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群體成員共享的行為、思想和感覺的方式及其產品。朝鮮族文化也就是朝鮮族群體成員共享的文化。朝鮮族文化的身份(identlty)與朝鮮族民族認同性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冻r族》的第一章介紹了朝鮮族先民遷入我國的移民歷史和東北邊疆的開發(fā)過程以及朝鮮族的族稱。其中朝鮮族族稱部分的論述已被國家民委辦公廳采納,形成“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正確使用朝鮮族族稱的函”轉發(fā)給了中宣部、公安部,以便“告知有關新聞媒體”正確使用朝鮮族族稱。遺憾的是由于受篇幅的制約,沒能介紹朝鮮族的族源。第二章介紹了朝鮮族教育發(fā)展的歷程,第三章、第四章分別介紹了朝鮮族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第五章介紹了朝鮮族人民積極參加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用鮮血寫下的英雄詩篇。第六章介紹了朝鮮族的人口分布及民族區(qū)域自治現(xiàn)狀。最后一章選擇了l5位朝鮮族各界名人加以介紹。
“走近中國少數民族”,是一個很有親和力、感染力的語詞。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里,提出走近少數民族,是對于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是對于5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祝愿。我們每一個民族都需要了解、認識我們的很多兄弟民族和外部世界,也很需要其他民族的人們也來了解、認識我們的民族。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了解、理解,是人類認識世界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也會對于我們各民族的和諧發(fā)展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嚴寒北國稻花飄香
一個跨境而來的民族
為什么朝鮮族不能叫“鮮族”
開發(fā)東北邊疆的北國稻農
第二章 崇尚教育的民族
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
新中國成立后朝鮮族教育的發(fā)展
朝鮮族普及教育的發(fā)展
分布廣泛的朝鮮族中小學
朝鮮族高等院校
第三章 朝鮮族風俗
特色飲食
傳統(tǒng)服飾
傳統(tǒng)民居
人生禮儀
節(jié)日與游戲
信仰與禁忌
第四章 朝鮮族文化
語言與文字
民歌
樂器
舞蹈
民間傳說故事
文學創(chuàng)作
工藝美術
傳媒與文化機構
第五章 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
安重根義士刺殺伊藤博文
“三一三”反日群眾運動
楓梧洞戰(zhàn)役與青山里戰(zhàn)役
李紅光與磐石抗日游擊隊
東北抗日聯(lián)軍與朝鮮族
解放戰(zhàn)爭中的朝鮮族
第六章 民族區(qū)域自治
人口與分布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星羅棋布的朝鮮族鄉(xiāng)(鎮(zhèn))
第七章 名人軼事
中共滿洲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楊林
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軍長——許亨植
東北抗日戰(zhàn)爭中的優(yōu)秀指揮官——李學福
“哈東司令”——李福林
中共河北省委書記——李鐵夫
“整理敦煌壁畫的第一人”——韓樂然
中國革命音樂的開拓者——鄭律成
“電影皇帝”——金焰
梁瑞鳳
尹東柱
朱德海
盧基舜
金學鐵
趙南起
“空中坦克”——李永泰
參考丈獻
后記
朝鮮族由朝鮮半島到中國的移民史按其移民動機和性質,可劃分為四個階段:(1)17世紀的早期移民;(2)19世紀后半葉的移民;(3)20世紀初的移民;(4)1920-1945年的移民。就各個階段的移民性質而言,17世紀的早期移民主要是被后金及清王朝軍隊擄掠來的戰(zhàn)爭移民;19世紀后半葉的移民是屬于尋找生計的災民,所以可歸類為自由移民;20世紀初的移民主流是反對日本侵略的流亡移民。1920-1945年之間的移民是被日本軍國主義殖民政策驅趕的移民。早期戰(zhàn)爭移民和自由移民的人數不多,相反流亡移民和被驅趕的移民占中國朝鮮族移民的絕大多數。早期移民朝鮮族第一次大批遷入東北,是在19世紀60_-70年代。1860-1870年間,朝鮮北部地區(qū)連年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大批饑民為了尋找生路,不顧封禁,紛紛遷人圖們、鴨綠兩江北岸,掀起了第一次移民浪潮。據統(tǒng)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xiāng)。1881年(清光緒七年),延邊朝鮮族居民已有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人了為數不少的朝鮮農戶。自由移民由于1858年的《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朝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為了防御沙俄的侵略,開始實行移民實邊政策。1881年在琿春設立招墾總局,把圖們江以北長700里、寬45里的和龍峪地區(qū)劃為朝鮮移民專墾區(qū),設“越墾局”,管理墾民事務。清政府的這一措施,更便于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qū)定居。到1904年,圖們江北岸地區(qū)的朝鮮人居民增加到5萬余人。而1905年居住在鴨綠江北岸的朝鮮族移民達4.5萬余人。流亡移民1910年8月,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韓日合并條約》,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不愿當亡國奴的朝鮮人民紛紛起來抗爭,但是由于力量差距太懸殊,武裝斗爭在朝鮮國內被鎮(zhèn)壓下去。有些義兵部隊渡過鴨綠江和圖們江,把根據地轉移到中國東北地區(qū)。還有許多不愿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生活的,或由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當局的迫害而無法留在朝鮮的反日愛國志士及革命家們陸繼移居東北各地,掀起了以“反日復國”為目標的政治流亡移民浪潮。這一浪潮在1919年朝鮮“三一”運動被日本軍警野蠻地鎮(zhèn)壓之后再次達到高峰。被驅趕移民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只用三個月時間就把中國東北地區(qū)淪為其殖民地。為加強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把東北建成其物資供應地,日本帝國主義在組織日本農民移至東北地區(qū)的同時,還強制朝鮮人移居中同東北。據1940年8月統(tǒng)計,1937—1940年,日本以“集團開拓民”名義強制移民到東北各地的朝鮮農戶就達14725戶。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前,在中國的朝鮮人數量已達216.5萬。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不少朝鮮人開始陸續(xù)返回朝鮮半島。經過幾年的人口變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趨于穩(wěn)定。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朝鮮族人口為111.1萬人。為什么朝鮮族不能叫“鮮族”近些年來,社會上有些人稱呼朝鮮族為“鮮族”,甚至一些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也出現(xiàn)將朝鮮族稱呼為“鮮族”的現(xiàn)象!磅r族”的稱呼是日本軍同主義強加給朝鮮族頭上的侮辱性稱呼。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對少數民族帶有歧視性、侮辱性的稱呼,但至今還有人以“鮮族”稱呼朝鮮族。這種稱呼因為他們不明其真相,日本帝國主義者當年之所以稱呼朝鮮族時刪掉“朝”字,叫“鮮族”,是因為不愿意在他們認為“劣等”的殖民地民族名稱上看到比自己名稱上的“日”更美麗,更燦爛的“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