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 《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所選女性作者均是女性文學史上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明清時期閨秀作家為主,上溯至詩經(jīng)、漢魏以及南朝女性詩歌作品,采擇選錄唐宋時期女性作家的詩詞。所錄作品還旁及晚晴近代以來的女界詩詞創(chuàng)作健將,如革命先驅(qū)秋瑾,女權(quán)先鋒呂碧城,女學者沈祖棻等,莫不以卓越的個人才、鮮明的個性魅力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為女性詩詞乃至中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帶來一縷清新的氣息。所選作品重在其文學藝術(shù)價值,并兼顧時代特色和文學史意義。每篇女性詩詞作品下系鑒賞文一篇,具體而微地鑒賞詩詞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并且知人論世,論說宏闊社會時代背景、文化意蘊,文筆通脫優(yōu)美,不乏真知灼見,兼有清新通脫的見解與深刻的思想,具有相當學術(shù)價值。 《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選錄中國女性文學史上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明清時期閨秀作家為主,上溯至詩經(jīng)、漢魏以及南朝女性詩歌作品,采擇選錄唐宋時期女性作家的詩詞。所錄作品還旁及晚晴近代以來的女界詩詞創(chuàng)作健將,如革命先驅(qū)秋瑾,女權(quán)先鋒呂碧城,女學者沈祖棻等,莫不以卓越的個人才、鮮明的個性魅力與鮮明的時代氣息,為女性詩詞乃至中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帶來一縷清新的氣息。所選作品重在其文學藝術(shù)價值,并兼顧時代特色和文學史意義。每篇女性詩詞作品下系鑒賞文一篇。此書在鑒賞文的組稿中得到一些古典文學研究的名家贊助支持,如葉嘉瑩、陳尚君、施議對、王曉驪等,他們撰寫的鑒賞文字也呈現(xiàn)出了學者的大家風范。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鑒賞文中除了運用文本細讀、美學分析和知人論世等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方法對女性作者的作品作出盡可能豐富的解釋,并開掘女性作者幽微曲折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和生命體驗以外,還能夠注意到古代女性特殊的社會身份和性別經(jīng)驗。一些鑒賞文作者力求從性別和文化的新維度觀照古代女性作者的詩詞和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將其作其人作為反映當時社會文化價值和女性特殊經(jīng)驗的文本加以分析解讀。像女性文學與地域文化以及家族文化的關(guān)系,女性作者的身份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關(guān)系等等新視角的引入,都體現(xiàn)了對近年來海內(nèi)外古代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成果的借鑒和吸收。本書的鑒賞既立足于古典文學批評的豐厚土壤,又能寬廣的視野廣泛吸納新的研究思路、批評范式,展現(xiàn)出有別于傳統(tǒng)的古典文學賞析評論的新氣象、新風貌。
序 胡曉明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文心雕龍·原道》)。太極有陰陽之分,人類有男女之別。一并寓形宇內(nèi),各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形之于文字,而成為文學,既有作為人類的共相,也有因性別而導致的殊相。性別之殊相,又不僅僅止于性別本身,其間種種參差,又與國家種族、文化傳統(tǒng)、歷史社會、階級集團、階級集團,及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guān),,因而,女性文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今重要學問領(lǐng)域。