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輝傳》論述了羅炳輝的生平以及其對革命事業(yè)作出的重大貢獻,包括羅炳輝的家世、早年生涯、參與北伐、領導吉安起義、在中央蘇區(qū)參加**次到第五次反“圍剿”、領導紅九軍團長征、參與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淮南抗日根據(jù)地、領導新四軍第二師建設和作戰(zhàn)等重要史實。
羅炳輝是建國后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正派耿直”,“在滇軍中是革命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的戰(zhàn)士。2009年9月14日,羅炳輝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第一章 從倔強少年到滇軍“驍將”
一、倔強山里娃
二、沖出偏坡寨
三、滇軍“模范士兵”
四、北伐勇士
第二章 領導吉安起義
一、大革命失敗后的迷惘與彷徨
二、“抓著點武裝,才有其他辦法”
三、加人中國共產(chǎn)黨
四、吉安舉義旗
第三章 中央蘇區(qū)的“兩腳騎兵”(上)
一、獨立游擊戰(zhàn)
二、會師主力
三、轉戰(zhàn)贛江西岸
四、誘殲張輝瓚
五、連戰(zhàn)連勝
六、牽牛轉山
第四章 中央蘇區(qū)的“兩腳騎兵”(下)
一、馳騁閩贛
二、參與大兵團伏擊
三、轉戰(zhàn)贛江、撫河間
四、頑強苦戰(zhàn)
第五章 威名遠播長征路(上)
一、告別中央蘇區(qū)
二、突破封鎖線
三、湄潭休整
四、四渡赤水
第六章 威名遠播長征路(下)
一、孤軍鉗敵烏江北
二、奪取宣威城
三、掩護主力渡金沙
四、奔襲天全挽危局
五、“冤枉多繞走了一年”
六、奔赴延安
第七章 由陜北到華中
一、時刻準備著
二、擔負特殊使命
三、戰(zhàn)斗在蘇南敵后
第八章 參與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淮南抗日根據(jù)地
一、就任新四軍第5支隊司令員
二、挺進皖東津浦路東
三、馳援定遠、半塔反頑作戰(zhàn)
四、創(chuàng)建皖東津浦路東抗日根據(jù)地
五、開辟淮寶地區(qū)
六、代理江北指揮部副指揮
第九章 在敵后抗戰(zhàn)處于嚴重困難的日子里
一、站在新的斗爭起點
二、粉碎日偽頑軍夾擊
三、接任第二師師長
四、致力于部隊全面建設
五、注重對軍事指揮和戰(zhàn)術問題的研究
六、視人民群眾如父母
第十章 迎接抗戰(zhàn)勝利
一、抱病指揮攻勢作戰(zhàn)
二、參加整風和大生產(chǎn)運動
三、狠抓部隊整訓
四、迎來抗戰(zhàn)最后勝利
第十一章 為革命死而后已
一、北上阻頑
二、臨沂休養(yǎng)
三、最后獻禮
四、名垂青史
后記
《羅炳輝傳》:
第一章 從倔強少年到滇軍“驍將”
一、倔強山里娃
在巍巍烏蒙山北段,有一個叫作偏坡寨的小山村,因為一個人,讓這個偏僻山寨名揚四方,這個人就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羅炳輝將軍。羅炳輝原名羅德富,字宿星,1897年1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誕生在這里一個漢族貧苦農(nóng)民家庭。
偏坡寨位于云南省彝良縣城角奎鎮(zhèn)西面阿都山東側山崗上,南側有包谷山,北側有毛稗山,金沙江的支流洛澤河從山腳下流過。清道光初年,一戶從四川長途遷徙的羅姓人家,沿著一條崎嶇的山路攀上阿都山,在快到山頂一處緩坡地停下腳步,看到這里雖然荒涼貧瘠,鮮有人家,但可以找到容身之地,就在這里開荒墾地,安家落戶,繁衍子孫。這戶新來移民的主人就是羅炳輝的高祖父羅鳳鰲。這種長途遷徙對于這個家族并非第一次。他們的遠祖居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地區(qū)),后遷湖南寶慶府(今邵陽市)的邵陽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中移居四川省隆昌縣老屋基。因“十邑之苦,莫苦于隆”,又有了這次羅鳳鰲帶著家眷到滇東北烏蒙山深處尋找新生存之地的南遷。
作為羅家在彝良的始祖,羅鳳鰲被他的后輩尊稱為“老天天”。
