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中”世紀?、人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偉大的理念:基督教的救贖、王權、領主權和政府、交換、環(huán)境和資源、“他者”的“中世紀”、日常生活中的“中世紀”。
本書概述了神圣羅馬帝國迷人的千年歷史。帝國建立于800年,以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王國為基礎,1500年左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這一稱呼正式出現(xiàn)。帝國的進程和歷史始終受到歐洲重大發(fā)展的影響,從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戰(zhàn)爭,再到法國大革命,直到1806年拿破侖摧毀帝國。一千多年的共同歷史感和帝國建立的法律傳統(tǒng)塑造了歐洲德語區(qū)的過往圖景;堇ㄟ^這本書分析了帝國在歐洲權力和政治史上的重要影響和作用,并指出:德國歷史上從未有過比這更持久的政治制度。
本書從法國大革命發(fā)生的背景、動力和機制等出發(fā),來剖析社會轉型的迷局,力圖回答以下問題:為何法國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為何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為何減輕人民負擔反而引發(fā)暴亂?為何大革命的結果背離了初衷?處于轉折期的國家有幾種未來?等等。對自由的熱愛是托克維爾寫作《舊制度與大革命》的起點和歸宿。與《論美國的民主》不同,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托克維爾首次把對自由的摯愛,乃至憂慮,傾注在自己的祖國身上:唯有自由能使公民擺脫孤立,唯有自由能使人們感到溫暖。
本書主要探討了一個可以說是災難般的德國人習性,即視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視文化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這種傾向深刻影響了從18世紀末直至今天的德國歷史。作者認為,德國人對藝術的偏愛強過政治,是理解納粹主義特殊本質的基礎,許多德國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納粹美學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許多人都是失敗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們仿佛在將政治作為一種藝術的替代形式來付諸實踐。
暫無
本書是一部“歐洲文藝復興史”專著,提綱挈領的論述了意大利、法國、北歐等地的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以引導人們探究文藝存在與發(fā)展的思想價值和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