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明末江南腹地的毛氏汲古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閣主毛晉(1599-1659)是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抄書家、校書家、文學家,子孫亦承其學、繼其業(yè)。經(jīng)過幾代人不懈努力與積累,藏書多達八萬四千冊、刻書九百余種,抄書五百余種,校書四百余種。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文獻散佚嚴重,毀佚無數(shù)。在這樣一個異常艱難
本書分為“情親書卷”“心遇浙韻”“走筆臨安”“古風廬陵”“別趣誠齋”五部分。其中絕大部分文章是作者結合來往浙贛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對兩地古代文獻的閱讀寫成,旨在尋覓古今心靈的連接點,重構起詩境江南的文化原鄉(xiāng)圖。作者系江西廬陵人,又長居浙江,對兩地的生活文化都有獨特的情感,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另外,書中文章,每篇都引用古詩詞
本書包含了由作者親自挑選的一百篇散文作品,時間上從本世紀一直回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觸生動沉靜細膩,娓娓道來,體現(xiàn)了作者在生活、文學、社會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讀這本書,是在慢慢閱讀過去,在時間里閱讀現(xiàn)世的市井人情、文壇大師們的風姿、作者的青春時光、兒時的四合院和舊時的北京風情,等等。書中現(xiàn)在與過去輝映,彩色與黑白交織
本書系李伯謙先生二十余年間為八十多部圖書所作序跋之結集,這些圖書包括重要考古報告、專業(yè)研究著作、資料集成性圖錄、經(jīng)典學術文集等。李先生所撰寫的序跋,或闡明該成果在學術領域的重要意義,或圍繞書稿內(nèi)容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學術見解。通過本書,讀者可深入了解李先生的治學歷程,以及中國夏商周考古學的發(fā)展脈絡。
本書分愛教育、愛學習、愛生活三部分,內(nèi)容包括:微笑的魅力;用有情感的教育、涵養(yǎng)有情義的學生、善意的謊言、多觀察學習以外的東西、我聞到了朗讀的芳香、做最好的自己、傳統(tǒng)節(jié)日應回歸“傳統(tǒng)味”、讓校園綻放禮儀之花、營造禮儀教育的氛圍、感恩教育,讓孩子心中充滿愛等。
《德國筆記:松江先生西行論衡》內(nèi)容涉及作者親歷的德國文化社會生活等事,乃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來觀察和思考。 《德國筆記:松江先生西行論衡》既有中國人眼中的德國或德國文化,又有一個中國人在德國短暫訪問居住時心中念茲在茲的中國或中國文化,論述的主題和中心既涉及德國和德國文化,更涉及中國和中國文化。
翻開《木心遺稿》叢書(第二輯),共三冊,發(fā)現(xiàn)木心默默留言—— “像哈代一樣,非常厭惡別人為我寫傳記,嘿,你知道我是個什么東西! 木心說—— “李叔同先生還是一個謎,留言‘悲欣交集’是個鑰匙孔,但沒有鑰匙……” 今天,如何理解木
《走南闖北吃東西》是美食家高文麒最新創(chuàng)作一本的美食小品文集。在美食領域,他是業(yè)界知名的老 饕,大半輩子都在研究美食,他曾游歷四方,吃遍各地美食,還擔任過《舌尖上的中國》等多部美食紀 錄片的顧問。本書約五十篇內(nèi)容的體量,囊括了高文麒對于諸多美食的品鑒與探索,充斥著他特有的生 活情趣和審美趣尚。不論是瓊漿滿飲潤枯喉的
本書共分六編:我是大山的孩子:如此卑微,也如此博大;我有一盞煤油燈,不讀書就不會有我想要的人生;愛教書愛生活,如何行走就如何寫作;這個夏是寂寂長夜;小村敘事,對大地和蒼生的悲憫;山深未必得春遲。主要內(nèi)容包括:《我沒有小名》《我的山楂樹之戀》等。
《沿著季風的方向》是劉子超的旅行文學代表作之一。他帶領我們前往季風吹拂的國度,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穿梭中,捕捉這些正在發(fā)生巨變的地區(qū)的靈魂。 在恒河河畔,他在眼中含淚的朝圣者和火葬臺上的黑霧中,體會印度人近乎本能的生命延續(xù)感;在緬北金三角,他遇到說話文雅的華僑后人,艱難維系當?shù)匾凰形膶W校;在泰柬邊境,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