經(jīng)過三代人的辛勤墾荒,置地造房,到羅炳輝的祖父時,已是溫飽無慮的小康之家。但好景不長,由于迭遭變亂和官府及當?shù)貝簞萘Φ钠蹓簞兿鳎业乐新,羅炳輝的父親羅守清成年時,又一貧如洗。羅守清只得一面向地主租地耕種,一面幫人做零工,入冬又肩挑背扛做些山貨小生意,勉強維持生計,娶黃氏成家,先后生一女三男,長女羅德珍,三男為羅德富、羅德生、羅德銀。
羅炳輝出生后,羅守清夫婦對這個虎頭虎腦、相貌不凡的長子寄托著極大的期望,同時也增添了興家立業(yè)的力量,更加拼命勞作,家境逐漸改善。他們飽嘗了沒有文化受人欺凌的痛苦,為了讓兒子有出息,在羅炳輝7歲時,將他送人村里私塾讀書。他們原本打算,哪怕是節(jié)衣縮食,也一定要供出一個能為羅家中興家業(yè)、光宗耀祖的讀書人。但對于當時中國的勞苦大眾來說,這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美好期望。到羅炳輝10歲時,羅家再一次淪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境地。因此羅炳輝只念了三年私塾就輟學回家,協(xié)助父母挑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中國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加緊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和資源經(jīng)濟的掠奪,腐敗的清朝政府為支付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以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榨取百姓錢財,加上軍閥、貪官污吏和地方土豪劣紳的層層盤剝,勞苦大眾的生活之艱難程度為歷史所罕見,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者隨處可見。地處滇東北部的彝良偏遠閉塞,不但經(jīng)濟上貧窮落后,其官府腐敗和地主土霸橫行也更甚于各省。羅炳輝在回憶錄中寫道:社會環(huán)境極為惡劣,表現(xiàn)為封建地主殘酷剝削壓迫窮苦大眾。如過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送神財?shù),佃戶不僅要送禮,尤其要負擔出勞動力,每年至少是三十個工,特別情況不在內(nèi)。凡是佃戶的一切大小事情,不論有理無理,均要請客吃飯、花錢。如佃戶家有漂亮的女子或老婆,一旦被地主豪紳(家鄉(xiāng)話叫惡霸走狗)看中了時,即率眾數(shù)十人夜間搶去,然后強迫女人親夫在曠野打腳、手、舌印,有的隨便給幾兩銀子,有的一文不出即算了事;收租時大斗大秤入,借出時小斗小秤出,述不盡的花樣,據(jù)我二十余年來所轉戰(zhàn)的中國各地來看,從未發(fā)現(xiàn)較之家鄉(xiāng)的厲害。
羅炳輝父母租種的是地主的一塊瘦坡地,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收獲也不多,而且其中的半數(shù)要用來向地主交租,自己所得要養(yǎng)活六口之家,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只好用山茅野菜來充饑。夏天的日子還好過些,到了冬季,透風草房、麻布單衣抵擋不住烏蒙山寒徹肌骨的風霜雨雪,羅炳輝與全家在饑寒交迫中掙扎。對兒時的這段辛酸家史,羅炳輝1939年在“祭父文”中作了這樣的描述:“四壁蕭然,瓶無余粟,成群兒女,膝下依依,號寒啼饑,實不勝貧賤!必毟F總是和受人欺凌相伴,飽受屈辱帶來的痛苦,在羅炳輝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他在后來的回憶錄中寫道:在十歲時,已日漸知道地主、豪紳橫行霸道的萬惡。母親經(jīng)常痛哭不能生活。在日夜勤勞中,肩負不起橫禍,弄得衣食難顧還事小,首先是糧將熟、豬將肥即被拉走。
每逢年節(jié),流氓、土霸等上門要這樣那樣,一唬二嚇的,父母忍淚將血汗辛苦換來的糧食等拿出,勉強帶笑容說好話,好象送癩子出門一樣。
從童年時起,常聽到父母呼聲,引起心如刀刺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