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明與中國早期王都:2014年中國古都學會(鄭州)年會論文集》是2014年10月在鄭州召開的“嵩山文明與中國早期王都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集!夺陨轿拿髋c中國早期王都:2014年中國古都學會(鄭州)年會論文集》選錄論文34篇,主要探討嵩山文明與中國早期文明、古都文化之間的關系,內容涉及五個方面:
清修陜西地方志是陜西乃至全國舊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官修傳統(tǒng)方志體系完備,種類齊全,私纂特殊方志異彩紛呈,內容廣泛,是研究陜西區(qū)域經濟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與全國其他地區(qū)一樣,清修陜西地方志也不乏學者名儒的廣泛參與,畢沅撫陜期間,特別重視文化事業(yè),在整理?獭度o黃圖》、《長安志》,編纂《關中勝跡圖志》、《關中金石記》等
本書共分為唐代;北宋;南宋;元代;明代;南明;清代;民國幾部分,其內容包括:配流嶺表的韋承慶;深為義士所譏的宋之問;“山中四友”之一的楊衡;李翱踏足端州;崔獻直與《游石室新記》等。
本書共分為亭臺樓閣;牌坊碑刻;祠堂寺廟;書院教育;端硯史話;史海鉤沉;疍家風情;渡頭民俗;白沙孔氏幾部分,其內容包括:氣勢不凡的閱江樓;荷香陣陣的寶月臺;縱覽山川的披云樓等。
本書共分為專論;文獻與書評兩部分,其內容包括:浙江民間的夏季涼茶:六月霜;浙中王門學者黃承文考論;陽明夫子贛浙地區(qū)以外親傳弟子考;明代中后期浙東文獻編撰研究;陳祚明詩“法”論發(fā)微等。
《西域歷史與文獻論叢(第2輯)》收錄了新疆師范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成員以漢語發(fā)表的有關西域歷史、民族、文物、宗教、地理與文獻研究的*新成果,涉及絲綢之路、地域文化、中外關系等方面,共計26篇文章,體現(xiàn)了西域文化的豐富多元性,可推進學界在相關領域的學術視野。
本書結合氣候、地理、環(huán)境變化、歷史、考古等多個學科知識來分析了絲綢之路沿線游牧經濟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特別作為游牧及游牧經濟發(fā)展的首要工具馬的馴養(yǎng)、馬車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結合眾多資料確定了游牧經濟的起源地,以及游牧經濟發(fā)展各個階段的情況。絲綢之路沿線的人群在紅銅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遷徙、商品的運輸和貿易情況,中亞東西部及歐亞
《社會轉型、抗擊外侮與近代化建設——晚清臺灣歷史映像(1840——1895)》以社會轉型、抗擊外侮及近代化建設等三方面的內容為主要線索,對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至日本占領之前的晚清臺灣歷史作了全面、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全書內容豐富、論據(jù)翔實、論點明確、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結構合
《正說臺灣古史》利用諸多前人未曾使用的新史料、新方法,提出一些臺灣古代史地的新觀點:上古中國大陸人已經了解臺灣周圍的黑潮,可能已經到達臺灣,閩浙沿海也有南島民族,孫吳所征的夷洲和隋朝所征的流求就臺灣島,吳軍到達北臺灣,接觸到賽夏族,隋軍到達南臺灣,接觸到排灣族,南朝和唐朝不是大陸和臺灣交流的空白期,南宋侵擾澎湖和福建的
本書共分兩大板塊。首篇為第一板塊,總述江蘇歷史文化的總體特征和歷史貢獻。在中華歷史文化大格局中闡明江蘇歷史文化“承吳楚而攬中原為漢文化源頭,以東晉南朝之雋秀毓盛唐神韻,擁東南形勝養(yǎng)就大明文化雄峙國中,直面世界革新圖強而領近代風騷”。第二板塊共13篇,分述各市歷史文化,縱橫并陳,各展異彩,力求讓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