因而,女性文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今重要學問領(lǐng)域。 詩詞以語言之凝練、韻律之諧雅等特征而成為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的尤其精美的體式。女子性秉坤德,富于情而偏愛美。染指詩詞,本宜多有自抒性靈、各如其性分的佳作傳世。然而,在中國數(shù)千年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文化習俗中,女性身份既已處于從屬地位,女性寫作也自然受到由性別文化所積累的強大約定俗成之力的種種壓抑與牽制,這使得女性詩詞一開始就成為閨閫高墻的磚石縫隙中一支歧出的花。 這樣的社會背景首先決定了女性詩詞創(chuàng)作題材的局限。絕對上講,人不分性別,生而被各種條件所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舞臺上展開自己的人生;但相對而言,歷史為女子設(shè)定的舞臺更小。傳統(tǒng)社會中,男子可以為士農(nóng)工商,女子卻只有依附于男子而固守家庭,書寫家庭日常生活之悲歡自是女性詩詞最主要的題材。就社會交往而言,“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只適用于男子,女子無論婚前婚后,所允許交往之人都十分有限,故良家女子集中,父兄夫君子女之外,朋輩之詩詞往還,亦以女性同道為主。寄外詩及寄女性親朋之作,是女性詩詞另一重要題材。“物不得其平則鳴”,同有不平,男子可以直抒胸臆,不拘一格;而女子受傳統(tǒng)婦德所限,喜怒哀樂均不敢恣意直言,故女子詩詞多詠物及題識之作:或借物寓懷,曲傳心愫,或借評賞他人作品來一吐自家塊壘。至于山川風物之作,男子可以匹馬壯游天下,而女子鮮有陟山觀;驊{欄懷古的機會,所見者亦多為庭中四時尋常之景,故集中多寫閨閣園亭、春花秋月之篇。雖有懷古詩詞,多為閨中馳情想象而成;雖亦有尋奇覽勝之作,然所占比重不多。而觀覽畫中山水,即便足不出戶,亦可披圖幽對,足抵臥游,可算是被壓抑的煙霞泉石之好的一種釋放與彌補,故題畫之作也多見于女性詩詞,題畫詩亦可算作上述題識之作中的一類。 總之,與男性詩詞相較,女性詩詞之題材不免顯得狹窄。所謂“春閨秋怨,花草榮凋”(章學誠《文史通義·婦學》),“批風抹月,拈花弄草”(梁啟超《論女學》)都是前人對一般女性詩詞題材內(nèi)容之局限性不無遺憾的概括。雖然在時代與個人之重大變故的激發(fā)下也會導致女性寫作題材領(lǐng)域的拓寬,但這些作品在漫長的女性寫作史中畢竟不占主流。而近代女性解放運動先驅(qū)如呂碧城、秋瑾等人所開拓的前人未有之域,也不過近百年來才有的事情。 女性的從屬地位不但影響到女性創(chuàng)作的題材,也影響到女性詩詞中的情志。傳統(tǒng)女性作為不事生產(chǎn)、不能自立的男性附庸,家庭是傳統(tǒng)社會為其所限定的主要活動空間,婚姻是大部分女性的唯一歸宿,婚前既不能自由選擇,婚后更是“百年苦樂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于是“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便成為古來多少女子的共同期待。然而,衣食用度既須仰給于人,苦樂沉浮必然左右于人——女子的幸與不幸大多取決于夫家待她的厚薄以及家庭經(jīng)濟狀況等外在因素。對于有才識的女子而言,琴瑟和諧與否還須建立在二人志趣相投與人格平等的基礎(chǔ)上。這在性別文化不平等已相沿成俗的社會背景中,尤其難得一遇,所謂“賭書潑茶”和“賴有閨房如學舍,一編橫放兩人看”(孫原湘《示內(nèi)》)的生活,對于傳統(tǒng)社會中大多數(shù)女性才人來說,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比比皆是者,則是因婚姻問題直接間接導致的各種人生悲劇,如朱淑真因大膽追求所戀而死后無地葬身;江右女子被戴復古騙婚而投水自盡;唐婉因不容于姑而勞燕分飛;馮小青因不容于大婦而獨居別館;賀雙卿因夫暴姑惡而勞瘁早亡,吳江葉氏姊妹因婚姻不幸及婚姻恐懼而蘭摧玉折等等。