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表演專業(yè)的表演基礎課程的配套教材。全書一共六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第一章表演藝術概論,讓學生能夠明確表演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為表演元素訓練,通過松弛與控制、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元素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基礎素質(zhì)。第三章是表演行動的訓練,目的在于使學生天性能夠得到解放,能夠自如地進行舞臺的行動,并且學生能夠具備
本書稿系一部戲曲曲譜集。書稿收錄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演出曲譜,包括“玉堂春”“奇雙會”“生死恨”“四郎探母”“天女散花”“霸王別姬”“打漁殺家”“汾河灣”“鳳還巢”“貴妃醉酒”“抗金兵”“穆桂英掛帥”“玉堂春”“游園驚夢”等全本戲以及折子戲和著名唱段,共計一百二十段。書稿中收錄的曲譜每段均包括曲譜、唱詞、念白
本書以黃梅戲舞臺傳播主體為立足點,力求將民間組織、商幫團體和班社藝人等三大主體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考察,在兼顧黃梅戲傳播個性的基礎上對戲曲舞臺傳播共性展開初步研究。全書運用傳播學的方法,根據(jù)黃梅戲早期傳播的地理走向和傳播方式的不同分別對黃梅戲的水路傳播、舞臺傳播、電影傳播和電視傳播等方面作了一個大致的梳理,力圖闡明在不同的
本集刊致力于推動儺戲?qū)W學科建構與發(fā)展。近期把握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繼續(xù)秉承理論研究與田野考察相結合的傳統(tǒng),向理論研究體系化、系統(tǒng)化和田野考察深入化、細致化兩個方向推進。二是保持國際化視野。儺戲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戲劇藝術形態(tài),它具有世界普遍性、共通性,在儺戲?qū)W研究上能夠與世界學界形成對話。三是在努力梳理、厘清儺戲歷史的同時,
《制度·文本·演。骸凑汛嵣亍蹬c清代宮廷戲曲研究》一書通過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學術分析,詳細考辨了《昭代簫韶》的編創(chuàng)過程,指出其源于乾隆末年的《鐵旗陣》,并在嘉慶年間分化為兩部大戲。作者系統(tǒng)考察了楊家將戲曲的“前文本”及其他宮廷大戲?qū)Α墩汛嵣亍返挠绊懀峁┝宋谋旧杀尘。在研究方法上,本書采用跨學科視角,深入探討帝王心
\"本書用戲劇學的理念詮釋中國歷史上繁復的演劇現(xiàn)象,用民族學的眼光發(fā)現(xiàn)中華大家庭中各民族戲劇文化的特點及其意義,用歷史分析方法關注各個不同時期各種戲劇現(xiàn)象的獨特性及其有機聯(lián)系;全書通過靈活的章節(jié)設計以及點面互應、繁簡結合的書寫方式,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全面包容“中華”各民族古往今來的各種“戲劇”,以此來體現(xiàn)“通史”的意義。
《曲學》第八卷(2024年),共收錄曲學類論文等16篇,分“曲體研究”、“曲史研究”、“曲論研究”、“曲家研究”、“曲苑新韻”等五個欄目。所收文章涉及詞體、詞調(diào)、曲史、曲論、曲家等多個層面,亦收錄一部原創(chuàng)的昆劇劇本。此書稿內(nèi)容豐富,視野開闊,集中體現(xiàn)了近幾年國內(nèi)外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唐葆祥的《俞粟廬與吳梅》聚焦于著名
《武平漢劇史》是一部社科類著作,梳理了武平漢劇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較為集中全面地介紹了相關劇團及演職人員信息資料,并闡述了此劇種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及意義。武平漢劇是福建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從地域上劃分稱為閩西漢劇,是從“外江戲”“亂彈”轉(zhuǎn)化而來,于明末清初傳入武平。武平漢劇被譽為“南國牡丹”,是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本著作
“四明南詞”因浙東四明山得名,亦稱“寧波文書”,曲調(diào)典雅,詞藻華麗,是我國眾多曲藝中別具江南特色與海洋風情的一種傳統(tǒng)說唱音樂。本書立足地域,從音樂口述史語境切入,采錄四明南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祥源等十余位代表性藝人口述記憶,展示他們的學藝過程、表演經(jīng)歷、心路歷程等,還原300多年來四明南詞的音樂特征、歷史變遷和生存狀態(tài)
本書是陜西廣播電視臺戲曲廣播主持人楊瑤擔任戲曲節(jié)目主持十余年來的文章集錦,分為“說史”“訪人”“品戲”“賞藝”四部分!罢f史”通過對秦腔發(fā)展中李桐軒、李逸僧等重要人物之經(jīng)歷與“易俗社北平之行”“三意社分社風波”等重大事件之發(fā)生的挖掘整理,有機整合資料,生動再現(xiàn)歷史,緬懷那些厥功至偉的先賢,紀念那些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