緣起緣滅的規(guī)律,許多人所在意的權力、地位、功名利祿等更可能會在某一個瞬間煙消云散。
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即使從位高權重到平淡無奇也能夠坦然受之,從家財萬貫到衣衫襤褸也能自得其樂,從萬眾景仰到蕓蕓眾生亦能瀟灑快樂?傊,我們不會被外在的一切所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恬靜、平和、清凈、勿擾的心境,這時候我們的狀態(tài)就是“自在”,這樣的自在不會被外界左右,不會消失,也不會被打擾。自在是需要時時觀照才能得到的,若想獲得觀音菩薩一樣的大自在,就要像觀音菩薩一樣對自己、對世界進行洞察與觀照。
我們應該培養(yǎng)一種自我覺省的能力,隨時可以將自己調(diào)整到最好狀態(tài),也正是《金剛經(jīng)》中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大自在的一種狀態(tài)。在生活、工作中我們需要保持自在的心態(tài),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境,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轉(zhuǎn)化過來,讓生活與工作更加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