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青春歲月》這部長篇知青紀實文學作品是我用了五年多時間完成的。為把事物本真的一面呈現(xiàn)給讀者,真實地再現(xiàn)當年北大荒知青們靚麗的年華與苦澀的青春,經(jīng)多次易稿,終于停下筆來。
我也是下鄉(xiāng)知青,有過六年插隊農(nóng)村的經(jīng)歷,按說寫這部作品理當?shù)眯膽,但當我動起筆來才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寫得好難好難。因為作品里的人物畢竟還健在,所以就很不好把握,寫深了不是,寫淺了又覺得沒滋沒味。
丈夫總愛講起當年他下鄉(xiāng)在北大荒農(nóng)場的故事,他的故事簍子里有講不完、道不盡的人和事。那人、那事、那情、那景印記在了我的腦海里,慢慢地便在我的眼前鮮活起來。后來,我就把這一段段小故事整理出來,打算到古稀之年拿出來看看,權(quán)當對韶華的記憶。小故事聽得多了,于是我就有了要寫一部有關(guān)當年北大荒知青生活紀實文學作品的欲望與沖動。想法一提出,丈夫不僅沒反對,而且還為我的寫作出謀劃策、創(chuàng)造條件。
2011年6月11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百余名滬哈兩地知青相隔四十余載在哈爾濱聚會,并將重返下鄉(xiāng)之地——嫩北農(nóng)場。機會來了,我這次一定要親眼見見丈夫故事簍子中的那些人。
自得知滬哈知青在哈相聚的消息,丈夫如孩子般欣欣然,臉上綻開了花。他心馳神往,恨不得一下就能見到久別的荒友們。他提前買好了火車票,盼望著,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我們乘著快速列車抵達了哈爾濱,急匆匆趕赴滬哈知青下榻的酒店。然而,當年那些朝氣蓬勃的靚男倩女們都已進入了耳順之年,容顏已改,早年熟知的荒友面面相覷而不相識,待各自報了家門后,大家才從歲月雕琢的臉龐上覓出了當年的青春“真容”。
第二天,荒友們坐上火車奔赴北大荒,奔赴他們的第二個故鄉(xiāng)——嫩北農(nóng)場。由于工作原因,我們沒有與之同行。
我們在哈爾濱與荒友們相聚僅僅三個多小時就匆忙離開了,但它給了丈夫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回憶、太多的快樂!也給我對故事中的人物有了第一印象和感悟,以及對其后的落筆有了些許的聯(lián)想。
在其后的日子里,我們多次回到丈夫的老家哈爾濱,又去了上海親自與荒友們攀談,更多的是在電話里采訪。
我們還借放假之機,舉家踏上了讓丈夫魂牽夢縈的那片遼闊的黑土地。金秋十月,莊稼早已收割完,成排的拖拉機正在翻地作業(yè),那一排排、一行行的長壟,猶如整齊排列的臥龍躍躍欲飛。昔日的場部已成了現(xiàn)代化的城鎮(zhèn),職工們都已住進了樓房。
丈夫在記憶中尋覓著當年十一分場(原干校)的宿舍、食堂、水井、機耕隊??變了,全變了,找不出當年的半點模樣,只有通往柏根里的那條老路沒有變。還有一間當年指導員家住的土坯房因拆遷糾紛而遺留下來,但已是殘垣斷壁了。
十一分場又恢復到了知青下鄉(xiāng)前原畜牧場的功能,養(yǎng)起了奶牛,相比之下,如今規(guī)模大、設(shè)備全,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
西山的柞樹林,干枯的柞葉在蕭瑟的秋風中窸窣作響。我們走在當年養(yǎng)蠶姑娘們走過的小路,遙想著她們養(yǎng)蠶的艱辛生活。兒子眼尖,但見柞樹上還有幾枚采摘之后落下的蠶蛹裹在絲的屏障里,懸吊于枝葉上搖曳著。
建邊農(nóng)場九連更是找不到往昔的陳跡。那里野草叢生、荒漠無際,遠遠望去,僅有梁久的墓碑和墳塋還在那里,顯得十分孤寂、凄涼。這讓我聯(lián)想起當年九連知青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
在寫本書的時候,我常常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動、所震撼、所悲傷,竟多次落淚而不能自拔,在我靈魂深處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洗禮。無論當年的青春歲月是怎樣度過的,是抑郁還是寡歡,是美好還是絢爛,是迷惘還是困厄,是歡樂還是幸福,總之,都已融入了歷史。
當年熱血的知青已把最寶貴的青春、美好的夢想、希望的企盼扔在了那片廣袤無垠的黑土地上。悠悠四十余載,依依不了深情,光陰荏苒,青春已逝,我們不再年輕,我們不再彷徨,我們要把扔在北大荒的青春重新拾起、珍藏,喚起荒友們封存已久的記憶。
知識青年是不幸的一代,他們經(jīng)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史無前例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返城后又面臨著各種各樣新的挑戰(zhàn)。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去的經(jīng)歷對每個人都是一筆財富,它磨煉了我們的意志,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也使我們更加珍惜現(xiàn)在。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是短暫的,而轉(zhuǎn)瞬的青春更顯得那么珍貴,是當年的知青把最珍貴的年華獻給了那片黑土地,把最美好的青春珍藏在了北大荒。
時間的久遠,當事人記憶的模糊使有些事情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加之書中百余人物,且故事頭緒繁多、錯綜復雜,盡管我謹慎下筆也難免有與事實不符之處,敬希見諒。
這部作品即將付梓出版,它不僅僅是我個人拋灑的汗水與心血,還得力于眾多北大荒知青和朋友們的鼎力支持與幫助,以及丈夫幫我校稿,上大學的兒子忙里偷閑為我的作品畫插圖,讓我好是感動。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不能一一致謝,在此由衷地一并深表謝意!