甚至可以說,婚姻悲劇是傳統(tǒng)女性最主要的人生悲劇,婚姻家庭的不幸與煩憂即使在重重束縛下不敢明言,也成為這些女性詩詞中揮之不去的底色,并滲透于各種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即使拋開遇人之淑與不淑及夫妻之間的融洽與否,一般傳統(tǒng)家庭往往聚族而居,幾代同堂,人際復雜,況柴米事煩,中饋勞形,侍奉姑嫜、養(yǎng)育子女等等都對傳統(tǒng)女性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牽累,以至于令無數(shù)世間兒女神往的理想伴侶沈復與陳蕓,其婚姻生活中“坎坷記愁”之愁絲毫不遜于“閨房記樂”之樂所占的分量;而同樣堪稱良緣佳偶的蔣坦之妻關(guān)锳也曾有“一樣紅顏漂泊感,鹽米光陰無奈”(關(guān)锳《金縷曲·答沈湘濤》)的嘆息。佳偶如此,馀可知也。所以,女性詩詞中充滿“人生實難”的感情色彩。同寫憂患,如果說男性作者在憂生之外多有憂世之懷,女性作者則畢竟以憂生為主。而且女子所憂之生,也與男性以出處窮達為主之憂不同,而是多與眼前身畔之瑣屑切近的煩惱相關(guān)。 女性詩詞之情志的另一特點是不時流露出對女性身份的反思。面對不平等的性別文化與自身的劣勢處境,大部分女性才人只是幽閨自憐,默受隱忍,安于千百年來的社會傳統(tǒng)為她們所安排的定命。一部分女性有所覺悟,如江珠在其詩鈔自序中云:“終日坐愁,藏身于針孔”,即形象道出女性單調(diào)的針黹生涯與逼仄的生存空間的雙重困境,而“附贅懸疣”更是出于作者對女性依附于人之處境的真切體認。體認到劣勢與卑微已足堪悲,覺悟到自身的可貴才華與可悲處境之間的強大反差則更令她們徒嘆奈何,所謂“文章有道,何補閨中”(江珠《鳳凰臺上憶吹簫·再和心齋》)以及“縱詩成白雪,舌長青蓮,究與生平何補”(沈善寶從《鳳凰臺上憶吹簫·寄蘭仙妹》)等詰問,都是她們激于性別限定對個人才華之摧抑所發(fā)出的不平之鳴。既然有了覺悟,難免轉(zhuǎn)化為努力尋求突圍的行動。但這也需要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堅固的封凍面出現(xiàn)某些融化松動之處時才有突圍的可能。即如秋瑾等人倡導男女平權(quán),也是在國際女性解放運動的大背景中才得以展開,而在漫長的女性詩詞寫作史中,盡管不乏女性作者對于自身處境的反思與薄命之由的追問,但最終大抵歸于無可奈何的窮途之恨而已。 當然,女性詩詞中所流露的情志并非只有憂生之嗟與窮途之恨。社會歷史為女性人生軌跡做了整體上的劃定,個體的因緣際遇卻又千差萬別。而且僅就其中命途多舛的個體而言,也并非一生始終愁苦。當她們處于相對安寧靜好的歲月時,也不乏書寫良辰美景或賞心樂事的作品。上文提到家庭瑣事給女性帶來的困擾與煩憂,其實苦與樂并非絕對:當家庭瑣事繁重到一定程度,或與家庭成員間的強制與壓迫之勢相挾裹而作用于女子柔弱的雙肩時,自然是只覺其苦;若家庭氛圍比較和諧,則瑣屑的忙碌中亦能體會到獨得之樂。能夠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并以詩意的文筆書寫出來,是女性詩詞的一大特點。所以不但是尋梅踏雪、聽琴品茗等風雅之事,即使“曝背”這樣的小幸福,“染指甲”這樣女性特有的小妝點,乃至于“糊窗”、“補裘”這樣再尋常不過的家務勞動,也能被某些女作者們寫得詩性盎然。女性作者寫其樂亦如寫其憂,多與切身切近的具體情境與處境相關(guān),這自不同于志存高遠的男性作者筆下常見的 “天下之憂”與“天下之樂”。 以上主要就以男性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詩詞在題材內(nèi)容及感情志意兩方面的影響簡單概論一番。不難發(fā)現(xiàn),若以評賞男性詩詞的標準來衡量女性詩詞,則后者不但在題材方面不及前者廣泛,情志方面也不及前者高遠。胡適曾以“不痛不癢”來形容清代的閨閣文藝,即是忽略了性別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性別之不同處境,用與衡量男性文學同樣的標準來衡量女性文學的結(jié)果。然而,也惟其如此,女性文學特具的精致、細膩、敏銳、善感,特具的一份日常人生的溫馨與深婉,恰能表達“天下靈妙之氣”不鐘于男子,而鐘于女子的特美,值得我們深省細析。然而,也惟其如此,女性文學特具的精致、細膩、敏銳、善感,特具的一份日常人生的溫馨與深婉,恰能表達“天下靈妙之氣”不鐘于男子,而鐘于女子的特美,值得我們深省細析。其實清代閨閣詩人梁孟昭就曾這樣感嘆曰:“我輩閨閣詩,較風人墨客為難!悴慧u閫閾,見不出鄉(xiāng)邦?v有所得,亦須有體,辭章放達,則傷大雅!粗S詠性情,亦不得恣意直言,必以綿緩蘊藉出之,然此又易流于弱。詩家以李、杜為極,李之輕脫奔放,杜之奇郁悲壯,是豈閨閣所宜耶?”