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整理中古道教靈寶經中佛教詞語的源與流的學術研究專著,內容翔實。作者從南朝·宋·陸修靜編錄的《靈寶經目》中所收錄的一組近26萬字的“中古靈寶經”中擷取出其全部的佛教詞語近400條,解釋每一個詞語在佛道兩種文獻中的含義,并列出用例,一是使讀者了解道經中的佛教詞語的源與流,從而客觀評價靈寶經剽竊佛經之說。二是可以為
2012年,在內蒙古巴林左旗的遼上京西山坡遼金佛寺遺址,出土了一批遼代彩繪泥塑羅漢像。該塑像高度定實,模仿真人,具有世俗的審美取向,與以往所見的標準化佛教塑像大不相同。2012年,遼上京西山坡佛寺遺址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這批遼代泥塑像對于考
明末清初,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隱元禪師率眾東渡日本,不僅傳播佛學經義,還帶去了思想、教育、建筑、雕刻、語言、音樂、書法、繪畫、篆刻、茶道、飲食、醫(yī)藥等中華文化和先進科學,日本稱之為“黃檗文化”,對江戶時期的日本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直至今日。本書按一滴草、兩黃檗、三籟集、四福寺、白鼠歌、千字文、獨立信札、賓主聯璧、
此書為幽溪傳燈大師一生著述之精華,極具學理性。共分12卷。卷1-2為傳燈著作自序以及為他人著作所寫序文。卷3為《天臺山方外志》總序及各章序言,可總覽《天臺山方外志》全貌。卷4為《阿育王寺志》總序各章序言,可總覽《阿育王寺志》全貌。卷5-6為大師住持高明寺期間法事活動疏文。卷7為記文。卷8為銘文。卷9為贊文。卷10-12
本書是黃檗文庫“走進黃檗”黃檗五部曲之五,全書通過對中國9省市50余處黃檗道場、黃檗文物文化遺存的田野調查,用豐富的物證展示黃檗千年的文化根基,全書分為黃檗法乳、黃檗記憶、黃檗蹤跡三大部分,通過充分挖掘黃檗文化與古代傳統(tǒng)文化、宗教文化中的人物、山川、禪林等的文化關聯,在歷史的際遇離合中,觸摸黃檗文化萌生、發(fā)展以及成長的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續(xù)編》由任繼愈先生倡議并擔任主編,是繼1997年中華書局出齊《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編纂工程,從《嘉興藏》、《卍續(xù)藏》、《頻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經及敦煌文獻、房山石經中,挑選《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網羅遺珍,點校流通!独m(xù)編》規(guī)模宏大,
本書是首部通史式的“嶺南禪宗史”,它從地方史和禪宗史的疊合視角,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了嶺南禪宗的產生、傳播、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重點考察了嶺南佛教史與禪宗史、禪宗與禪學的關系、禪僧的活動、唐五代和明末清初兩個高潮時期等。就作為歷史運動的禪宗而言,可說高僧大德是主體,思想是靈魂,著述是載體,寺廟是道場,環(huán)境是助力,本書對這些環(huán)節(jié)
佛教密宗在唐代開元年間由印度正式傳入中國,因玄宗到德宗皇帝的尊崇,迅速達到全盛階段,并由日僧空海傳至日本,稱作東密,成為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經唐武宗滅佛后,逐漸衰落乃至不傳,近代乃由日本回傳中國。本書稿為唐代密宗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一行、不空與惠果的個人年譜和傳記的合編。年譜部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本書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產品鑒定中心審讀,審讀文號:新宣審函〔2024〕196號,入選新疆文庫圖書!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外三種)》包含《高僧傳》《釋迦方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四本佛教典籍。分別由釋慧皎、道宣、慧立、彥悰、義凈等僧人撰寫,記錄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包括玄奘在內的諸多僧
《一切經典籍叢刊:摩利支天諸經合集》是一部古籍整理作品,也是一部佛教經典誦讀著作。本書稿內容全文為原文,由《佛說摩利支天經》《摩利支天一印法》等匯編而成,是摩利支系列諸經總稱,不僅囊括了經典精華內容,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具有出版價值和史料價值。常誦讀此書,利于大眾修心養(yǎng)性,可通過對自我內心意識活動的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