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創(chuàng)作的31篇散文,都曾在各大文學期刊上發(fā)表。其中,《此岸》發(fā)表于《十月》2013年第5期,還曾獲得過第五屆(2013)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酒具與酒友》發(fā)表于《人民文學》2014年第12期;《地鐵上也有生離死別》發(fā)表于《十月》2022年第6期;《文人傳統(tǒng)——從王鏊到柳亞子》發(fā)表于《長城》2023年第4
歷史上的女性大多被約束在軼聞、傳言的只言片語之中,很少有完整的記載陳述她們的遭遇與故事。因此缺失也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這一書寫對象的神秘性,使之成為三千多年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上好題材,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對女性的男性化視閾的掃描,難免使這些創(chuàng)作抹上了一層堅硬的外殼,也使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她的本真面貌。而在本書中,作者站在人
文學隨筆。張新穎教授在復旦大學講授“中國新詩”課,其后以這些講稿為基礎(chǔ)整理創(chuàng)作成《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在這本書里,他解析馮至《十四行集》、穆旦《詩八首》、廢名《妝臺》、林庚《破曉》、戴望舒《蕭紅墓畔口占》、艾青《我愛這土地》、北島《結(jié)局或開始》、崔健《一塊紅布》等經(jīng)典名作;此外講述了穆旦、路翎、熊秉明、戴望舒等詩人
本書系“民國文人系列”之一種,擬收文章30-35篇,每篇以民國文人的一件函札為主線,通過書信內(nèi)容,解說人物命運、交游故事及書法風格。這些書扎大多來自上海檔案館和上海圖書館以及作者個人的收藏,其中部分是首次公開披露。收入的文章多曾刊發(fā)于《文匯報》副刊《筆會》和廣州的《隨筆》雜志。本書稿約12萬字,配圖約180幅。可與作者
“地理學人隨筆”系列是國內(nèi)地理學知名學者的散文、隨筆集,旨在反映學者以地理資源為基礎(chǔ)所進行的人生思考與感悟。該叢書的出版有益加深公眾對地理學的認知,對于圈內(nèi)讀者,閱讀此叢書亦能喚起對人、對事的一些共鳴,故該叢書自出版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本書是該系列中的第六本,作者傅伯杰是國內(nèi)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
2024年是巴金誕辰120周年,《隨想錄》(誕辰120周年紀念本)包括《隨想錄》《病中集》《真話集》《探索集》《無題集》。巴金于晚年創(chuàng)作完成這部雜文集,直面“文革”帶來的災(zāi)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扭曲,展現(xiàn)了他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以及高度嚴肅的歷史態(tài)度。他以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xiàn)的精神空白,以此來履
揚之水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古名物專家。其經(jīng)歷頗富傳奇色彩,青年時代去做工,開卡車,蹬三輪,送白菜,賣西瓜;1977年參加首屆高考,成功考取大學,卻陰錯陽差未能入學,只能通過自學完成學業(yè),最終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問學記》即是揚之水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除了數(shù)篇帶有強烈自傳性的篇章外,作者還追憶了與徐梵
祝勇是20世紀90年代“新散文”流派中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近年來,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他持續(xù)書寫著故宮的典故與傳奇,或借物詠懷,或憑卷追思,從獨特角度展示了一個豐富深邃的古典中國。他的散文有系統(tǒng)有條理地講述了故宮的方方面面,似水流年,小處生動,大處磅礴,充滿了一個文人與學人對于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祝勇是
巴黎,每座橋、每個咖啡館、每個桌子和椅子、每棵樹,都能夠勾勒出許多傳奇。這是一部關(guān)于巴黎的隨筆集,青年作家張佳瑋數(shù)年來旅居巴黎,用腳步走過那些歷史與當下的重疊印跡:守護一眾作家的文學烏托邦莎士比亞書店,記錄了印象派的傳奇的奧塞博物館,作為1920年代貧窮藝術(shù)家棲息之所的蒙帕納斯,百多年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夏加爾為歌劇院畫
《四季有味》為隨筆集。包含50篇美食隨筆,配以精美的圖片,并附菜譜。全書以文學性的、富有詩意的語言講述家常美食,描述其制作的一般過程,加入一些作者的巧思。以思想性為美食注入靈魂,讓食物也呈現(xiàn)哲理和詩意。通過閱讀該書,讀者不僅能了解美食的制作過程,還能從中體悟到美食及其制作的過程,也是感悟生活、療愈自身的過程。美食不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