(《寄弟》)這既是對自己所屬群體之創(chuàng)作困境的一種反思,也可看作對以男性標準來衡量女性詩詞的一種自辯。所以,我們今天來鑒賞女性詩詞,應該將視角回歸到女性本位,如果從女性寫作的社會背景與具體處境出發(fā),從細致深入的文本分析入手,便可發(fā)現(xiàn)女性詩詞亦自有其不容忽視的美感與價值。 其一是生命真切誠摯之情。 從創(chuàng)作背景及條件上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受各種條件所限,女性作者不但數(shù)量上與男性作者相差懸殊,閱讀視野及切磋詩藝所投注的精力一般也遠低于男性作者。這一則使女性詩詞創(chuàng)作整體上不及男性創(chuàng)作的博雅精工,同時也使得其創(chuàng)作多寫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易落入前人窠臼之中。所以,女性詩詞中極少模唐擬宋或詩法某家者。另有一種情況,則是在遭遇了非常變故的情況下,以血淚甚至生命來書寫的詩詞,此類作品全無承襲,一空依傍,卻因其一字一淚的真實而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如蔡琰的悲憤詩、華山畿女子的殉情詩、唐婉的沈園詞以及江右女子的絕命詞等即是如此。法國女性主義作者露絲·依麗格瑞(Luce Irigaray)認為女性語言應該擺脫男性語言的定型架構(gòu)與傳統(tǒng),只是坦白地在“自我編織”中進行。像上述所舉這類女性詩詞,大多屬于受男性語言系統(tǒng)影響較少的女性自我書寫。 從創(chuàng)作目的與動機來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女子主內(nèi),秉承“內(nèi)言不出”、“無才是德”的古訓,相當一部分女性創(chuàng)作并非出于炫才逞博的目的或名山事業(yè)的理想,在種種有形無形的壓力下,她們大多憂讒畏譏,深自韜晦,尤其是在晚明“才媛”得以被男性社會認可之前,“女子弄文誠可罪”,而“詠月更吟風”(朱淑真《自責》二首其一)的詩詞創(chuàng)作對女性來說更是非分之事。這種狀況下依然創(chuàng)作的女性,或如章學誠所謂:“間有擅者,出于天性之優(yōu),非有爭于風氣,騖于聲名”(章學誠《文史通義·婦學》),擺脫功利,則純?nèi)涡造`,于是“自鳴天籟,不擇好音”(蒲松齡《 聊齋自志》),雖未必盡其美,卻大抵得其真。 再從情意的表達與抒發(fā)來看,受傳統(tǒng)婦德所限,顧忌重重的傳統(tǒng)女性固然很多情況下因“笑啼俱不敢”而束縛了情感的自由抒發(fā),但郁積既久而不得釋放,反而在內(nèi)心凝聚成一種潛在的巨大能量。若遇到某種機緣觸發(fā),可能會借他者口吻或以評議他者的形式來抒寫自家感慨。抒情主體的轉(zhuǎn)移或假借不但不會影響其感情表達的真實,有時反因可藉他者為掩飾而減少禁忌,從而更加自由地抒發(fā)作者痼結(jié)于五內(nèi)的肺腑之情,這種情境下寫出的作品往往因其直擊人性的真實而具有特別的感染力。比如賀雙卿借詠孤雁來寫自己難為人道的苦境,曾使杰出的詞論家陳廷焯為其“泣數(shù)行下”(《白雨齋詞話》)。再如《隨園詩話》中也曾記載一對違背禮教的情侶自縊殉情后不為雙方家庭所諒,最后由邑宰買棺而雙瘞之并請城中紳士為之賦詩的事情。當時身為詩壇領(lǐng)袖一類人物的袁枚都感到此題“褒貶兩難”,反倒是他的女弟子孫云鶴所詠最佳。之所以如此,或因男詩人主要著眼于此事之倫理評判及社會影響,故于情、理之間舉棋不定;而女詩人則為情事本身所打動,一時觸發(fā)了自己“得成比目何辭死”的癡情,故能以真摯動人的緣故。無論賀雙卿還是孫云鶴,都是以他者為假借來寫自己的真切感受,之所以深刻感染讀者,主要在其性情之真。 其二是人性婉約幽眇之美。 這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弱勢群體在強勢社會壓力下隱忍堅持的品質(zhì)之美。中國傳統(tǒng)女性自幼受德言容功的教育,大多朝乾夕惕、巽順溫良,具有非同尋常的隱忍修養(yǎng)。作為弱勢群體,處于男權(quán)社會的重重約束之中,她們遭逢逆境時慣于選擇承受;忍無可忍而借文字表達時,也不得不將其難言處以隱曲姿態(tài)變化出之,這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美,葉嘉瑩先生稱之為“弱德之美”。 此外還表現(xiàn)為給予及奉獻之美!