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學與藝術類的研究文集,全書共分若干個部分,分別為美學前沿、中國美學、西方美學、藝術設計美學、表演藝術美學、藝術評論、圖書評論等。全書涉及如下問題:(1)學界翹楚對于美學與藝術基本問題的最新思考。如新實踐美學的生活美學建構問題對當今美學問題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提出了美學發(fā)展的新的方向與理論。(2)藝術理論的前沿動態(tài)
該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一個崛起的美學學派生命美學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學家、國內生命美學學派的領軍人物潘知常教授在而立之年完成的美學佳作。該著從0到1,在中國美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生命美學。目前,生命美學已經(jīng)成為一個學派的正式名稱,網(wǎng)上搜索也已3280萬條。生命美學的實踐的人道主義自然界生成為人愛者優(yōu)
美學之為美學,無非就是拷問美的意義是否存在,就是探討關于人類審美活動的意義與價值之學。而審美活動也無非就是以超越性和境界性來滿足人類的未特定性和無限性的特定需要的一種生命活動,因此美學就是生命美學,研究的是生命的問題即生命活動的美學向度。本書從為什么要學習美學愛美之心,人才有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審美,故我在美在境界五
本書從美學精神出發(fā),對豐富多彩的審美現(xiàn)象展開理論分析和理性思考。根據(jù)研究對象和內容特點,全書分為“美學美育”“文藝理論”“審美文化”三個部分。文章話題多樣但主題相關,篇幅各異但視角一致,均聚焦審美觀照,體現(xiàn)人文情懷。各篇從現(xiàn)象入手,展開理論分析,揭示成因,把握本質,追求美學的透視與超越,展示了有深度的審美之思。
杜夫海納的“審美知覺現(xiàn)象學”涉及六個基本維度:知覺主體、審美態(tài)度、純粹知覺、感性語言、自由意識、情感先驗。對以上六個維度所作的“審美知覺現(xiàn)象學之現(xiàn)象學闡釋”是雙向的:一方面,運用現(xiàn)象學哲學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舍勒)的理論深化、補充、豐富杜夫海納的“審美知覺現(xiàn)象學”,使其成為超越了杜夫海納的審美知覺
本書選取先秦至清末民初27篇中國美學名著進行注釋和解說,包括《聲無哀樂論》《顧愷之論畫》《書譜》《林泉高致》《溪山琴況》《園冶》《藝概》《人間詞話》等,內容涵蓋音樂、繪畫、書法、園林、詩歌等。作者注重版本辨析,選本精良,注釋詳細,解說精辟,既為讀者閱讀中國美學原著提供可靠文本,又詳細講解了每篇原著產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國美
本書是作者斯坦尼斯拉夫·奧索夫斯基(Stanist-aw·Ossowski,1897-1963)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1933年,后在波蘭多次再版。作者采用所謂“自下而上“的方法,通過對于各種具體的審美現(xiàn)象、審美經(jīng)驗的搜集和考察,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一般概念。本書對于審美現(xiàn)象和審美經(jīng)驗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的考察,作者
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jié),第一章從鄉(xiāng)村的歷史演變、鄉(xiāng)村與自然的關系、鄉(xiāng)村與人的關系三方面來討論何謂傳統(tǒng)鄉(xiāng)村;第二章主要通過論述自然之美、結構之美、建筑之美、生活之美四方面內容來闡述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美;第三章的內容為鄉(xiāng)村美的倫理觀,主要從道法自然與無為而為、比德之情與自然之美、山水之情與鄉(xiāng)村世界四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第四章主要通過研
本書內容涉及城市美的本質及其內涵與外延、城市美的基本特征等美學理論基本問題。有關“人對城市的審美關系與審美規(guī)律、城市藝術形象的審美本質、審美價值與審美規(guī)律、城市的美學語義與城市特色”等學理性問題,只作為背景知識稍加介紹。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意識”,“中和”概念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直至今日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時都體現(xiàn)出對中和的認同和依循,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判斷與行為準則,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不僅貫穿中華文化史始終,還滲透到中國詩歌、音樂、書法、繪畫、小說、戲曲、建筑等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