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是晚明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戲曲家,長久以來學界對其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其文學作品上。作為一位高產的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是在其文藝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因此,研究馮夢龍文藝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中國古代文學家很少總結自己的文藝思想,馮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藝思想散見于其作品中。本書對馮氏零散的文藝思想做了
本書是著名學者揚之水在先秦文學史領域的代表性著作,基于對先秦文本、先秦日常史和文學家經歷的了解和解析,以不斷回溯原文的方式講解人類文明初開、車未同軌書未同文的先秦時代的文學脈絡。本書論及《尚書》《山海經》《楚辭》《左傳》《戰(zhàn)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老子》《荀子》《韓非子》《穆天子傳》等先秦時期重要文學著作的寫法
本書選擇民間、官方和學術視野中的文學作品為案例,論述在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路徑轉向和價值嬗變,橫縱鋪陳地分析了開放、融合、多維的數(shù)碼多維路徑,展現(xiàn)了二十一世紀初文學的路徑轉向以及接受變化。當代人通過對移動網絡路徑的日;,沉浸于感知時間、詩意生活、媒介真實和審美式生存的體驗。數(shù)碼文字路徑、視媒路徑和聲媒路徑三大傳播
本書是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的《燕趙中文學刊》的第2輯,分為四個板塊:文學理論與批評,主要涉及漢魏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云南想象、《英國病人》中的意象等;比較文學與跨界研究,主要涉及《說文解字》中有關兔文化的掇遺、《日本靈異記》對《冥報記》受容與變容、比較文學視域下中國語境的構建、胡適的科學觀;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主要涉及鄉(xiāng)邦文
本書以文學理論學科自身為研究對象,把文學理論視為一種知識形式和社會實踐進行考量,把問題回溯到清末民初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學科誕生之際,從近代學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學科范式的生成、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知識生產與傳播機制的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學科話語規(guī)范化的路徑、作為權力話語的文學理論及其運作等方面,具體分析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學科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研究方法透視,是對新時期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的理論方法的剖析和透視;下編為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究,是對錢玄同、王國維、魯迅、徐訏、畢飛宇、葛亮、李應該7位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編輯生涯、人事交往、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成就的考證、研究和評價。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yōu)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tài)的專業(yè)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tài)、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八輯,分為“特稿”、“專題:科舉與中國文學”兩個部分。
本書研究的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北京想象,即“北京想象”是怎么在文學中被敘述出來的,文學中的北京有哪些想象,是從什么樣的訴求出發(fā)塑造北京城市想象的,為什么這樣塑造,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價值訴求等等問題。作者認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北京想象,大致存在著現(xiàn)代啟蒙、文人傳統(tǒng)情懷、本地文人、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訴求與反思、全球化訴求、本
本書是一項關于中國早期文學語言形態(tài)發(fā)展的探索性成果。中國文學史上有兩次語言大變革:第一次是商周時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語”,第二次是1917年“白話”取代“文言”。本書集中探討商周時期第一次中國文學語言變革。中國文學語言在殷商起步并定型,形成了“殷商古語”艱深古奧的特色。西周時期,“殷商古語”繼續(xù)占據(jù)文壇主流地位,但亦
高熙曾(1921—1980),字蔭甫,祖籍紹興,生于北京一個書香世家。曾就讀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孫人和、顧隨、趙萬里等先生,先后在清華大學、河北大學等校執(zhí)教,在中國古代文學和版本學、目錄學等方面造詣頗深。本書精選高熙曾先生學術論文23篇,按論詩、論詞、論曲、論小說、雜論五部分編次。有的是曾公開發(fā)表的,有的是當年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