断缔o》曰:“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前文說婚姻是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女性的唯一歸宿,對于有才德的傳統(tǒng)女性而言,若未遇所戀或所遇非人,她們往往將情愫隱忍深藏,如靜之翕;若得遇相知相賞之人,則敞開心扉而無私投注,如動之辟。一般欣賞習慣中往往偏重于關(guān)注女性貞靜之美,其實靜與動原是一體之兩面,而“靜女其淑”的另一面恰恰是熱烈逾于常人的奉獻與回報。這類女子極重精神層面的安慰,“稱心”則“易足”,故若得遇同道,她們會因樂道而益加安貧,其詩詞中也經(jīng)常流露出一種安貧知足的人格美,這與某些男性詩詞中的嗟貧嘆乏形成鮮明的對照。當安貧樂道與給予奉獻的精神統(tǒng)一在女性詩詞中時,其人格之美顯得格外動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隨意盤餐,尋常荊布”(薛瓊《沁園春·同芥軒賦》)也煥發(fā)出無限的風流旖旎。而拔釵換酒、舉案齊眉幾乎成為她們詩詞中熱情回報所戀的兩個象征性符號。法國女性主義學者海倫·西蘇 (Hélneè Cixous)提出“陰性書寫”(écriture feminine)之說,認為男性父權(quán)中心的運作方式乃是占據(jù)和擁有,而 “陰性書寫”則是“給予”(此處海倫·西蘇的“陰性書寫”及上文露絲·依麗格瑞的“自我編織”之說,均轉(zhuǎn)引自葉嘉瑩先生《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伎之詞》一文),雖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讀中國女性詩詞,的確經(jīng)?梢宰x出一種質(zhì)樸無華的竭誠奉獻之美。 其三是空靈馨逸之妙。 謝莊曰:“日以陽德,月以陰靈”。《南齊書·天文志贊》曰:“陽精火鏡,陰靈水存”。好女子之性情如月如水,得天地靈秀之氣偏多。鄒漪認為“乾坤清淑之氣,不鐘男子,而鐘婦人”(鄒漪《紅蕉集·序》),這與《紅樓夢》中賈寶玉認為女兒以水為骨肉的觀點堪稱同調(diào)。水月雖有實體,卻含虛靈之韻,如夢如影。相對于男性作者而言,稟有清才的女性才人多有蹈空夢想、秀逸出塵的氣質(zhì),她們的詩詞也具有超逸空靈的韻致。 傳統(tǒng)社會中,士學而優(yōu)則仕,生前有修齊治平的理想,身后有三不朽的愿望,君國、功業(yè)、出處、交游等主題已將生命重重占據(jù),即使身處底層,不求仕進,亦當為一家生計奔波。而女子居于家中,雖或也被繁重家務困擾,處境卻相對單純。當她們被剝奪了諸多權(quán)力、限制了諸多自由后,有時反而保留了一種未經(jīng)淆亂的本色,如同重重剝盡蕉葉后所剩的蕉心,以無蔭蔽的心體來感受浮生瑣屑的悲歡;與此同時,生命的空間也因缺少男性那樣種種自外而內(nèi)的規(guī)劃而大量留白,于是留給夢與影等輕靈的質(zhì)素憧憧往來。 即以對科第功名的態(tài)度為例,與男性士人多以功名事業(yè)為生命重心不同,具有真性情的女子對此相對要超然很多,她們雖不排斥功名也不拒絕利祿,但不會因此喧賓奪主,促使其夫其子成為喪失生命本真的祿蠹。她們最關(guān)切也努力營造的是相知相惜的藝術(shù)化人生,功名事業(yè)反倒成了詩意人生的陪襯。這是一種超逸的人性之美,也是這一類女性詩詞別具虛靈韻致的一個原因。這在女性詩詞里,主要體現(xiàn)于送夫送子趕考之前的勉勵以及落第歸來后對他們的安慰中,席佩蘭堪稱這類女性中尤其高逸卓絕的作者。在她眼里,落第歸來的丈夫倒像是久別重逢的知交,她看重的不是一時的得失榮辱,而是夫君人格的尊嚴、對素心的護持及其詩文的永恒價值。所謂“縱憐面目風塵瘦,猶睹襟懷水月清”(席佩蘭《喜外歸》)正是得見夫君之素衣未被京塵所化的無限欣喜。之所以能照見對方的襟懷之清,恰恰是因為自己之心同水月般明澈,所謂“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李白《古風》其十)是也。鄒漪所云之“清淑”,寶玉所云之“水為骨肉”,當指這類女子。而空靈高逸的韻致正是這類詩詞的共同之處。 以上簡要概括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性別文化影響之下,女性詩詞創(chuàng)作的題材內(nèi)容、情感志意以及幾點值得注意的美感特征。但是,由于女性詩詞寫作的歷史跨度之長,不同時代政治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具體變化之大,詩與詞作為兩種不同文學體式各自具有的特殊性,創(chuàng)作群體中個體差異的復雜性,以及時代變遷中女性創(chuàng)作主體的身份變化及地域特征等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上述觀點自難免有以偏概全或掛一漏萬之處。