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稿內(nèi)容為古籍整理。中國鄉(xiāng)土文獻是我國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稿內(nèi)容主要包括清末民國時期所編修的鄉(xiāng)土志、地志采訪錄、風土志、地方調(diào)查報告書、地方物產(chǎn)志等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2015年,成都時代出版社已編纂出版《巴蜀鄉(xiāng)土志珍本匯刊(22冊)》,而對于巴蜀以外的以鄉(xiāng)土志為代表的鄉(xiāng)土文獻有必要在此基礎上
《[光緒]武昌縣志稿》,清王家璧纂,稿本。《[光緒]武昌縣志稿》現(xiàn)分兩部分,分別存于湖北省圖書館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圖藏本共計十七冊,紅格或無格,多人字跡,或工整,或潦草。批校甚多,可見王家璧筆跡。包含人物志、職官志、學校志、選舉志、祥異志、藝文志等內(nèi)容。湖北博藏本共計五冊,無格,幾無批校,正文字跡工整且一致,應可視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五十卷,首末各一卷,書前扉頁牌記為“光緒戊戌(1898)孟夏開雕次年仲夏成書”。書前有儲家藻序、徐致靖序,又有凡例、縣圖等。卷一為方輿圖、營建圖,卷二為沿革表,卷三為職官表,卷四為選舉表,卷五至卷十九為列傳,卷二十至卷二十九為輿地志,卷三十至卷三十二為食貨志志,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為建置志,卷三十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帝王之鄉(xiāng)。《點校本徐州古方志叢書》(全6冊),對明正統(tǒng)抄本《彭城志》、弘治七年刻本《重修徐州志》、嘉靖刻本《徐州志》、萬歷刻本《徐州志》,清順治十一年刻本《徐州志》、康熙二十二年抄本《續(xù)
《隆慶昌平州志》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昌平州志,崔學覆纂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刊行。崔學履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多次伴駕至昌平視察崔學履。嘉靖四十三年(1564),昌平知州曹光祖請崔學履編修州志。崔學履“考索群集,訪求故實,凡切于州者,備載無遺”。四年之后該志完成,由曾參與編修《承天大志》的
本書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鴉片戰(zhàn)爭后,閉關鎖國已久的中國在屈辱中重新打開國門。眾多外國人出于不同目的來到中國,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留下來大量日記、紀行、見聞、考察報告。近年來,此類
《(光緒)余姚縣志》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扉頁有牌記“光緒廿五年秋九月刊成”字樣,書前有周炳麟序、邵友濂序以及孫德祖所撰凡例。卷一為疆域志,卷二為山川志,卷三為城池志,卷四為公廨志,卷五為風俗志,卷六為物產(chǎn)志,卷七為祥異志,卷八為水利,卷九為田賦,卷十為學校,卷十一為典祀,卷十二為兵制,卷十三為義舉,卷十四為古跡,卷十
《(乾。┲T暨縣志》四十四卷,首末各一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清沈椿齡修,清樓卜瀍纂輯。書前有臨汾王亶望、舒希忠、沈椿齡序,另有同纂姓氏、凡例、引用書目、目錄等,卷首圖八幅。卷一、卷二為建置,卷三、卷四為山川,卷五為古跡,卷六為星野,卷七為祥異,卷八為物產(chǎn),卷九為風俗,卷十、十一為賦役,卷十二為學校,卷十三為
《(乾隆)余姚志》四十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修,四十六年(1781)刻本。書前有秦廷堃、唐若瀛、李汝麟序,又有唐若瀛所撰凡例,同修姓氏。卷一、卷二為建置,卷三為山川,卷四為津梁,卷五為古跡,卷六為城池,卷七為衙署,卷八為湖泊,卷九為物產(chǎn),卷十為田賦,卷十一為災祥,卷十二為風俗,卷十三為學校,卷十四為祠祀,卷十五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