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1995~2019年田野考古工作報告。在上述年度范圍內(nèi),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楊家灣、小嘴和小王家嘴三處地點:楊家灣地點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有大型建筑基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揭示出盤龍城城市聚落晚期的中心;小嘴地點的考古發(fā)掘主要見有灰坑、灰溝和房址,發(fā)現(xiàn)有鑄銅手工業(yè)遺存;小王家嘴地點則以灰
本書全面整理并公布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齊故城考古隊在2019—2020年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群遺址發(fā)掘中出土的錢范及相關遺存資料。通過整理,對較好標本采取三維拍攝拓本制作進行信息全面采集,并全方位公布資料,結(jié)合實驗考古和科技分析,綜合分析了錢范制作和冶鑄工藝。在對新出土資料整合研究基礎上,科學合理編排后,提供給
梁上椿,字西樵,又稱巖窟梁氏,山西定襄縣人,所著《巖窟吉金圖錄》是繼《巖窟藏鏡》后又一重要青銅器著作,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彝器篇,共收錄器物66件,下卷為兵器、車馬器、雜器卷,共收錄器物76件。梁上椿編輯《巖窟吉金圖錄》的初衷是有感于中國青銅研究仍注重商周葬器,“對于兵器、車馬器、雜器則仍缺”,希望有學者能進行“兼收
此次影印出版的《巖窟藏鏡》是山西博物院藏的民國時期出版的古代銅鏡研究集大成之學術著作,也是國內(nèi)第一部科學研究銅鏡的專著。該書一函六冊線裝,分四集。第一集為先漢式鏡,第二集為漢式鏡,第三集為隋唐式鏡,第四集為宋金元明清諸鏡。全書共收錄歷代銅鏡624面,梁上椿將每面銅鏡都標注了出土地點、尺寸、重量、銹蝕痕跡、完殘狀況,對其
作者通過鏡頭記錄了綿延不絕的曼妙光影中的秦嶺,通過黑白影調(diào)表現(xiàn)了秦嶺風貌的奇崛秀麗。其獨特的視覺穿透力,構(gòu)成了一種生命情懷的獨特體現(xiàn),讓風景攝影超越了鏡頭的束縛,引領我們在秦嶺山脈的漫游中,體驗更多的生命感悟,也讀出了深藏其中的哲理。畫冊編排上從前景到中景乃至延伸到遠景重重疊疊的設計,讓視覺節(jié)奏舒緩有致,激情洋溢。作者
本書稿是作者在清代典籍中爬疏、整理有關僧格林沁的各種記載,將查找到的資料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在此基礎上,對記載相近的資料予以甄別,對記載兩歧的進行考證,去重取精,是第一次對有關僧格林沁的官方史料整理。
《周信芳畫傳》是由周慶富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上海京劇院合編的紀念周信芳先生誕辰130周年重點圖書。本書系為賡續(xù)先生藝脈、繼承先生精神而編,匯集北京、上海多位資深專家共同打造,收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京劇院及眾多藏家的珍藏照片,分評傳畫傳年譜附錄四部分,圖文并茂,制作精良,全面、系統(tǒng)、清晰地展示了周信芳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
《[光緒]武昌縣志稿》,清王家璧纂,稿本�!禰光緒]武昌縣志稿》現(xiàn)分兩部分,分別存于湖北省圖書館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圖藏本共計十七冊,紅格或無格,多人字跡,或工整,或潦草。批校甚多,可見王家璧筆跡。包含人物志、職官志、學校志、選舉志、祥異志、藝文志等內(nèi)容。湖北博藏本共計五冊,無格,幾無批校,正文字跡工整且一致,應可視
2014年6月22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陜西歷史博物館在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策劃了“從長安出發(fā)——絲路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展”,本書即是該展覽的同名圖錄。本圖錄采用中、英、俄三種文字,以33處遺址點為切入點,以時間為軸,突出
本書為《三門峽地區(qū)考古集成》(上下)的續(xù)編本,收錄了2011年至2023年間公開發(fā)表的三門峽地區(qū)的考古文獻,包括考古發(fā)掘報告、簡報、簡訊和其他報道材料等。在編寫體例上延續(xù)了之前的結(jié)構(gòu)框架,分為古人類與舊石器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唐宋元明清考古五個部分,書后另附有三門峽地區(qū)考古歷史研究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