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最初是童書業(yè)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在山東大學歷史系的授課講義,之后又續(xù)加修訂,于1960年初最后完成,記述了從西周春秋時代到清代中國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各種相關制度、組織、政策等。
全書共四章,400余幅圖,聚焦在希臘化時代和犍陀羅文明中的希臘元素、貴霜帝國的王朝藝術、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在犍陀羅的再造、佛像與菩薩像的興起等四個方面,著重揭示作為幾大文明匯聚地的犍陀羅是如何成為佛教的飛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經(jīng)過犍陀羅的再造逐漸東傳的歷史進程,是廣大讀者了解貴霜藝術、犍陀羅歷史、佛教藝術較好的讀本。
本書從唐代地方官府的祭祀活動入手,勾勒出兩者關系原來的歷史面貌。由于唐代中央朝廷鮮少涉入各地祠祀西洋,此時國家和祠祀信仰的關系主要系于地方官府層級的祠祀活動。其次勾勒出地方官府祠祀活動的梗概,并試圖說明這些活動是地方“慣習”的表現(xiàn)。最后講述朝廷大幅以封神措施介入地方社會,并開始正面處理常民祠祀信仰活動。
本書按主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共六章,聚焦于討論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歐亞傳統(tǒng)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國中所發(fā)生的地方化進程。下編則試圖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下橫向考察蒙古統(tǒng)治下亞洲東西部分之間的人員、物質(zhì)、知識的接觸與交流。
本稿選取2011年度日本中國史研究成果,由"論文選刊"、"論文著書目錄"、"書評"三部分組成。所選論文、書評以中國古代史為主,稍及近代史,大體能反映當年日本史學界的關注點與研究水平。論文著書目錄比較詳盡,可概覽該年度日本史學界的成果。
本書主要利用肩水金關漢簡,在繼承前人對漢代西北邊塞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漢代弱水中下游(今額濟納河)流域的邊塞。
本書稿以“兩千年三循環(huán)”概括了行政層級的增減變化,以“從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總結(jié)了行政區(qū)劃的地理變遷,還分析了縣級政權(quán)相對穩(wěn)定和一級行政區(qū)起伏不定的歷史原因,并從犬牙相入和山川形便兩方面探究了行政區(qū)域劃界的操作原則。此外,書稿還闡釋了自然、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對行政區(qū)劃的影響。
本書以扎實的歷史地理和語言學知識為基礎,從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戲曲、小說、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對漢語方言在歷史上的流變及方言與中國文化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梳理分析。
本書是有關地方行政制度概論性質(zhì)的專著,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區(qū)劃與地方行政組織兩翼)變遷的全過程,并從各個視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特點,界定了許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響變遷的各方面因素,總結(jié)了行政區(qū)劃幅員的伸縮規(guī)律、行政區(qū)域劃界的兩大原則及地方行政制度變遷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本書稿為作者近年來對于蒙元史和清史理論研究的一組文章合編,為一本史學理論的學者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