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是庋藏歷代善本碑帖的重鎮(zhèn),《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為首次全面公開上海博物館的碑帖珍藏,從中甄選出獨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見珍本。叢刊以冊頁函裝的傳統(tǒng)裝幀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現(xiàn)法帖的藝術價值與典藏價值。除完整呈現(xiàn)包括題跋、印鑒在內的全貌外,另附別冊由專家詳盡解讀碑帖內容及其版本情況,釋讀碑帖原文和
《識金石》一書為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館員陶喻之集數十年研究之大成,基于數十年在一流博物館之過眼珍賞,所做出的專業(yè)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書法史串聯(lián)起來。全書以時間為線索,分為“唐代石刻”“兩宋叢帖”“諸葛亮法書刻帖”三個部分來討論,將碑刻研究中的幾個可究索而又有趣的問題進行了專門的分析!疤拼獭敝灾匾,是因
本書的內容是研究書法的“形”與“勢”,即“書法勢”。本書分五部分展開。第一部分是理論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論解釋,第三部分是理論應用,第四部分是前期文章,第五部分是書法勢理論大家評。從理論到應用再到社會評論一步步展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完整性,“前期文章”部分讓讀者了解到“當代書法勢理論”的來龍去脈。本書從“勢”的角度回答
《第六屆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高級培訓班師生作品集》由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聯(lián)合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湖南省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簡帛書法研創(chuàng)高級培訓班”,關于簡帛書法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成果集結。全書分為楚簡研創(chuàng)、秦簡研創(chuàng)、漢簡研創(chuàng)、教學掠影四個部分。書中不僅有本次高研班師生的書法作品,還有簡帛書法研創(chuàng)的研
《崇本堂藏趙之謙翰札》由清趙之謙《論學叢札》和其翰札組成。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號撝叔、亦號梅庵、悲庵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趙氏在近代書法、繪畫尤其篆刻領域有著宗師地位,著述頗豐。本書圖版高清,上半部分為《論學叢札》紙本,均附有專業(yè)的翰札釋文,共匯集趙之謙致清代學者胡培系札
《書法》雜志2024年合訂本(上)是《書法》雜志2024年第一期至第六期的合集,《書法》雜志一直以來,以傳承、普及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書法文化為己任,在書法學習和書法教育領域起著端正書風、引導潮流和傳授方法的作用,逐漸成為書法研究者、愛好者及廣大中小學師生書法教育和學習的重要參考讀物,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包括海外人士的喜愛!稌
《書法》雜志2024年合訂本(下)是《書法》雜志2024年第七期至第十二期的合集,《書法》雜志一直以來,以傳承、普及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書法文化為己任,在書法學習和書法教育領域起著端正書風、引導潮流和傳授方法的作用,逐漸成為書法研究者、愛好者及廣大中小學師生書法教育和學習的重要參考讀物,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包括海外人士的喜愛!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教材·古文字源流講疏》是曹錦炎教授在中國美院書法專業(yè)古文字課程講義的基礎上整理而成,首次從書法、篆刻實踐的角度,借助新出土文字資料,結合古文字與藝術之間相互運用的研究成果,分170個部首,對各部首收錄文字進行系統(tǒng)講解,詳細梳理了甲骨文到漢隸之間的古文字字形和字義的演變過程,指出了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字
行書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其風格獨特,為書寫者提供了較大的表現(xiàn)空間,歷來為書家愛用。本書介紹行書的發(fā)生發(fā)展,討論行書練習和表現(xiàn)的相關問題,提供大量行書范例。為行書愛好者提供較為完整的視角認識行書。作者一為著名的行書書法家,一為活躍的書法評論家,兩者經驗的結合為使本書的視野極為獨特。書分七章——晉韻綿延通古今、尚法背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