二○一六年五月一日于長春
第一章
駛向北大荒
一
往年,哈爾濱的初冬并不那么冷。晶瑩剔透的雪花紛紛揚揚,嬉笑著摸你的鼻子,撓你的臉,涼涼的、冰冰的、癢癢的,若是用手一抓,它同你玩起了捉迷藏,不見了,變作了小水滴。房檐上倒掛著的冰溜子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參差不齊,如同一把把形狀各異的鋒利巨錐,直指大地。房子白了,像神話里讓人遐思的小木屋;樹木白了,似仙境里圣潔的玉樹瓊枝;地上白了,仿佛鋪展著接天連壤的銀色地毯。銀色的世界里,綻開笑臉兒的孩子們在炫目的日光下打雪仗、堆雪人、踩腳印,玩得天翻地覆。
1968年的初冬不知咋的了,天嘎嘎冷,老天爺還總板著臉,幾天不開晴,整個城市上空仿佛罩上了灰色的暗紗,讓人壓抑得喘不上氣來。
11月21日這天下午,哈爾濱火車站的站臺上人山人海、吵吵嚷嚷。披掛著艷麗彩條、佩戴著一朵大紅花的蒸汽機車頭趾高氣揚地鳴笛歡叫著,好像驕傲地告訴人們,它要去完成一項偉大使命,要把這些“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十七八歲的中學生們送到祖國的邊陲,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這是一趟向北開往嫩江縣的專列,裝載著去往嫩北農(nóng)場的知青們。
十七歲的劉學軍趔趔趄趄扛著行囊,氣喘吁吁地擠向指定的車廂,眼睛還不時地尋找著自己的同學。哥哥和姐夫抬著昨晚才打完、新刷的油漆還沒有干透、上面橫七豎八地捆綁著草繩的大木箱緊跟在劉學軍后邊,生怕人多被擠散了。上了火車,劉學軍已大汗淋漓,剛走進車廂就聽有人喊:“哎!學軍,我們在這兒!”
先劉學軍一步上車的同班同學姜向東和他打著招呼,并從過道擠過去,幫助劉學軍的哥哥和姐夫把大木箱放在車門對面不開啟的車門旁。
“哥、姐夫,你們下車吧,火車快開了!”
“嗯,出門在外你要照顧好自己!苯惴蛘f。
“到那兒就往家寫封信,免得爸媽惦記!备绺缯f。
“我知道了,你們下車吧。”
……
站臺上,送關(guān)英男、關(guān)英強哥倆的親友們一臉的凝重。關(guān)英男背著一個褐黃色的書包樂顛顛地跟在哥哥關(guān)英強的后邊,仿佛要去參加什么重大的節(jié)日,笑逐顏開的。
此時,關(guān)英男的父親與送站的葉森的父親不期相遇,他們是老朋友,多年不見,兩雙大手緊緊握在了一起。這樣一來,關(guān)英男哥倆與葉森相識了。
關(guān)英男上中學念了還不到一年,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習《毛主席語錄》。按規(guī)定關(guān)英男不屬于下鄉(xiāng)之列,可他已感到上山下鄉(xiāng)的“革命風暴”規(guī)模之大,氣勢之猛?磥硐锣l(xiāng)是必由之路,既然早晚都是個走,莫不如和哥哥一起下鄉(xiāng),互相還有個照應,他就自作主張報了名。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得知他報名下鄉(xiāng)的消息后,立即趕回哈爾濱,他重重打了大兒子關(guān)英強一記耳光,而后蹲在地上哭起來:自己就兩個兒子,咋說走就都走了呢?再說關(guān)英男才十五歲,你當哥哥的應阻止他!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父親淚如泉涌。他真后悔:后悔不該在這特殊時期去外地工作;后悔自己晚回來一步,沒能阻止二兒子下鄉(xiāng);更后悔自己不該打大兒子。老兒子犟,說咋的就咋的,誰也擋不住,咋能怪罪大兒子呢?唉!事到如今也只能這樣了。
第一次出門,第一次離開父母的韓曉萍背著媽媽給她買的繡著“為人民服務”五個紅色大字的草綠色書包,在父母、親友的簇擁下,滿臉的焦急,還沒等爸媽多囑咐幾句就趕緊擠進了車廂,生怕車開了把自己落下。
下午一點十分,火車喘著粗氣緩緩啟動了,當火車開啟的剎那,車上車下哭聲一片。關(guān)英男很是詫愕:這是干啥呀,不就是離開家了嘛,至于這樣嗎?他光顧著看熱鬧,眼睛也不夠使了,見好多人追著火車,還覺得挺有意思,哪里還能注意到站臺上攢動中的父母身影呀。
