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介紹在我國具有歷史價值的一些重點文物,如唐三彩、四羊方尊等。書中對每一件文物的歷史、制作特點、藝術魅力以及相關的一些有趣故事進行一一闡述。本書旨在提高讀者對我國古代生產(chǎn)技術的了解和熱愛。
中國考古學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隨著學科的發(fā)展,在強調(diào)學科獨立性的同時,卻與歷史學漸行漸遠。脫離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學術界對考古學的旨趣與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面對學界的紛爭與迷茫,本書強調(diào)在歷史語境下開展考古學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統(tǒng)計
大家學術”第一輯將目光投向蜀學,選擇了七位四川地區(qū)卓有建樹的學人:徐中舒、馮漢驥、劉咸炘、項楚、湯炳正、卿希泰、楊明照。他們大多著作等身,非短時間所能通覽。本次的選本擇出他們某一研究方向的數(shù)篇論文,加以師友介紹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夠幫助大家了解他們的學術概要。本書收錄項楚教授有關敦煌學的論文十篇,從中可以領略其運用佛教
“大家學術”第一輯將目光投向蜀學,選擇了近代七位四川地區(qū)卓有建樹的學人:徐中舒、馮漢驥、劉咸炘、項楚、湯炳正、卿希泰、楊明照。他們大多著作等身,成果非短時間所能通覽。本次的選本擇出他們某一研究方向的數(shù)篇論文,加以師友介紹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夠幫助大家了解他們的學術概要。《求證歷史的印跡:馮漢驥考古學論集》收錄馮漢驥教授
書稿分為四章:第一章“絲綢之路與龜茲石窟壁畫”對龜茲壁畫的內(nèi)容、歷史、地位等做了簡要介紹;第二章“龜茲壁畫摹寫檔案”則是精選了部分摹寫者的摹寫日記,通過日記讓讀者了解摹寫的過程與思路;第三章“龜茲摹寫作品欣賞”是對優(yōu)秀摹寫作品的展示;第四章“摹寫課程相關鏈接”則介紹了摹寫課程在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教育中的一些情況。
唐開成石經(jīng)又稱“唐石經(jīng)”,原碑藏于今西安碑林博物館。開成石經(jīng)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完成于開成二年(837)。石經(jīng)包括十二部儒家經(jīng)典:《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以及后附的《九經(jīng)字樣》。本書以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民國精拓本為底本
本書所收陶文資料,上自夏商刻畫符號,下至金元,按陶文所屬年代和類型編排。這些陶文資料全部為實物拓本,加以文字說明和釋文。文字說明內(nèi)容包括陶文名稱、時代、狀況、出土或發(fā)現(xiàn)時間以及收藏地點。其中,收藏者明確的,述收藏者。
《金石苑(套裝上中下冊)》為清代金石學家劉喜海在四川做官時收集的巴蜀地區(qū)漢代至宋代金石碑刻文獻,其中多為前人所未見、今已不存之金石碑刻文獻。書中金石碑刻文獻多繪出縮小之圖形,刻文按原書款式、書體摹寫,許多今已不存之金石文獻多賴《金石苑(套裝上中下冊)》得以保存,可補史志文獻之缺佚,史料、文獻價值極大!督鹗罚ㄌ籽b上中
安陽孝民屯4 殷商遺存·墓葬(套裝上中下冊)/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
西安曾經(jīng)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shù)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nèi)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十三個王朝的輝煌足跡和鼎盛文明,也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物珍寶,如:捧盆景侍女圖、伎樂紋八棱金杯、鎏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