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柏林史,就是半部德國史。柏林的官方歷史記載是從1237年開始的,然而,實際上,柏林有人定居的歷史要比這更久遠。從初的小鎮(zhèn),慢慢發(fā)展到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后成為德國首都,柏林見證了無數(shù)的歷史,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改變。就像記者和藝術評論家卡爾·舍夫勒說的:柏林,注定了始終在變化,永遠未定型。羅馬帝國時代的選帝
本書用明快的敘述語言講述了法蘭西王國、英法百年戰(zhàn)爭、王政,法國革命、十九世紀革命、兩次世界大戰(zhàn)等法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用一本書記述了法國兩千多年的動蕩歷程。本書在深入挖掘法國教會與國家、中間團體、名流政治、革命的三級構造等重要主題的同時,還將法國定位為歐洲文化圈中的法國,這是一部以法國歷史的獨特性為中心,描繪出法國歷史
《希臘史:至亞歷山大大帝去世》(AHistoryofGreecetotheDeathofAlexandertheGreat)于1900年初版,始于三千多年前希臘人之起源,終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內容豐富,敘事清晰,見解深刻,趣味盎然,當時即引起轟動,不僅長期入選大學教材,亦為社會大眾讀物,堪稱經(jīng)典之
  海因里希·沃爾夫林(HeinrichW?lfflin,18641945),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學生和繼承者,瑞士巴塞爾大學藝術史教授,一位開拓性的藝術批評家。他采用了一種新穎而嚴密的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形式分析來欣賞藝術作品。他教我們怎樣去看一幅畫,并創(chuàng)造了一套將我們所見記錄
該書是丁方教授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回眸以及對東方文藝復興的展望。在尋找根基的溯源過程中作者全面分析了包括加洛林文藝復興、15世紀文藝復興及其各藝術流派(包括美術、音樂、戲劇等)的重要作品,全方位的指出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發(fā)生原因、流變過程及深刻影響。丁方教授還通過對西方文藝復興的深刻理解結合東方的文化特性為東方文藝復興的到來給
·城市在分裂中獨立發(fā)展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在擺脫了東羅馬帝國的控制之后,在競爭中逐漸奪取了地中?鐕Q易的霸權,甚至反過來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免稅貿易特區(qū)。·語言在分裂中高度分化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而在中世紀,法語、英語、意大利語逐漸取代拉丁語,在歐洲占統(tǒng)治地位。在這一背
本書記述了中世紀時期發(fā)生在意大利的另一場諾曼征服。11世紀,居住在法國的諾曼人因緣際會,來到南意大利,他們本來是雇傭兵,卻逐漸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南意大利復雜的政局中不斷壯大,終統(tǒng)一了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在12世紀建立了西西里王國。本書以羅貝爾·吉斯卡爾和羅杰兩兄弟為中心,講述了西西里王國建立之前諾
西西里王國建立之后一度是地中海區(qū)域的強國,深刻影響了意大利的政局,甚至派兵去海外征戰(zhàn)。王國內則在寬容的氛圍下一片繁榮。但是諾曼人的王朝前后僅延續(xù)了約60年,后在悲慘的境況中宣告滅亡。本書講述了諾曼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的歷史,生動地描述了它與德意志、教宗國、拜占庭、十字軍等勢力的互動過程,展現(xiàn)了一個繁榮的中世紀王國如何在內憂
本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學理分析基礎,首先從分析身份認同的概念內涵著手,揭示出民族認同建構中,存在著從二元對立困境到多元共存出路的認知模式演變。再運用歐洲民族認同建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具體歷史表現(xiàn)作為例證,呈現(xiàn)歐洲民族認同建構變二元為多元、變對立為共存的歐洲歷史發(fā)展趨勢。由此說明建構民族的團結凝聚與民族
本書基于挪威的歷史事實,涵蓋北歐的變遷史,從挪威人的起源起筆,講述了三十多位君主在位期間發(fā)生的精彩故事。其結構和一般的歷史書籍有著顯著的不同,書中詳細描述了充滿戲劇性的史實和場面,而對于制度的形成和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著墨不多。對民族英雄奧拉夫·特呂格弗松短暫執(zhí)政時期的描述占據(jù)了大半篇幅,因為在此期間發(fā)生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