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程門弟子所記二程先生日常講學語錄。全書既詳述了二程先生的生平學行,又以天理為本,將二程成圣之學分解為四個階段:明天理、體天理、循天理與合天理,為讀者指示了一條由凡即圣的修身進程。
楊時(1053-1135),北宋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創(chuàng)立龜山學派,是宋代理學史上承先啟后的代表性人物,其學術思想極為豐富,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龜山先生語錄》一書所錄乃楊時在崇寧三年至政和二年之間,于荊州、京師、余杭、南都、毗陵、蕭山等地的講學之語,由其弟子整理、匯編成書。書中內容十分博雜,既涉及楊時對四書
本書是對南宋理學大家、名臣真德秀(11781235)的專門研究,通過對真德秀的成長歷程、真德秀對君臣之學的詮釋與建構、真德秀的政治思想及軍事戰(zhàn)略、真德秀的施政主張與地方治理、真德秀的文道觀與正宗典范等對真德秀進行全面較系統的研究。
本書新訂《朱子全書》,并將《朱子全書外編》與其歸并一體,集中進行了全新修訂,從版本的選擇、標點的使用、最新研究成果的吸納等方面作了比較大的修改,或更換版本,或進行全新校勘,或修訂原誤,并增加了品種。新訂《朱子全書》的質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更便利使用。
本書超越道學與變法兩種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來頗有爭議的司馬光哲學文本,以中和范疇為統領對司馬光哲學思想進行了整體重構與新的詮釋。通過對北宋儒學發(fā)展多元路徑的考察,發(fā)掘出司馬光崇尚荀揚的獨特為學進路。作者基于儒家內圣與外王之道的理論貫通和中和哲學的理論體系建構,發(fā)掘出司馬光以《潛虛》為綱,以氣為基點,以中和貫穿整個思想體
本書剖析了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的朱熹的學思內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劉述先先生關于宋明儒學研究的成就及其學術思想觀點。全書正文分為“朱子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朱子哲學思想的完成”“朱子的歷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現代意義”三部凡十章。第一部四章論述朱熹的家學師承、性格志趣、為學進路及其參悟中和與論辯仁說的學思經歷,勾勒出朱熹哲學思想的發(fā)展
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朱嘉集兩宋理學之大成,成為繼孔孟之后,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文化之精髓已深深扎根于廣袤的民族文化沃土中,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編寫嘗試以新的視角,新的體例,新的文風,通過平實的文字、形象的插圖,讓讀者直觀、清晰地了解朱子其人其學、歷史地位,也借此展示朱子故里
本書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先生的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作品。本書以宋明儒學為主題,以朱子學、陽明學、船山學研究為主,內容涉及道學思想史研究、比較宗教學取向的儒學研究以及一些考證研究。在這本書中,讀者既可以從宏觀處看到作者對其研究問題的研究特色,也可以從細微處看到作者對其所提出論點的縝密分析與論
本書共收錄論文15篇,涉及明代心學的歷史場域、明清學者對嶺南心學的傳承與發(fā)展、陳白沙的心學思想、湛甘泉的心學思想、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嶺南心學與陽明心學之關涉等主題。諸位作者對于嶺南學術及心學均有自己觀察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對于問題的深入思考與研究,對于推進嶺南心學的研究與傳承具有積極意義,故匯集成冊以期能明人以理、啟人
本書內容包括:儒家道學與關學源流、張載哲學及藍田易學、張載關學的歷史重構、關學研究與古籍整理、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