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日、英三種文字,介紹了唐宋時期,到福州開元寺居住或參訪、學習的7位日本歷史文化名人,即日本真言宗創(chuàng)始人空海大師、日本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呂、日本書法巨匠橘逸勢、日本天臺宗寺門派宗祖圓珍大師、日本東大寺重建圣人重源上人、日本律宗戒光寺派開山祖師曇照律師、日本詩僧慶政上人。
本書主要對唐宋禪籍中所見俗語,包括諺語、慣用語、歇后語和俗成語進行討論。全書包括六個章節(jié):一、禪籍俗語的性質、特征、歸屬和范圍;二、動態(tài)語境下禪籍俗語的語義類型;三、唐宋禪籍俗語的來源及世俗化演變;四、禪籍俗語中反常合道的語言現(xiàn)象;五、以禪籍俗語為媒介探究唐宋民俗文化風貌;六、禪籍俗語的作用及風格。
徐梵澄先生關于唯識學的普及讀物徐梵澄先生關于唯識學的普及讀物徐梵澄先生關于唯識學的普及讀物
本書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編的“全國漢傳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本書為《攝大乘論》教學輔助讀物,屬原典類輔助教材。在釋義中,除采用白話消文外,義理皆以世親和無性二人釋論為歸趣,以實現(xiàn)方便今人閱讀的同時不偏《攝大乘論》正義。在注釋上,根據(jù)作者在閩南佛學院多年講授《攝大乘論》至經驗,對關鍵名詞進行解釋,釋詞以唯識學相關工具書釋義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全面整理和釋讀總120卷俄藏西夏文《大寶積經》中的第一輯(包含卷一至卷三十九),運用“四行對譯法”,對西夏文進行包括“標音”“對譯”“譯文”和“注釋”等形式的文本釋讀,主要針對字、詞和句子中所蘊含的文字通假、詞語來源、語法形式等進行闡釋。
本書對應整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九《法界體性無分別會》(兩卷)、《大乘十法會》、《文殊師利普門會》,首次刊布《法界體性無分別會》《大乘十法會》《文殊師利普門會》四卷佛經的西夏文錄文,并與漢文原典對照。書稿旨在為西夏學界提供一個基于漢譯佛經的西夏文獻庫,以便為進一步認識西夏語詞匯和語法提供寶貴的資料;其次是為進一步明確西夏仁
本書對應整理卷三十至卷三十四《出現(xiàn)光明會》,首次刊布《出現(xiàn)光明會》五卷佛經的西夏文錄文,并與漢文原典對照。書稿旨在為西夏學界提供一個基于漢譯佛經的西夏文獻數(shù)據(jù)庫,以便為進一步認識西夏語詞匯和語法提供寶貴的資料;其次是為進一步明確西夏仁宗時期校譯經典的校經原則和背景提供參考。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全面整理和釋讀總120卷俄藏西夏文《大寶積經》中的第一輯(包含卷一至卷三十九),運用“四行對譯法”,對西夏文進行包括“標音”“對譯”“譯文”和“注釋”等形式的文本釋讀,主要針對字、詞和句子中所蘊含的文字通假、詞語來源、語法形式等進行闡釋。本分冊對應整理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被甲莊嚴會》
本書對應整理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不動如來會》(兩卷)和《被甲莊嚴會》(共五卷)第一卷,首次刊布《不動如來會》和《被甲莊嚴會》第一卷三卷佛經的西夏文錄文,并與漢文原典對照。書稿旨在為西夏學界提供一個基于漢譯佛經的西夏文獻數(shù)據(jù)庫,以便為進一步認識西夏語詞匯和語法提供寶貴的資料;其次是為進一步明確西夏仁宗時期校譯經典的校經原則
本書對應整理卷十五至卷十八《凈居天子會》(兩卷)和《無量壽如來會》(兩卷),首次刊布《凈居天子會》《無量壽如來會》四卷佛經的西夏文錄文,并與漢文原典對照。書稿旨在為西夏學界提供一個基于漢譯佛經的西夏文獻庫,以便為進一步認識西夏語詞匯和語法提供寶貴的資料;其次是為進一步明確西夏仁宗時期校譯經典的校經原則和背景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