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庫區(qū)考古報告集(2002卷)(套裝上中下冊)》收錄了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重慶庫區(qū)2002年度田野考古報告及之前年度的部分考古報告共計75篇。考古發(fā)掘表明,長江三峽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fā)源地和重要的舞臺,保存了自舊石器時代至明清的各種文物古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吨貞c庫區(qū)考古報告集(2002卷)(套裝上中
《遼宋西夏金代通史》是根據享譽海內外的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和漆俠先生的提議,由漆俠先生與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組織編委會,制定編寫大綱,并遵照中華大一統(tǒng)和各民族平等的理念編寫的一部包括10—13世紀中國境內全部政權歷史的大型斷代通史。 本通史共分為政治軍事卷、典章制度卷、社會經濟卷、教育科學文化卷、宗教風俗卷、周邊民族
中國玉器凝聚了近萬年的文明成就,的確稱得上博大精深了。而這光怪陸離的神秘殿堂,人們往往不得其門而入——雖有美玉在目,終不能觀奇覽勝,失之交臂;有時不明真相,甚至被惟妙惟肖的仿品所蒙蔽。如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去追逐曾經泛起拘浪花、采擷到閃光的奇珍呢?《古玉六百問》就是這把入門之鑰——從社會背景、玉防、玉色、紋飾、工藝和種
司南佩、、戰(zhàn)國羊脂白玉司南佩、西漢羊脂白玉司南佩、西漢羊脂白玉司南佩、戰(zhàn)國羊脂白玉司南佩、東漢羊脂白玉司南佩、東漢羊脂白玉司南佩、漢代白玉司南佩、漢代白玉司南佩、漢代羊脂白石英石司南佩、漢代羊脂白玉司南佩和漢代白玉司南佩等。
60載山河巨變,60載風雨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國家文物局帶領全國文博工作者,嘔心瀝血,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歷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文物保護任務日趨繁重的嚴峻考驗,堅決貫徹執(zhí)行《文物保護法》和文物工作方針,開創(chuàng)了文化遺產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在喜慶
為進一步擴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宣傳力度,落實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辦公室主任工作會議的有關要求,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約請受到表彰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突出貢獻個人獎獲得者,撰寫實地文物調查手記,編成《踏尋遺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階段突出貢獻個人手記匯編》以展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二階段
本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龍江省寧安市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文物精華的圖錄,書中對石建筑遺物、釉陶建筑遺物、陶建筑遺物、金屬建筑遺物、社會生活遺物、佛教遺物等做了詳細的介紹,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這里先要說明的是,現代石窟文物保護技術的發(fā)展,仍遠遠趕不上環(huán)境的因素給文物造成的損壞,需要強調,就現存狀況蒐集盡可能詳備的資料,發(fā)表出來,流傳下去,供后人觀摩、研究,也是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鑒于此,我先后編輯了《古陽洞》、 《蓮花洞》(8開,科學出版社,l998、1999年)和《龍門石窟——皇甫公(1609)窟》
本書是河南省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來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對南陽出土銅鏡整理研究的一個報告。發(fā)掘工作是在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化局、南陽市文物局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同時得到了他們的大力協(xié)助和支持。 《南陽出土銅鏡》是對1995年至2010年這段時間內出土的銅鏡進行的整理。
浦陽江流域寬闊,其上游谷地與仙霞嶺、千里崗山之間的衢江河谷通連,成為浙東、浙北平原通向華南腹地的交通要道,浙贛鐵路及從滬、杭直通西南的高速公路均鋪設在這一線。這一交通優(yōu)勢可能在史前時代就開始發(fā)生作用,如良渚文化的大本營在太湖南域,作為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史前文明中心,向南轉播的渠道在哪呢?從目前的發(fā)現看,錢塘江以南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