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梳理漢代石祠建筑的基礎上,以典型的祠堂畫像石為研究對象,運用敘事學、考古學、圖像學的研究方法,綜合利用文獻及漢代遺存的壁畫、帛書、隨葬品等不同類型的圖像資料,對漢代畫像石祠堂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重釋了不同格套石祠畫像的意義,揭示了石祠構件與畫像內容的空間關聯(lián),闡明了各類榜題的早期敘事性文本特征,建立了畫像之間
動物不兇猛:清華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后歡顏深耕文博領域二十年心血之作,和你一起“叫醒文物里的神獸”
南潯在中國近代收藏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民國六大收藏家南潯就占據三分之一(龐萊臣、張蔥玉),湖州四大藏書樓南潯獨占其三(劉承幹嘉業(yè)堂、張石銘六宜閣、蔣汝藻密韻閣),龐家的古代書畫、顧家的青銅器、劉家的古籍藏書、張家的金石文玩均獨步天下。 南潯與上海博物館的淵源也很深,從上海博物館的籌建伊始,南潯富商群體的藝術收藏(或作品
本書共分六輯,包括教育事業(yè)、文體醫(yī)衛(wèi)、橋道水電、社會事業(yè)、祠陵廟宇、慈善公益,收錄了《僑英建設序言》《英林中學建校碑記》《溜江文化中心樓記》《昌生紀念醫(yī)院碑志》《重修東橋碑記》等文章。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明交融與疆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唐朝傾國力以西顧,重視西北的開拓與經營。這不僅是形塑唐代國家強盛、文明絢爛的歷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對中國古代乃至中亞的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獻,為鉤沉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提供了更多鮮活的史料。本書聚焦于出土文獻考釋與唐代西北經略史
本書旨介紹這一神秘而美麗的石窟在建筑、雕塑、壁畫、人文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和文化影響,并揭示多種文明的碰撞與借鑒。龜茲石窟藝術包括洞窟建筑、塑像和壁畫,它是在吸收東西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并不斷創(chuàng)新而發(fā)展起來的。龜茲石窟藝術見證了包括龜茲文化的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龜茲石窟藝術主要由三種藝術風格構成,即龜茲風藝術
本書材料,系根據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吐魯番所搜集的古代文物編輯而成。內容論文,有考察經過及遺物說明兩部分,附有精致的圖版。關于考察經過,敘述一九二八及一九三〇年兩次在吐魯番工作經過,除一九三〇年所發(fā)掘的墓葬已有專書論及外,本書則就在吐魯番所調查者,如古城、古址、廢寺廟等,作一較全面的敘述,墓葬亦簡略論及,并附有路線圖
本書以黃文弼兩次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古記錄與采集文物為基礎著成,體現出他對塔里木盆地深入調査與研究的成果,與其他兩部考古記一樣,發(fā)揮了實地考察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特點與優(yōu)勢。本書主要考察的范圍包括:焉者、庫爾勒、輪臺、庫車、沙雅、和闐、于闐、皮山、葉城、巴楚、喀什、阿克蘇等古代遺跡。本書收錄漢文、西域民族古文字寫本及印本、拓
在上世紀初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戰(zhàn)亂頻仍,政局不穩(wěn)。國家深陷危難中,國寶亦無法自保。大量文物盜掘、盜賣活動猖獗,很多國寶漂流異鄉(xiāng),喪失了原始出土和保存的信息,不僅對學術研究造成了巨大困擾,也是國家財富的損失。它們如今靜靜躺在國外知名博物館中,接待著來自全世界游客敬仰的目光和贊美的語言,但同時也是文明遭受浩劫的重要證據。
畫像磚是中國古代在建造磚室墓葬中用來裝飾墓室的泥制磚塊,磚塊表面通過不同的制作方式,如印、刻、畫等,呈現不同的人物動物植物的畫像,故稱畫像磚。考古發(fā)現的畫像磚主要分布于河南、四川、江蘇、陜西、山西、山東等地,時間上從戰(zhàn)國晚期到宋元時期一直延續(xù)使用,但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qū)制作、使用的畫像磚均有不同的形制和特點。比如,漢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