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始于18世紀中葉的大發(fā)現(xiàn)時代,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持續(xù)了近200年的時間,勇敢的探險家們懷著榮譽感和使命感一次次地開展全球旅行,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新的生物。其間已知物種數(shù)量增加了將近100倍,而這些不斷涌現(xiàn)的新物種也在挑戰(zhàn)人類的固有認知:我們漸漸從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跌跌撞撞地走向一個人類與眾多物種共享的世
本書從法國大革命發(fā)生的背景、動力和機制等出發(fā),來剖析社會轉型的迷局,力圖回答以下問題:為何法國大革命在改革中猝然而至?為何繁榮卻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為何減輕人民負擔反而引發(fā)暴亂?為何大革命的結果背離了初衷?處于轉折期的國家有幾種未來?等等。對自由的熱愛是托克維爾寫作《舊制度與大革命》的起點和歸宿。與《論美國的民主》不同
本書主要探討了一個可以說是災難般的德國人習性,即視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視文化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這種傾向深刻影響了從18世紀末直至今天的德國歷史。作者認為,德國人對藝術的偏愛強過政治,是理解納粹主義特殊本質的基礎,許多德國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納粹美學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許多人都是失敗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們仿佛在將
本書詳細敘述了1630年米蘭大瘟疫時期的一樁有關(據(jù)說散播了瘟疫的)“涂油者”的真實歷史案件。1630年6月,一個米蘭當?shù)鼐用裣虍斁峙e報衛(wèi)生署專員古里埃默·皮亞扎在米蘭城內(nèi)的建筑物外墻上涂抹有毒的油膏,傳播瘟疫,皮亞扎隨即被逮捕。法官們在破案的狂熱和對瘟疫的恐懼的驅使下,對其實施了刑訊逼供。皮亞扎在酷刑之下供出了油膏的
本書內(nèi)容講述:關于歐洲王室的新聞不時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在美麗外衣包裹之中、神秘不已的歐洲王室,到底隱藏了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法國大革命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妻子瑪麗皇后被激動的群眾吊死于絞刑臺。自此,法國結束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帝制統(tǒng)治,改為共和政體。從那時起,全歐洲的皇室就開始憂慮自己的命運。在歷經(jīng)兩個世紀的紛亂和快速發(fā)
現(xiàn)代世界從何而來?1500年以后的西方何以成為現(xiàn)代世界的領跑者?要回答上述問題,需要理解1500年前后發(fā)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它們是現(xiàn)代世界重要的催生因素。也正因為如此,這段歷史內(nèi)容豐富,線索復雜,又魅力無窮。 本書條理清晰地集中講述和解讀了文藝復興和隨之而來的宗教改革的全過程,看它們是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毀滅舊世界,突破中
本書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紹了西方古典文明產(chǎn)生、發(fā)展和衰落的歷程。第二至九章分別闡述了古希臘、羅馬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其中第二章討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主要特征及其評價;第三章闡述了希臘宗教特征、影響,以及希臘自然科學成果;第四章論述了希臘主要哲學派別與代表性史學成就;第五章介紹了希臘文學與藝術成就;第六章闡述了羅
本書內(nèi)容包括:金色宮廷世界;人文主義的邏輯與詩意;文藝復興初期的藝術杰作;十六世紀鼎盛時期的“現(xiàn)代風格”。具體內(nèi)容包括:三博士來拜;玫瑰園里的圣母瑪利亞;圣喬治與公主;施洗者圣約翰傳奇;圣母的誕生;禮拜基督降生的三博士儀仗;圣澤諾大教堂祭壇畫;殉道者圣彼得傳奇等。
“光榮屬于希臘”,古典時期的希臘文化迸發(fā)出的生機與活力,滋養(yǎng)了西方文明千百年的歷史。然而在此之前的古風時代,希臘并不總在扮演文化輸出者的角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比想象中更加密集,希臘從埃及和近東汲取了大量養(yǎng)分,經(jīng)歷了所謂的“東方化”時代。隨著時間流逝,秉承希臘精神內(nèi)核又受不同地域文化影響的眾多城邦,相互交流碰撞,不斷分化
《一本書讀懂英國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國別史。它以重點人物、重點事件為入手點,刪繁就簡,講述了從最早的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移居不列顛島到當代社會的英國歷史,將英國漫長復雜的幾千年歷史進程融進二十萬字的篇幅,把原本枯燥難懂的歷史變得輕松易懂、簡單明了,是一部幫助普通讀者迅速了解英國歷史的優(yōu)秀普及讀物,尤其適合廣大青少年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