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自2017年起聯(lián)合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深時特提斯生物與環(huán)境演變”專題專著,亦系青藏高原地層古生物研究之集成成果之一,由參與青藏高原研究的人員共同編著。本書聚焦拉薩地塊的二疊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共分6章,主要包括拉薩地塊多個區(qū)域二疊紀地層、生物群組合及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地球早期生命的研究進展,中—新元古代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業(yè)已證實,對于中—新元古界含油氣性的物質基礎,業(yè)已提供了科學的證據(jù)。與此同時,全球和我國中—新元古界地質學也取得長足進展,并且在油氣勘探實踐中也獲得了重要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本書系對我國中—新元古界地質學研究進展與現(xiàn)狀的一次匯總,主要內容涉及中國中—
本書立足四川盆地及周緣寒武系頁巖新鮮露頭剖面這一稀缺資料點,采用典型剖面精細解剖的方式,詳細闡述四川盆地及周緣寒武系頁巖12個典型剖面的地質特征,涉及結核體的發(fā)育特征和地質意義、早寒武世中上揚子區(qū)構造沉積響應和優(yōu)質頁巖發(fā)育的主控因素、海相頁巖有機質炭化區(qū)分布規(guī)律和主控因素等,最大限度地從宏觀層面揭示這套古老海相層系的科
內容簡介本書以物理學的波動理論和地球系統(tǒng)科學中的圈層相互作用思想為指導,探討了盆地沉降及隆升剝蝕的形成過程,建立起波動方程等定量的概念。具體闡述了地殼波狀運動的研究歷程,總結了盆地波動過程分析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以各圈層周期節(jié)律的耦合為紐帶,著重探討了天文旋回對沉積盆地演化的控制。以我國典型含油氣盆地,如塔里木盆地、
為了紀念河套人化石發(fā)現(xiàn)100周年和近百年來在薩拉烏蘇河谷取得的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萌生了編著《薩拉烏蘇現(xiàn)象》的想法。其目的,除了旨在這一百周年的紀念外,還在于向法國學者E。桑志華和P。德日進對薩拉烏蘇的貢獻和他們的“薩拉烏蘇科學精神”致以敬意,也同時向學者、向大眾特別是面向青少年科普,詮釋何為“薩拉烏蘇現(xiàn)象”。
《層序地層學:第2版》系統(tǒng)闡述了當今層序地層學主流學派——Vail經(jīng)典層序地層學、Cross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Galloway成因層序地層學、Embry海侵-海退旋回層序地層學以及結合中國含油氣沉積盆地地質特點的陸相湖盆層序地層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體系,詳細描述了海相沉積盆地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層序地層模型、陸相沉積盆地拗
本書在分析軟巖的概念、基本力學屬性、成分、膨脹礦物及其特征、膨脹性軟巖賦存特點基礎上,對水-巖的力學作用、物理作用、化學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同時還研究了軟巖吸水特性、軟巖吸水特性影響因素、軟巖吸水損傷特征和軟巖吸水失穩(wěn)機理。本書共分為5章,主要內容為:緒論、軟巖的概念及分類、水巖相互作用分類、軟巖吸水失穩(wěn)、結論與展望。
本書重點對準噶爾盆地克拉美麗地區(qū)與大西溝地區(qū)的區(qū)域地質特征、露頭剖面特征、地層劃分對比、地面露頭與井下地層劃分與對比、沉積相與沉積環(huán)境、烴源巖特征等諸方面進行了整體的敘述與論證。
層序地層學是近幾十年地學領域快速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前緣交叉分支學科,在能源地質礦產(chǎn)勘查等社會應用方面也是一項有效的地質方法技術;在高校教學中,是該領域本科生、研究生需學習的主干課程。本教材主要包括層序地層學的學科概況、基本概念、方法手段、地質模式、主要學派、應用研究等六個部分的內容;內容組織以“傳承與開拓”為宗旨,首先系統(tǒng)
本書詳細介紹了第11枚“金釘子”的研究過程、成果、重大意義及申報過程的曲折與所獲得的經(jīng)驗教訓等,貴州“金釘子”不僅是烏溜階所在地層的全球最好剖面和最高的研究水平、全球該段地層和地質年代的一切地學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要遵循的國際標準,也是我國在年代地層研究領域領先于其他國家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