若想理清這些問題,遠非一篇文章所能包容。 而且需要補充的是,女性詩詞不但受到男性中心的性別文化以及男性社會對女性創(chuàng)作所持態(tài)度的影響,也自始至終受到男性詩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其中既包括題材及語匯方面的吸納與借鑒,也包括風格與氣象方面的參照與模擬,這在某些教育背景與男性作者類似的女性作者中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因為歷代文學作品畢竟以男性書寫為主,讀其文字而受其影響往往在不期然之間。若這些女作者再身經(jīng)時代的離亂,則其作品往往兼具風云之氣與滄桑之慨,如李清照、徐燦、沈善寶等人的某些作品即是如此。而當近代女權(quán)運動興起之后,一些女性作者紛紛覺醒而欲作“新民”,其詩詞的內(nèi)容意境更是有了極大的拓展,表現(xiàn)出以往女性詩詞得未曾有的嶄新面貌。中國古代有“陰陽不測之謂神”及“萬物負陰而抱陽”之論,西方文論有“雙性同體”及“性別越界”之說,女性詩詞既有其自身的特點,也不能和男性詩詞截然對立來看。我們不能因其共相而否定殊相,也不能執(zhí)著殊相而不見共相。 對于性別之不同,呂碧城曾有一個非常形象貼切的比喻。她說:“國之有男女,猶人體之有左右臂也,雖一切舉動操作,右臂之力居多,然茍將左臂束縛之,斫斷之,尚得為活潑之軀乎?尚得為完全之體乎?”(呂碧城《論提倡女學之宗旨》)中國女性被不平等的性別文化壓抑束縛了數(shù)千年之久,恰如一條傷殘的左臂。盡管傷痕累累,但血色中依舊開出不少明艷的花。這些花或有意留痕,或無意留痕,幾經(jīng)榮落后,舊痕與新痕交錯。無數(shù)花痕未被人知,既帶著只有她自己真切感受過的悲歡永遠消逝在歷史中;而有些花痕,則因為某些特殊因緣一直存留到今天。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xiàn)代女性的生存環(huán)境與生活狀況已迥然不同于傳統(tǒng)女性,但“述往事”可以“思來者”,重新品讀往昔的作品,可使我們在更廣遠的時空中理解當下并把握未來。我們編選這部辭典,即是從中國歷代保存下來的女性詩詞中擷取一部分來鑒賞,感受其哀與樂,感與思,并探析其各自獨特的美感與價值,以期能對今日讀女性詩詞者稍有助益,故謹弁蕪言于此。 2015年5月14日 胡曉明先生,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中國江南文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shù)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先秦 莊姜 燕燕 綠衣 許穆夫人 載馳 兩漢 戚夫人 臼歌 劉細君 烏孫公主歌 卓文君 白頭吟 班倢伃 怨歌行 徐淑 答秦嘉 蔡琰 悲憤詩 兩晉南北朝 蘇伯玉妻 盤中詩 左芬 感離詩 謝道韞 登山 擬嵇中散詩 鮑令暉 擬青青河畔草 古意贈今人 劉令嫻 答外二首(其一) 沈滿愿 詠燈 胡太后 楊白花歌 吳聲歌曲 子夜歌(宿昔不梳頭) (始欲識郎時) 子夜四時歌·春歌 子夜四時歌·夏歌 華山畿 隋唐五代 大義公主 書屏風 武則天 如意娘 楊容華 新妝 上官婉兒 彩書怨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一) 李冶 寄校書七兄 李冶 送閻伯均往江州 李冶 從蕭叔子聽彈琴賦得三峽流泉歌 李冶 相思怨 李冶 感興 李冶 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李冶 八至 李冶 寓興 李冶 春閨怨 李冶 陷賊后寄故夫 薛濤 謁巫山廟 薛濤 送友人 薛濤 柳絮 薛濤 罰赴邊上韋相公二首 薛濤 鄉(xiāng)思 薛濤 秋泉 吳二娘 長相思(深花枝) 杜秋娘 金縷衣 魚玄機 寄李億員外 魚玄機 春情寄子安 魚玄機 冬夜寄溫飛卿 魚玄機 閨怨 魚玄機 暮春即事 元淳 寄洛中諸姊 元淳 閑居寄楊女冠 元淳 寓言 崔仲容 贈所思 張夫人 拜新月 張夫人 拾得韋氏花鈿以詩寄贈 張夫人 古意 趙氏 夫下第 聞杜羔及第 張氏 寄夫二絕 侯氏 繡龜形詩 竇梁賓 雨中看牡丹 黃崇嘏 辭婚詩 陳玉蘭 寄夫 徐月英 送人 徐月英 敘懷 孫氏 聞琴 花蕊夫人 述國亡詩 花蕊夫人 宮詞(其二十一) 花蕊夫人 宮詞(其八十八) 