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重構集釋型《莊子》學之特質發(fā)展的譜系、描繪集釋型《莊子》學之經(jīng)典義理觀的藍圖、建構集釋型《莊子》學注疏之具體實踐中相關問題的指南、作為當代《莊子》詮釋者在義理詮釋與存在實踐之間的辯證參考。借此研究能夠豐富傳統(tǒng)經(jīng)典注疏之學的理解、重構傳統(tǒng)《莊子》學發(fā)展的脈絡、提供詮釋《莊子》義理的參照與反思。
《王權時代的韓非子批評史研究》的主題是王權時代的韓非子批評史。內容上,先對韓非子思想體系進行更新復述,再對韓非子的批評史予以歷史還原,最后對批評史進行再批評并提出詮釋學上的個人意見。本書的理論意義在于通過對韓非子原典和批評史的還原,參照本體詮釋學的觀點,探討在對原典進行詮釋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如何避免原典詮釋
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傳記作者以十分扎實的學術功力,對莊子的生平經(jīng)歷、交游、思想演變、創(chuàng)作過程等進行真實生動的描述,注意凸顯傳主的個性,盡可能還原傳主的真實面目和真實狀況,使這部作品顯得豐富、生動,可讀性也較強。同時真實再現(xiàn)歷史場景,
本書先秦兩漢時期的易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主要內容包括“《易經(jīng)》研究”、“春秋時期易學研究”、“《易傳》研究”、“西漢易學研究”和“東漢易學研究”幾個部分。本書的創(chuàng)新點可分為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在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方面,筆者一是注重“易學問題與思想史相結合”,從而使易學象數(shù)的演變脈絡、易學
本書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辦的儒家思想理論輯刊,每年出版兩輯。本書所稱的“當代儒學”,是指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儒學復興中所出現(xiàn)的新的儒家思想創(chuàng)造、新的儒學理論形態(tài),旨在回應當今時代的呼喚、解決當今社會的問題。通過對當代儒學的研究與評介,推動儒學復興、中華文化復興;著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推進當代儒學的思
《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言行,是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儒家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也可以說是國經(jīng)典極為重要的部。宋代朱熹將其與《學》《庸》《孟子》并稱“書”,“書”是古代文人士子必讀書目,國人的思想與值觀念、言行有著深遠的影響。 《課本里的論語》是北師教授、《百家講壇》名師李山老師特意為孩子打造的《
本書分上下兩冊,選用北京大學樓宇烈先生《老子道德經(jīng)注》為基礎文本,予以深度解讀。上冊為概論,敘述了撰述緣起以及對到家思想的精到領悟?v論道家思想的文化演化史,橫論養(yǎng)生真義、隱逸文化、方士方術、隱現(xiàn)在中國文化中的生命觀以及道家與禪門雙修不二的關系,修身契道的開闔兩途,并提煉了原典的精華要義為玄機訣,便于讀者記誦。之后是*
本書是儒家的故事系列第二種。主要遴選并解讀涉及兩漢儒家歷史的重要古文資料(經(jīng)學),所述涉及儒家重要歷史人物。以史籍為依據(jù),以各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為主線,包括董仲舒、班固、賈誼、揚雄、王充、鄭玄等人,也涉及受儒家影響頗深的政治人物,如漢武帝、光武帝、新帝等人。將古文經(jīng)典的學習與學習歷史的探尋結合在一起,儒學在兩漢的歷
為子路正名,是《子路傳》作者寫《子路傳》的主要目的。仲由,字子路,魯國卞邑人,比孔子小九歲,早年跟孔子學習,后來幫孔子辦學,是孔子的重要助手。中年以后從政,曾任魯國執(zhí)政季氏家的家宰,后任衛(wèi)國執(zhí)政孔氏家的家宰。在氏族社會里,家宰是很高的官位。《周禮》在介紹周朝的官職時,將周天子的家宰列在排名首位,其順序是:天官冢宰、地官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的學生,為莒父宰。學術界歷來主張,《子夏易傳》為后人偽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但其內容卻有定的參考價值,孕含了較多漢唐時期的《易》學思想,其對研究、探討《周易》古義,仍為它書所不可替代。此次導讀校點,以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