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教授、歌唱家李濤編劇,著名作曲家許舒亞作曲。整劇緊扣“愛”的主題,以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無法復制的坎坷經歷為線索,表現(xiàn)了一個心中有愛的小女子如何直面悲慘的命運,如何化解災難關愛弱勢群體,如何隨遇而安地在民族融合中傳承漢文化,如何在絲綢之路上播撒和平的種子等故事。
本書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學術專著,旨在普及相關專業(yè)人員音樂劇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表演能力。本書以“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核心,系統(tǒng)地介紹了音樂劇的基礎知識、表演理論、經典劇目以及音樂與戲劇的結合方式等,以期使相關專業(yè)人員在理論素養(yǎng)、情感發(fā)展及專業(yè)技能等方面獲得全面提升。本書從音樂劇的概念、創(chuàng)作、表演、文本美學、舞蹈藝
本書稿是暨南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潮劇與潮樂》的英譯版本。“嶺南文化書系”由《廣府文化叢書》、《潮汕文化叢書》及《客家文化叢書》三大叢書共30種讀本組成,歷史勝跡、民居建筑、地方先賢、方言詞曲、工藝美術、飲食風尚無所不有,試圖從地域分類的角度完整展現(xiàn)嶺南文化的風貌和精髓。《潮劇與潮樂》(作者陳韓星)是“嶺南文化
本書為吳國欽教授自選集。主要收集了作者在中國戲曲、《西廂記》、潮劇、古典文學這幾個主題的部分論文。內容包括學術著作摘編、序文和雜記、對聯(lián)與詩詞等,多為已經發(fā)表過的學術著作和文章,富于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和趣味性,體現(xiàn)了研究的連續(xù)性與超前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從中可以窺得老一輩學者的教學與研究經驗,特別是在
本書詳細探討了沉浸式戲劇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創(chuàng)作實踐方法,并融入了沉浸式戲劇的多元化特點,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和方法,對沉浸式戲劇的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該書以翔實的史料和細膩的文字,生動講述了兩百多年前各大徽班進京后,扎根于北京中軸線上的西城,在這里吸收借鑒其他曲種的精華,不斷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至今仍保持旺盛藝術生命力的京劇的歷史經過。該書以多元視角審視京劇誕生的全部過程,并從各大徽班的班址所在地、各大徽班領軍人物的故居、各大徽班以及京劇表演后繼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等多個方
作者寧宗一先生為南開大學著名古典小說戲劇研究學者,對中國古典小說戲劇的研究獨樹一幟,在讀者中具有一定號召力。寧先生在南開大學長期教授中國古典小說課程和中國文學史課程,根據(jù)授課經驗,寧先生從中國古典戲曲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廂記》《長生殿》《牡丹亭》《單刀會》等名作,不僅為每個戲曲撰寫了評論賞析文章,而且對這些戲曲還做
《中國戲劇史》是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國戲劇自周秦時代至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歷程,不僅涵蓋了從古代優(yōu)伶到近代話劇的演變過程,還詳盡介紹了各種地方劇種的特點及其流派。徐慕云先生以其深厚的文話底蘊與邏輯,對中國戲劇的源流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對各個時期的重要劇目、代表人物和表演風格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本書開篇即追溯了中國戲劇的起源,從先秦時
《劍橋英國戲劇史》(三卷本)為英國悠久而復雜的劇場藝術史提供了獨特而專業(yè)的介紹。第一卷始于羅馬時期的不列顛,止于查理二世復辟前夕;第二卷始于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溯及戲劇自那時起直至1895年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深遠發(fā)展;第三卷主要探討自1895年以降的漫長20世紀中,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戲劇所經歷的豐富而復雜的發(fā)展過
本書以1990-2020世紀之交30年為時間段,對美國戲劇最新作家、作品以及戲劇思潮等進行了梳理與討論。既有宏觀概述,也有微觀評析。全書分三大部分,圍繞身份政治、種族沖突、性別歧視、同性戀等問題,對20世紀最后十年里的重要作家及作品,尤其非裔、亞裔和拉丁裔等少數(shù)族裔著名劇作家及作品進行闡述;分析9·11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