關(guān)英男有個要好的同學,在關(guān)英男下鄉(xiāng)之前就跟著哥哥下鄉(xiāng)去了黑龍江建設(shè)兵團,關(guān)英男專程把他送到兵團,還在那小住了幾日,覺得兵團挺好的,天天吃饅頭,菜里還有肉,比城里吃得好多了。他認為兵團與農(nóng)場也差不了啥,下鄉(xiāng)對他來說并非不好,所以火車開動了,他不以為然。
送行的人緊跟著徐徐開動的列車像潮水般隨之涌動。車廂內(nèi)的知青有的趴在車窗口和親人擺手依依惜別,有的緊緊拉著家人的手不放,有的索性抽泣起來。
這時,站臺上一位中年婦女聲嘶力竭地號哭起來,聲音好大好大,蓋住了送行人們的暗暗哭泣,蓋住了聲聲叮囑的話語,蓋住了火車拉響了的汽笛聲,蓋住了站臺里的一切聲息……那悲痛、那凄慘、那叫喊像是死了人,攪得車廂內(nèi)外一片號啕聲。
火車速度加快了,一些送行的人隨著火車跑了起來,車上的劉學軍和車下的哥哥、姐夫一直相互擺著手,直至他們的身影消失在視野里。
韓曉萍上了火車一看周圍都是陌生人,心里有些害怕,越害怕越緊張,就緊摟著懷里的書包生怕丟失。其實書包里除了父母帶給她路上吃的幾張?zhí)秋灪投畨K錢生活費外沒什么值錢的東西。她傻乎乎地坐在座位上,定下神來往窗外一看,火車已過了松花江大橋,視野里一片荒涼,她這才回過味來,抱著書包嗚嗚哭起來。坐在一旁的賀建生說:“哎呀!你咋才想起來哭呢?!”
韓曉萍經(jīng)常去一位親戚家玩,在那里認識了一位女孩,她是通過這位女孩在其所就讀的中學報名去嫩北農(nóng)場的,所以車廂里每張面孔她都很陌生,心里便生發(fā)了幾絲膽怯。
剛才還十分淡定的董立明,望著漸漸遠去的松花江大橋,心情不知是什么滋味,當聽到車廂里韓曉萍的哭聲時,他眼圈濕潤了。
劉學軍心里有著些許的酸楚,但并不像有些人表現(xiàn)得那么強烈,他覺得下鄉(xiāng)只不過是去另一個地方工作幾年,像“文化大革命”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一樣,經(jīng)風雨、見世面、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二
1966年的秋天,全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串聯(lián),北京傳來了毛主席接見紅衛(wèi)兵的消息。劉學軍興奮無比,他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有見到毛主席的一天啊。
十一剛過,不知他從哪聽說毛主席還要接見紅衛(wèi)兵的消息。能去北京見毛主席了,日思夜想的夙愿就要實現(xiàn)了,他欣喜若狂,想把自己去北京的想法告訴媽媽,可話到嘴邊又咽下,就怕自己沒出過門,媽媽不放心而阻止他。
那天,他鼓起勇氣把想法和媽媽說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媽媽爽快地答應了,還積極地為他籌錢。按媽媽的說法:都十五歲了,該闖蕩闖蕩了。
劉學軍高興極了,立刻找來了同住一個大院的同學田賓,二人一拍即合,田賓又叫上了另一個班的朋友謝雨。他們戴著“紅衛(wèi)兵”袖標,坐上了開往首都北京的列車。
說是坐火車,倒不如說是“站”火車,有時甚至只能一只腳著地的“金雞獨立”。車廂的行李架上、座位上、座位下、中間過道、廁所里都擠滿了人,就連窄窄的座位靠背上都斜躺著人。要是有個內(nèi)急,男同學還好些,女同學可就麻煩大了,她們不敢吃、不敢喝,餓了、渴了都挺著;疖囌f停就停,說開就開,有人想下去方便一下,門是出不去了,只好從窗戶往外爬,可還沒等上來火車就開了。
火車一到站就是一場“戰(zhàn)斗”。由于車廂門口堵得水泄不通,站臺上想上車的人們就擁向車窗。為避免車廂更加擁擠,車廂里的人提前把車窗關(guān)得緊緊,使勁地摁著不讓車窗外的人上車。車下的人便用堅硬的東西就啟,就撬,人踩著人往車窗里爬,直到火車開動,這場“戰(zhàn)斗”才偃旗息鼓。
沿著火車線徒步進京接受毛主席檢閱的紅衛(wèi)兵隊伍比比皆是,一隊接一隊。他們打著各省市紅衛(wèi)兵戰(zhàn)斗隊的旗幟,甩開步子,高昂著頭向著北京挺進,以示對毛主席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