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編了1955-2021年出版的200余部中國地質文學圖書的封面與簡介。所選圖書在體裁上涵蓋了小說、報告文學、紀實文學、詩歌、散文等各類作品。在內容上以地質勘探題材為主,也選取與地質勘探相關的石油、煤炭、礦山、自然資源、環(huán)境保護等題材;以反映地質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的作品為主,也選取了地質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各類題材作品。所
朱德潤是元代著名的書畫家和文學家,其書畫作品影響深遠,而文學創(chuàng)作卻因畫名淹沒和抄本殘缺而少有人知。關于朱德潤,學界已有的研究都是針對其書畫藝術成就的,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朱德潤文學成就的專著。書稿從朱德潤的創(chuàng)作歷程出發(fā),并結合朱德潤的文壇交游情況,從散文、辭賦、詩歌等不同體裁方面具體分析了朱德潤的文學成就,論述了朱德潤在元
本書為浙江大學中文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所11位在職工作教師研究論文之匯編。所收時間,上始1982年,下迄2018年。內分“問題與方法”、“思潮與現(xiàn)象”、“作家與作品”(含浙籍)、“影視與文學”、“出版與文化”五個部分,共計文章60篇。其主體內容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同時還包括影視、編輯與出版等。開篇有一5千字的“前言”,對
該書收錄的是近年來周艷麗所撰寫的文學評論文章,以女性為視角,關注了中國女性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一部專門研究女性創(chuàng)作的專著,分三部分。第一輯:“女性與社會”:收集了周艷麗論述女性與社會關系的文章,詮釋了女性與社會的關系;第二輯:女性與文學:評論女性文學作品的寫作;第三輯:艷麗論創(chuàng)作:談艷麗自己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看法。因所有例證均以
沈文慧的書稿《形式的詩性》對宗璞、白樺、周大新、劉震云等當代河南作家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從思想高度、精神力度、情感深度和藝術廣度等層面呈現(xiàn)河南作家書寫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精神的大膽探索和積極貢獻。書稿還關注了當代文壇影響巨大的非虛構寫作,充分肯定非虛構寫作“在場”和“行動”的力量。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的創(chuàng)作既有整體性的
該書作者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十余年,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是該領域的博士研究者。本書共36講,如:《精衛(wèi)填的不是海》《那些年我們錯讀的<詩經>》《李白與杜甫的“友情”》《情為才掩李清照》等,作者嘗試從不同尋常的角度去解讀看似司空見慣的古代文學作品,同時增加了新媒體時代的表達方式和元素,讓古代文學作品更
吳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歷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學、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等方面皆有建樹,著述甚豐。本書為吳小如先生的一部講稿作品集成《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本書著重介紹有關文史范圍工具書的內容和使用方法,并對其整個發(fā)展過程追本溯源,給讀者提供一些線索和門徑;對于某些工具書中的一些重大缺點和錯誤,也提綱挈領地約略談
作者蘇晨,陜西人,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學博士,副教授。書稿對1898-1921初始期女性期刊的考察、對初始期文學期刊的小說、戲劇的研究,使我們得以重返清末民初敘事文學發(fā)展演變的一個側面的現(xiàn)場。這一本身具有新舊并行特質、豐富生動內容、思想觀念與社會時代互動互搏的側面,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過渡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本書為一組文學評論方面的理論文章,主要分為“文學新勢力”“詩人檔案”“新文學史家訪談錄”“近現(xiàn)代文學與文獻研究”“遲子建研究專輯”“《民謠》評論專輯”等九個模塊,主要內容包括:走失的衛(wèi)星、寫詩依然值得、走向公共寫作:清中晚期旗籍閨秀詩選政等。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文壇產生了一批反映抗戰(zhàn)的長篇小說,文學史稱之為“紅色經典”。這些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集中反映了敵后抗戰(zhàn),尤其是河北解放區(qū)軍民的戰(zhàn)斗和生活;二是創(chuàng)作者大都在河北生活和戰(zhàn)斗工作過,書寫的是自己和戰(zhàn)友、鄉(xiāng)親的親身經歷。以河北為代表的敵后根據(jù)地無疑成為產生紅色經典的沃土。根據(jù)“立足河北,面向全國”的宗旨,