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曹操的家世寫起,講述了曹操舉孝廉,酸棗起兵,反董卓,迎獻帝,遷都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討袁紹,伐陶謙,罷黜楊彪,營建鄴城,與吳蜀對抗,堅守臣節(jié),直至突然病逝,以及曹操死因之謎、曹操墓的發(fā)現(xiàn)與挖掘、“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來龍去脈,等等。 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奸賊還是忠臣?他為什么到死都沒有取代漢室?他是怎樣去世的?
周國治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學家。他在熔體物理化學性質、冶金熱力學理論和過程動力學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提出的新一代幾何模型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周模型”(ChouModel);他系統(tǒng)研究了氧離子遷移的規(guī)律,并提出了“無污染脫氧”“無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藝;他建立了基于真實物理圖像的氣?固相反應動力
\"王禹偁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驅、詩文革新的旗手、不畏時忌的史家。在本書中,宋史大家徐規(guī)先生前后征引二百余種史料,詳盡考述了王禹偁的生平、仕履和著作活動,特別考訂了王禹偁幾乎全部作品的寫作年代,指明其出處,鉤沉諸多散佚詩文,并加以客觀的歷史評價。本書不是關于王禹偁個人的編年記錄,而是將其事跡著作置于北宋太祖、太宗、真宗
堪稱寶藏爺爺?shù)膮琼灲瘢瑒?chuàng)作出《軍中綠花》《茶山情歌》《桃花運》等名曲的著名詞曲作家,打造出楊鈺瑩、陳思思等眾多著名歌手的資深音樂人,年近八旬之際,寫下這本洋溢著勵志精神的人生回憶錄。他回望自己為追求音樂夢想走過的道路,從青春迷茫到立志成材,從愛情婚戀到事業(yè)有成,以自身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和奮進的處世姿態(tài),給讀者以啟迪。書中結
本書是一部解讀唐代詩人王維的文化隨筆集。作者自大學時結緣王維,堅持四十年用心閱讀體察王維詩歌的精妙和人生的悲歡,四處尋訪王維的遺跡,將多年所感所察結集成三十一篇、十余萬字的作品。作品以現(xiàn)代視角解讀王維的人生歷程、創(chuàng)作思維,通過一首首詩、一段段故事還原立體鮮活的詩人王維。通過這些文字,作者既跨越時空與詩人產生共鳴,又能關
本書搜集整理了新中國成立后,曾經(jīng)和仍在武漢大學任教的院士(含學部委員,僅收錄以院士身份在武大工作過的人物)和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的珍貴史料,每位人物由人物名片、語錄、人物通訊及若干小故事組成,穿插工作照或生活照,力求凸顯珞珈名師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借以表達對老師和學校、院系的感激之情。歷年來武大校友對老師的抒寫不在少
鄭錦揚,福建省泉州永春縣人。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系主任、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首任院長和藝術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等職;曾兼任福建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福建省音樂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多年來致力于中國音樂史、舞蹈音樂、藝術史與藝術產業(yè)、音樂學科學方面的研究。出版?zhèn)人專著、合著幾十種,發(fā)表論
本書聚焦近現(xiàn)代中國軍事的發(fā)源地——黃埔軍校,根據(jù)眾多珍貴史料梳理整合了該校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一期學員的檔案,體量龐大、內容完整、角度多元,為廣大民國軍事史愛好者和研究黃埔軍校校史的學者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參考資料。檔案之外,由黃埔一期生開創(chuàng)的黃埔精神,薪火賡續(xù)、代代相承,讓無數(shù)后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跨越百年的青年熱血、
湯中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地質學家。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地質礦產研究工作,是中國鎳礦工業(yè)和甘肅省金礦工業(yè)的開拓者之一,其中對金川鎳礦二礦區(qū)深部隱伏礦體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躍升為世界第三大鎳礦。他提出了“深部熔離-多次脈動式貫入-終端巖漿房聚集成礦”模式及“小巖體成(大)礦”理論。以上工作對我國礦產勘查和地質
王大珩院士是光學專家、戰(zhàn)略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他對我國應用光學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他的領導下制成中國第一堝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第一臺航天相機、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等,對我國的光學事業(yè)及計量科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