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寺根法師碑》,北魏正光四年(五二三)二月四日立于今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zhèn)(原樂安縣境內大王橋)。明嘉靖時編纂,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重修的《樂安縣志》載:馬鳴寺在城東南二十五里郭家社。但未記碑文,未知明時此碑是否尚在原處。碑為圭首,上方陰文楷書馬鳴寺三字,其下陽文楷書魏故根法師之墓碑八字。碑陽楷書,二十二行,行三十
《敬史君碑》,全稱《禪靜寺剎前銘敬史君之碑》,又稱《敬顯?碑》。東魏興和二年(五四〇)立。原立于潁川長社縣禪靜寺前(今老城鎮(zhèn)西北四公里,轆轤灣村西),后寺毀碑沒,長埋地下。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農民耕地時初現(xiàn),直至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當?shù)剞r民掘土時方重見天日。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知縣許蓮峰移置城內陘山書院(今長葛
《尹宙碑》,全稱《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熹平六年(一七七)四月二十四日立。碑上部有穿,碑穿右端為篆書題額,惜碑額上部佚失,僅存從銘二字。碑陽隸書,十四行,行二十七字。碑文記述了漢豫州從事尹宙的家世及功績。元皇慶元年(一三一二)正月,汴梁路(今河南)鄢陵縣達魯花赤因重修孔子廟而廣求石材,于洧川(今河南洧川縣境)發(fā)現(xiàn)《尹宙
朱耷(一六二六一七〇五),原名朱統(tǒng)[上林下金](一說朱道朗),江西南昌人,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宗室,明朝滅亡,懼禍易名,故與世系名字不合。號人屋、雪個、個山、個山驢等,后號八大山人,自謂: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于我也。其落款以草書連綴,形似哭之笑之。 朱耷生性孤介穎異,語辭詼諧,善于議論。常言談娓娓不
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七),早年名黻,四十一歲后改署芾。字符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徙遷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后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宋代書畫家。母為宋神宗趙頊乳娘,由是初蒙皇恩為校書郎,宣和時任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后官至淮陽軍知州,卒于任上。為文奇險,不蹈前軌。特妙翰墨
《李仲璇修孔子廟碑》,又稱《魯孔子廟碑》。東魏興和三年(五四一)十二月十一日立。碑為螭紋圓首,有額,篆書六字魯孔子廟之碑。碑陽楷書,二十五行,行五十一字。碑陰楷書,三列,首列七行,二列二十五行,三列二十九行。碑側有任城王長孺書碑一行,王昶《金石萃編》以筆跡與碑文不類,疑是后人妄刻。碑文記述了兗州刺史李仲璇命工人修建孔子
文征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征仲,別號衡山。明代書畫家。父林,溫州知府。據(jù)《明史·文苑傳·文征明》載,征明幼不慧,稍長,穎異挺發(fā)。其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邀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巡撫李充嗣薦之,會征明亦以歲貢生詣吏部試,奏授翰林院待詔。因不事權貴
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字君復,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隱士。性孤高,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不仕不娶,自言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世有梅妻鶴子之譽。善詩,工行草,書法肉少筋健,似歐陽詢、李建中而更瘦硬絕俗,歷來為世人所重。卒年六十二,宋仁宗賜謚和靖。 《自書詩卷》,紙本,行書,縱三十二厘米,橫三百〇二厘米,計三十四行
《上尊號》,全稱《公卿將軍上尊號碑》,又稱《上尊號奏》《勸進碑》《百官勸進表》等。三國時曹魏黃初元年(二二〇)立。碑為圭首,有額,篆書陽文二行八字,曰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陽隸書二十二行,碑陰隸書十行,滿行四十九字。碑文中無撰書人姓名,傳為衛(wèi)覬或王朗撰文、鍾繇或梁鵠所書,但無確證,亦無定論。碑文記述了公卿將軍四十六人呈魏
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鷗波等,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趙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自幼聰敏,下筆成文,蒙蔭入仕。南宋滅亡后謫居不出,后被行臺侍御史程巨夫引薦入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遇,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