花蕊夫人 宮詞(其一百二十二) 敦煌曲子 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 兩宋、遼、元 陳氏 題小雁屏 王氏 詠懷 謝氏 送外 魏夫人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里) 魏夫人 好事近(雨后曉寒輕) 魏夫人 點絳唇(波上清風) 李清照 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 李清照 夏日絕句 李清照 夜發(fā)嚴灘 李清照 題八詠樓 李清照 點絳唇(蹴罷秋千) 李清照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浣溪沙(澹蕩春光寒食天) 李清照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李清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李清照 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 李清照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李清照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李清照 念奴嬌(蕭條庭院) 李清照 永遇樂(落日熔金) 李清照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李清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 李清照 浪淘沙(簾外五更風) 李清照 怨王孫(帝里春晚) 吳淑姬 祝英臺近(粉痕銷) 吳淑姬 惜分飛(岸柳依依拖金縷) 聶勝瓊 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 孫道絢 醉思鄉(xiāng)(晚霞紅) 孫道絢 如夢令(翠柏紅蕉影亂) 孫道絢 少年游(雨晴云斂) 孫道絢 憶秦娥(秋寂寞) 何師韞 自題懶愚堂 朱淑真 惜春 朱淑真 問春古律 朱淑真 愁懷(其二) 朱淑真 元夜三首(其三) 朱淑真 秋夜牽情 朱淑真 自責二首 朱淑真 謁金門(春已半) 朱淑真 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 朱淑真 眼兒媚(遲遲風日弄輕柔) 朱淑真 清平樂(惱煙撩露) 朱淑真 蝶戀花(樓外垂楊千萬縷) 朱淑真 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 唐婉 釵頭鳳(世情薄) 蜀妓 鵲橋仙(說盟說誓) 嚴蕊 鵲橋仙(碧梧初出) 嚴蕊 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韓希孟 練裙帶詩 張玉娘 白雪曲 張玉娘 雙燕離 張玉娘 長信宮 張玉娘 春思 張玉娘 春睡 王清惠 滿江紅(太液芙蓉) 徐君寶妻 滿庭芳(漢上繁華) 金德淑 望江南(春睡起) 盧氏 送夫赴襄陽 林杜娘 游碧沼勝居 來氏 水仙花二首 宋氏 鬻廬 沈清友 絕句 蕭觀音 回心院 管道昇 漁父圖題辭(其一) 管道昇 畫梅 管道昇 寄子昂君畫竹 孫淑 偶成二首 鄭允端 水檻 鄭允端 讀文山丹心集 鄭允端 題山水障歌 鄭奎妻 春詞 鄭奎妻 掬水月在手 明 朱妙端 虞姬 朱妙端 吳山懷古 黃峨 寄外 王素娥 渡錢塘喜晴 周潔 戲諸姊妹作假花 范壺貞 煙雨樓圖 周玉簫 庭中竹梅 陸卿子 山居即事 陸卿子 秋懷 項蘭貞 送外赴試 徐媛 重吊孫夫人 徐媛 禪燈 徐媛 霜天曉角(雙巒斗碧) 徐媛 燭影搖紅(一上高樓) 王鳳嫻 空閨 王鳳嫻 臨江仙(珠簾不卷銀蟾透) 方孟式 憶舊 方維儀 旅夜聞寇 方維儀 死別離 沈宜修 立秋夜感懷 沈宜修 江城子(霜飛深院又重陽) 葉紈紈 春日看花有感 葉紈紈 菩薩蠻(茫茫春夢誰知道) 葉紈紈 滿江紅(梧葉飄翻) 葉小紈 采蓮曲(其二) 葉小紈 臨江仙 (舊日園林殘夢里) 葉小鸞 九日 葉小鸞 浪淘沙(終日掩重門) 葉小鸞 玉蝴蝶(夢破曉鳳庭院) 葉小鸞 水龍吟(井梧幾樹涼飄) 馮小青 無題
