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伊斯蘭教以前的時代、伊斯蘭教的興起和哈里發(fā)政府、伍麥葉帝國和阿拔斯帝國、阿拉伯人在歐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島、中世紀時期最后的穆斯林國家、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和獨立等六編,用52章的篇幅介紹了有關阿拉伯半島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說阿拉伯語的民族的歷史,記錄了伍麥葉王朝(661750)和阿巴斯王朝(7501258)兩個阿拉伯中
作家榜版《菊與刀》內容簡介:1944年6月,二戰(zhàn)結束前夕,美國戰(zhàn)時情報局悄悄找到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魯思,請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并提出建議:日本是否會主動對美投降?若投降,美國是否應當保留天皇? 從未到過日本的魯思接受任務后,潛心搜集了大量檔案文書,憑借深刻的洞察力,從一個又一個的細節(jié)中,揭開日本文化和日本人
我們生活在這片名為亞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 亞歐大陸明明是一體的,為什么分成亞、歐兩大洲?分界的依據又是什么?從歐洲人命名亞細亞,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成為亞洲人,中間又經歷了哪些曲折? 清華大學教授宋念申告訴我們:古地圖是探索亞洲形成史和反思現(xiàn)代性的關鍵一環(huán)。 在新作《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中,他借由
本書主要論述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二十七年(19912017)的歷史。上編對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以前的歷史做了概述;與六卷本《中亞史》致力于中亞地區(qū)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強調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個性。以2003年為界,中編論述了吉爾吉斯斯坦政治體制、市場經濟體系的構建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構,探討了轉型過程中
本書主要論述哈薩克斯坦獨立后二十七年(19912017)的歷史。上編對哈薩克斯坦1991年以前的歷史做了概述;與六卷本《中亞史》致力于中亞地區(qū)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強調的是哈薩克斯坦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個性。以2003年為界,中編論述了哈薩克斯坦政治體制、市場經濟體系的構建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構,探討了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
本書主要論述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后二十七年(19912017)的歷史。上編對烏茲別克斯坦1991年以前的歷史做了概述;與六卷本《中亞史》致力于中亞地區(qū)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強調的是烏茲別克斯坦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個性。以2003年為界,中編論述了烏茲別克斯坦政治體制、市場經濟體系的構建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構,探討了轉型過程中
本書主要論述塔吉克斯坦獨立后二十七年(19912017)的歷史。上編對塔吉克斯坦1991年以前的歷史做了概述;與六卷本《中亞史》致力于中亞地區(qū)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強調的是塔吉克斯坦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個性。以2003年為界,中編論述了塔吉克斯坦在獨立過程中出現(xiàn)的政治斗爭和內戰(zhàn),以及內戰(zhàn)結束后市場經濟體系的構建和意
本書主要論述土庫曼斯坦獨立后二十七年(19912017)的歷史。上編對土庫曼斯坦1991年以前的歷史做了概述;與六卷本《中亞史》致力于中亞地區(qū)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強調的是土庫曼斯坦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個性。以2003年為界,中編論述了土庫曼斯坦政治體制、市場經濟體系的構建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構,探討了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
本書系主要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區(qū)域內現(xiàn)代性的異同!案拍钍贰笔侵敢环N基于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淀于特定的詞語并被表征出來后,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
本書敘述了自公元初年至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馬六甲止的東南亞歷史,考察了東南亞各國受印度文明影響這一突出特征。在世界歷史研究中,這是把東南亞地區(q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性研究的第一部論著,受到國際上東南亞歷史學者的推崇。古印度與外印度之一體化,始于東方的青銅時代,終于西方的航海時代。印度化以梵文與諸教為載體,以商人和祭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