莊 姜 春秋時期齊國公主,衛(wèi)莊公夫人,故稱莊姜。因為沒有子嗣,遭到冷落。 燕 燕 莊 姜 燕燕于飛, 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 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 頡之頏之。 之子于歸, 遠于將之。 瞻望弗及, 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 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 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 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 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 此為《詩經(jīng)》邶風之詩。關(guān)于此詩的作者,《毛詩序》稱:“《燕燕》,衛(wèi)莊姜送歸妾也!睗h末鄭玄為《毛詩》作箋,在此基礎(chǔ)上又詳加說明,認為歸妾即指戴媯。莊公因莊姜不能生育,又娶了陳國的厲媯、戴媯姐妹。戴媯所生子名完,被立為太 子,莊姜待之如己出。莊公另有寵妾,所生之子名州吁。莊公死后,太子完繼位,是為衛(wèi)桓公。但州吁殺死桓公,自立為君;腹复鲖傄彩艿綘窟B,被遣送回陳國。本篇就是在戴媯臨行之際,莊姜的送別之作。這種說法在后世存有不少爭議,但各家新說也不免牽強附會。從內(nèi)容來看,本篇確為送別之作,但送與被送的雙方究竟為何人,并無充足的證據(jù)來加以判定,今姑從漢人舊說。 全詩共四章,前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方式,這樣既便于歌唱記誦(《詩經(jīng)》里的作品原本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又可以形成聯(lián)章復沓的表達效果,便于抒發(fā)情感,強化主題。當然,重章疊句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每一章都會變換一些字句。例如前三章雖然均以“燕燕于飛”起興,但其后卻分別描寫其羽翼參差、上下翻飛、呢喃歡唱的不同景象,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展現(xiàn)雙燕追逐的情形。而眼 前這歡快美好的場景,卻正反襯出送行雙方生離死別的愁苦。各章下文的展開也是如此層層遞進,描寫自己送別戴媯南歸,先是情不自禁,淚如雨下;繼而佇立凝望,不愿離去;最后感念傷懷,無法自已。通過重章疊句手法的運用,既能夠表明時間的推移,又可以使得情感的抒發(fā)富有層次變化。詩人并沒有表現(xiàn)對方臨別時的言行,而是集中力量來展現(xiàn)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內(nèi)心感受,但通過這樣細致 的刻畫,兩人情誼之深摯也就不言而喻了。用“瞻望弗及,佇立以泣”二語來表現(xiàn)送別時難以割舍、痛不欲生的情態(tài),尤為傳神寫照,宋人許顗在《許彥周詩話》中評論說:“此辭可泣鬼神矣!張子野長短句云:‘眼力不如人,遠上溪橋去。’東坡 與子由詩云:‘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見烏帽出復沒!赃h紹其意!敝赋龊笫涝娙嗽跔I造意境時受到本篇的影響,確實獨具慧眼。然而后人雖能更進一步翻出新意,但沉潛在本詩中的那份厚重質(zhì)樸的情感卻是難以企及的。 最后一章筆鋒轉(zhuǎn)向被送者,將前三章虛寫的內(nèi)容加以補足。“仲氏”,二妹,這里即指戴媯。詩人毫無吝惜,用一連串的形容詞來贊美她:“任”,信任;“塞”,誠實;“淵”,深厚;“溫”,溫柔;“惠”,和順;“淑”,善良;“慎”,謹慎。意即戴媯心地善良,待人誠實,性格溫柔,為人恭順,立身謹慎。最后兩人憶及往事,想起死去的衛(wèi)莊公,戴媯在將別之際仍以禮義勉勵詩人。全詩到此戛然而止,雖然沒有直接寫到惜別,但德行如此出眾之人卻不得不離開此地,詩人內(nèi)心沉痛哀婉之情已經(jīng)盡顯無遺了。 清代詩人王士禛在《分甘余話》中評價此詩道:“合本事觀之,家國興亡之感,傷逝懷舊之情,盡在阿堵中。黍離、麥秀未足喻其悲也,宜為萬古送別詩之祖! 認為此篇開創(chuàng)了后世送別詩的先河。王士禛又在《池北偶談》中回憶說:“予六七歲始入鄉(xiāng)塾受《詩》,誦至《燕燕》、《綠衣》等篇,覺棖觸欲涕,亦不自知所以然。稍長,遂頗悟興觀群怨之旨!蓖陼r期對于詩意自然無法深入體會,但懵懵懂懂之際卻仍被觸動心緒而欲涕下,足見《燕燕》等詩感人至深。(楊 焄)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